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諸葛亮為了為難孫權,給孫權設計了一座報恩寺塔。這座塔十分難造,光是塔上的銅葫蘆,就要求五丈多高,四千多斤重。
孫權一看諸葛亮設計的圖紙,心想:好大的一個銅葫蘆,你是想看我東吳的笑話啊。孫權便立刻傳令下去,全國張貼告示,凡是能造出這個銅葫蘆的人,重重有賞。
結果,孫權的告示貼了好長時間,沒有人來回應。當時,有三個擺小攤的皮匠,因為長相難看,被稱為“丑皮匠”。這幾人的手藝還算過得去。聽說諸葛亮為難東吳的事情,心里不服,就聚在一起想辦法造銅葫蘆。幾天后,他們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了葫蘆的樣子,然后用牛皮縫制出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的時候,將葫蘆埋在里面,果然鑄成了銅葫蘆。
于是,人們就用“三個丑皮匠,賽過諸葛亮”來形容集體智慧的力量。由于發(fā)音相近,“丑皮匠”被傳成了“臭皮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