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堅參
現(xiàn)在的潼關古城
東西魏潼關之戰(zhàn)示意圖(繪圖/ 周游)
歷代兵家都強調(diào)“料敵制勝”,例如:成書于春秋時期的《孫子兵法·地形篇》強調(diào)“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指考察地形的險要,計算道路的遠近),上將之道也”;成書于北宋末期的《百戰(zhàn)奇略》強調(diào)“凡與敵戰(zhàn),必須料敵詳審而后出兵。若不計而進、不謀而戰(zhàn),則必敵為所敗也”。
“料敵”的意思是判斷敵情,即同敵人作戰(zhàn),必須準確判斷敵情后再出兵,如果沒有計劃、沒有策略就倉促出兵,就很容易被敵人擊敗。
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高明的將領往往能根據(jù)天時、地形和敵方統(tǒng)帥性格等因素預判敵情,在戰(zhàn)爭爆發(fā)初期就預先察覺敵人的動機意圖——簡單來說,就是“我預判了你的預判”——有針對性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因此,“料敵制勝”也成為影響戰(zhàn)爭走向的重要因素。
北魏,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第一個王朝,由鮮卑族拓跋氏所建。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
536年,東魏統(tǒng)帥、大丞相高歡聽說西魏境內(nèi)遭災,百姓死亡無數(shù),認為滅掉西魏的時機已到,遂欲大舉討伐西魏。高歡的戰(zhàn)略部署是:命大都督竇泰率精兵1萬作為前鋒,直取潼關(今陜西潼關北,為陜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處);命司徒高昂率兵進攻上洛(今陜西商州);他自己則率大軍從蒲阪(今山西永濟)渡黃河向渭河北岸進發(fā)。
537年農(nóng)歷正月,高歡軍在蒲阪架設3座浮橋,做出要渡河的樣子。實際上,高歡主要是想用主力牽制西魏主力,希望竇泰長驅(qū)直入,攻取西魏都城長安。他與高昂是竇泰的后援和策應。
西魏統(tǒng)帥、大丞相宇文泰探知東魏兵分3路來攻的情況后,立即識破了高歡的用心。他對眾將說:“敵人兵分3 路,又造浮橋渡河,是想纏住我軍,使竇泰有機會攻占西邊的長安。如果我軍長期與高歡相持,就中了敵人的計謀。高歡自起兵以來,竇泰經(jīng)常充當先鋒,他的部下全是精兵,屢勝而驕,如果我們出其不意奇襲竇泰,就一定能擊敗他。打敗了竇泰,高歡就只能不戰(zhàn)自走?!?/p>
當時,滿朝文武都不理解宇文泰的分析,認為應該分兵抵抗高歡的3 路人馬。宇文泰又解釋:“高歡此番大舉而來,以為我軍只能被動防守,有輕我之心。我軍抓住這個機會襲擊竇泰,何愁不克?高歡雖造浮橋,不一定立即渡河,不過5日,我定能消滅竇泰!”諸人聞言,仍不以為然,贊同宇文泰意見的寥寥無幾。
考慮到奇襲竇泰時,高歡有全軍渡河的可能性,宇文泰又向同族子弟宇文深征詢意見。宇文深認為:“竇泰是高歡的猛將,如果西魏主力在蒲阪迎擊高歡,則高歡拒守,而竇泰從背后發(fā)起攻擊,屆時西魏軍將腹背受敵,這是很危險的事。不如選派精銳悄悄從潼關右邊的小關突然襲擊竇泰,竇泰性急,肯定與西魏軍決戰(zhàn);而高歡用兵持重,不見得會馬上來救,西魏軍急擊竇泰,必能擒之!竇泰一旦被擒,高歡的士氣會受到打擊,屆時西魏軍回師攻擊,可獲大勝。”
宇文泰于是下定決心,集合軍隊,對外聲稱準備退守隴右(隴山以西地區(qū)),實際上卻潛軍東上,直撲潼關,從小關突然向竇泰發(fā)起攻擊。竇泰沒料到西魏軍主力這么快就殺到,倉皇失措之下,想從風陵渡(在陜西潼關北,為黃河渡口)渡河,與高歡的大軍會合。然而,為時已晚,宇文泰已率軍將竇泰部團團圍住。
經(jīng)激戰(zhàn),西魏軍一舉全殲竇泰所部1萬名精兵,竇泰自殺。高歡聞竇泰部危急,想率軍渡河南下相救,怎奈這時黃河結冰尚薄,不能行人,而他先前所造的3座浮橋,無法在短時間內(nèi)渡過千軍萬馬,正著急間,聽聞竇泰已經(jīng)全軍覆沒,只得拆掉浮橋撤退。東魏司徒高昂率領的另一路軍隊,聽說竇泰戰(zhàn)敗、高歡退兵,也只能班師回朝。
這場戰(zhàn)斗中,西魏之所以能夠迅速擊退東魏的大軍,關鍵在于宇文泰看破高歡進軍方略后,果斷地集中優(yōu)勢兵力,先殲滅高歡的前鋒,從而徹底打亂了高歡的既定計劃,使之進退兩難,不得不狼狽撤軍。
王守仁畫像
“宸濠”指朱宸濠,他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的五世孫。自繼承王位起,朱宸濠就想圖謀造反。
1519年6月,明武宗朱厚照得知寧王有謀反之心后,派人到其封地江西偵察動向。朱宸濠聞訊,決定起兵造反,聲稱朱厚照并非明孝宗嫡子,今奉太后密令起兵討賊。這場叛亂史稱“宸濠之亂”。
為這場造反,朱宸濠已經(jīng)準備了十多年,鉚足力氣要大干一場。眼看江西全境乃至江南地區(qū)都要經(jīng)歷一場兵災,一位文武雙全的歷史名人挺身而出,擋在了寧王造反的路上——明朝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
王守仁,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1516年,他被任命為右僉都御史,奉命巡撫南贛。
朱宸濠叛亂后,平叛本來不是王守仁的責任,但他為長江流域免遭叛亂之禍,主動站出來出謀劃策,以避免一場大內(nèi)戰(zhàn)。6月18日,王守仁到了江西吉安,他一面向上報告,一面與吉安知府伍文定征兵備戰(zhàn),同時傳檄附近各郡縣,號召各地守官起兵平叛。
王守仁預測,朱宸濠的軍事行動有3種方略:上策是乘北京無備,直取京師——這種情況下,沿途明軍毫無準備,會危及江山社稷;中策是沿江東進,占領南京,先定江南,然后北伐——這種情況下,明軍雖然得到備戰(zhàn)時間、平定叛亂,但大江南北,必將深受其害;下策是擁兵據(jù)守南昌。王守仁根據(jù)對手的性格判斷,朱宸濠沒有乘虛直搗京師的膽識,他極可能順江而下,先取南京,在南京即位后再圖謀北上。
為最大限度地延緩朱宸濠的行動,讓長江流域各州縣有備戰(zhàn)時間,王守仁派人四處傳播謠言:朝廷已派都督許泰率京軍南下,并與各地官員各率所部共16萬人,將直搗叛軍老巢南昌。
同時,他一面制作假的蠟書(蠟丸藏書,古代秘密傳遞消息的手段),派人送給朱宸濠的謀士李士實、劉養(yǎng)正,暗示他倆鼓動叛軍早日發(fā)兵東進;一面又將蠟書內(nèi)容故意泄露給朱宸濠。朱宸濠得到消息后,猶豫不定,恰好李士實、劉養(yǎng)正極力勸他早日發(fā)兵攻打南京、作為帝業(yè)之本,朱宸濠反而懷疑李士實、劉養(yǎng)正與王守仁暗通,硬是不發(fā)兵進攻南京。
在疑兵之計的調(diào)動下,從6月28日至7月1日,朱宸濠被弄得舉棋不定,失去了乘虛攻取北京或者南京的良機,讓長江各州縣獲得了寶貴的備戰(zhàn)時間。在這十幾天里,王守仁急令遠近各州縣守官率兵到樟樹(今江西樟樹附近)會合,共擊叛逆,使平亂兵力達到8萬人。
朱宸濠在南昌據(jù)守十幾天,不見明軍來攻,才發(fā)覺中了王守仁的緩兵之計。如夢方醒的他于7月1日出兵,率叛軍6萬人(號稱10萬人)出南昌,經(jīng)鄱陽湖東進,準備攻陷南京稱帝,與明武宗爭奪天下。然而,他只留下1萬人駐守南昌。
王守仁聞知南昌守備虛弱,于7月18日在樟樹誓師,以伍文定部為前鋒,率領大軍北上襲擊南昌。朱宸濠本來派一小股部隊駐扎在城外護衛(wèi)南昌。王守仁先派人擊滅這小股敵軍,于19日深夜揮軍進攻南昌城廣潤門。守城叛軍沒想到官軍這么快就兵臨城下,驚慌之下潰散而逃。第二天凌晨,王守仁攻下南昌,進城安撫士民,嚴禁官軍搶掠,很快就安定了南昌民心、恢復了城內(nèi)秩序。
朱宸濠進攻安慶不克,忽聞南昌失守,大驚失色,急率大軍回援。王守仁認為,叛軍疲于奔命,不堪一戰(zhàn),便力主迎戰(zhàn)。果然,叛軍大敗而退。之后,王守仁又遣軍進攻叛軍占領的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縣),朱宸濠進退失據(jù),乘船退入鄱陽湖中。26日早晨,王守仁遣軍突襲,實施火攻,叛軍的舟船多被點燃,朱宸濠被俘獲。27日,叛軍殘部都被王守仁消滅。
王守仁平定宸濠之亂,前后僅用了35天?;仡欉@場平亂之戰(zhàn),王守仁預判了朱宸濠的謀劃和戰(zhàn)場反應,先用緩兵之計,使朱宸濠困守南昌達十余日,采取了最不利的“下策”;錯失良機后,朱宸濠出南昌東進,卻被王守仁乘虛襲破南昌;此時朱宸濠不一鼓作氣猛攻目標,反而率軍回救南昌,以致士卒疲憊、人心離散,最終走上了迅速覆滅的道路。
東西魏潼關之戰(zhàn)與平定宸濠之亂,依敵主帥之套路與性格,判敵之預判,由被動化主動,在中國古代戰(zhàn)爭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你還想了解哪些謀略?請掃描二維碼,告訴知力!
(責任編輯/陳琛 美術編輯/周游)
平定宸濠之亂場景圖(繪圖/駱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