“飛黃騰達(dá)”比喻官職、地位上升得很快,尤其形容仕途得意。很多人都知道這個(gè)成語的比喻意思,但是對何為“飛黃”,何為“騰達(dá)”卻知之不詳,甚至有人認(rèn)為“飛黃騰達(dá)”是一個(gè)聯(lián)合詞組,“飛”和“騰”是動詞。這是不對的?!帮w黃騰達(dá)”其實(shí)是一個(gè)主謂詞組,即“飛黃”是主語,“騰達(dá)”是謂語。
“飛黃騰達(dá)”本來寫作“飛黃騰踏”。韓愈的兒子韓符即將進(jìn)入城南學(xué)堂讀書,韓愈寫了一首名為《符讀書城南》的詩勉勵(lì)兒子,其中就有“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的詩句。
《淮南子·覽冥訓(xùn)》中描述黃帝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于是“鳳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青龍進(jìn)駕,飛黃伏皂”。東漢學(xué)者高誘注解說:“飛黃,乘黃也,出西方,狀如狐,背上有角,壽千歲。”“皂”指馬槽,這是說飛黃這種神馬都甘愿為黃帝所乘,伏在黃帝的馬槽里吃草料。
古人把黃赤色的馬稱作“黃”,而“乘黃”之名,早在《山海經(jīng)》里就有記載,《海外西經(jīng)》載:“白民之國在龍魚北,白身被發(fā)。有乘黃,其狀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壽二千歲。”
這種神馬還有一個(gè)奇特的別名:訾黃。《漢書·禮樂志》錄有一首《日出入》的郊祀歌,其中唱道:“吾知所樂,獨(dú)樂六龍,六龍之調(diào),使我心若。訾黃其何不徠下?”這是漢武帝的感嘆,他愿乘六龍成仙升天,才能感到心順,但訾黃卻遲遲沒有降到人間。唐代學(xué)者顏師古注解說:“訾,嗟嘆之辭也。黃,乘黃也。嘆乘黃不來下也。”又引東漢學(xué)者應(yīng)劭的話說:“訾黃一名乘黃,龍翼而馬身,黃帝乘之而仙。武帝意欲得之,曰:‘何不來邪?’”據(jù)此,“乘黃”的形象是龍翼馬身,迥異于“狀如狐,背上有角”的怪異造型。
黃帝乘之升仙而去,因此“乘黃”歷來被視作祥瑞?!豆茏印ば】铩分杏浻泄茏拥脑挘骸拔羧酥苊?,龍龜假,河出圖,洛出書,地出乘黃?!薄凹佟笔恰爸痢⒌健钡囊馑?。這句話是說:過去受天命而為天子者,龍龜就會到來,同時(shí)黃河出圖,洛水出書,大地出“乘黃”這種神馬。這都是祥瑞之兆。
唐代詩人張說在《雜曲歌辭·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中吟詠道:“不因茲白人間有,定是飛黃天上來。”“茲白”是一種像馬的神獸,鋸牙,食虎豹;飛黃從天上而來,可見是天上的神馬,因此韓愈詩中的“飛黃騰踏”就是形容這種神馬跳起騰躍的樣子。
因?yàn)椤帮w黃”乃黃帝所乘,后人就把專供天子、皇帝乘坐的御馬稱作“飛黃”或“乘黃”,再后來就用來泛指一切良馬了。
(宋阿曼摘自《天津日報(bào)》2022年11月7日,視覺中國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