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雜志創(chuàng)刊的時候,我還是一名剛剛走出象牙塔的青年,帶著奧林匹克的夢想,執(zhí)意成為北漂。盡管只想一路前行,但是回想接近十七年的時光,真的是彈指一揮間,我也成為了一名即將邁入不惑之年的母親。
回望這些年的工作和生活,和曾經采寫過的人相比,我并不是一名合格的羽毛球愛好者,只能勉強算得上是記錄者。在這200期的歲月長河中,有一些人、一些事,或近或遠,陪伴我,在我的青春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從2006年7月到9月,為了創(chuàng)刊號,我們整整忙碌了兩個月,見慣了天壇腳下凌晨的街景,也吃夠了加班的“開封菜”。那個時候也真的是年輕,理想管飽,生活細節(jié)并不在意。有一天,在采訪回單位的路上,我們的主編王老師突然和我說了一句:“手里的錢夠嗎?不夠先從我這里拿?!碑敃r的場景至今難忘,也因為這一句溫暖的問候,讓我認定了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在北京的家。
我的工作主要負責業(yè)余羽毛球的編輯和采寫,我也接觸了不少全國各地的羽毛球愛好者。上到90多歲步履蹣跚但到了球場卻生龍活虎的老爺爺,下到七八歲拎起球拍還得拖著地的小朋友,每每看到他們對羽毛球的熱愛,都會讓我產生一種莫名的興奮:熱愛生活、熱愛羽毛球可以讓我們如此幸福。
工作的第二年,我去采訪奧運冠軍張楠的啟蒙教練孟憲章老師,遇到了一位七八歲的“小胖墩”學員,大概是形象可愛、打球認真,這位小朋友的照片登上了當期的雜志。大概七八年之后,機緣巧合,再次來到孟老師的俱樂部,孟老師掏出手機來告訴我,當年的“小胖墩”因為上了雜志備受鼓舞,一直堅持認真練球,不僅長成了1.8米的小伙子,還因為羽毛球特長上了一所理想的中學。在基層青少年羽毛球的培養(yǎng)體系中,這樣的少年長成的例子應該不少。也正是那些生長于、扎根于基層的人幾十年如一日的付出,才能不斷推動中國羽毛球的發(fā)展。我很慶幸,我的工作如此有意義。
十七年的歲月回想起來都是這些簡簡單單的小片段,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也沒有任何豪言壯語,只能說我在平凡的崗位上經歷了200期的打磨,感謝我的工作、我的愛。我沒有什么可以奉獻的,青春的熱血和汗水已經揮灑,接下來的歲月,唯有夢想不散,繼續(xù)溫暖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