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林燕
摘 要:目的:分析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在直腸癌術前輔助放化療引起放射性直腸炎患者護理干預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于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52例直腸癌術前輔助放化療引起放射性直腸炎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干預;同時選擇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52例,采取標準化分級護理干預,比較護理結果差異。結果:在實施標準化分級護理后,患者干預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實施前(P<0.05);實施后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明顯早于實施前(P<0.05)。結論:在直腸癌術前輔助放化療引起放射性直腸炎患者臨床干預中,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解決了傳統(tǒng)護理模式下存在的過度護理等問題,有助于提升患者滿意度并促進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具有顯著優(yōu)勢。并且本文的結果也證實,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可以加快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有更滿意的干預效果,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標準化分級護理,放射性直腸炎,直腸癌,臨床癥狀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20.058
直腸癌是臨床上的常見惡性腫瘤,占大腸癌的60%以上,該病癥的臨床治療難度較大,目前通過外科手術切除病灶被認為是治療重要手段,而為了提升治療效果,術前同期放化療有助于降低腫瘤病理學分級,在提升腫瘤切除率與保肛率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部分患者對術前輔助放化療的依從性差,有較高概率發(fā)生副作用,其中以放射性直腸炎最為常見,根據(jù)目前統(tǒng)計結果顯示,直腸癌患者術前輔助放化療后,放射性直腸炎的發(fā)病率從10%至38.2%,增加了患者痛苦[1]。為解決上述問題,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在直腸癌術前輔助放化療引起放射性直腸炎患者護理中積極創(chuàng)新護理方法,并發(fā)現(xiàn)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有助于促進患者康復,現(xiàn)本文比較2022年1月實施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前后的臨床護理效果差異。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方法
選擇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于2021年3月至2021年12月(實施前)收治的52例直腸癌術前輔助放化療引起放射性直腸炎患者,包括男/女=28/24,年齡39~72歲,平均為(56.25±4.92)歲。同時選擇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實施后)收治的52例患者,包括男/女=31/21,年齡35~76歲,平均為(56.41±4.7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 05),可比較。本研究經(jīng)過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自愿參與研究。
納入標準: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放射性直腸炎;有明確放化療史;年齡大于等于18周歲;有正常的認知與溝通交流能力。
排除標準:認知功能障礙;因為其他原因造成直腸病變;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中斷干預或者各種原因退出者。
1.2 分級方法
本文根據(jù)RTOG/EORTC(急性放射性損傷分級標準/歐洲癌癥治療研究組織)提出的急性放射損傷分級標準對本組患者進行分級,具體標準為:(1)0級。患者無癥狀;(2)Ⅰ級?;颊叱霈F(xiàn)明顯排便改變,并自覺直腸不適,不需要用藥干預;(3)Ⅱ級。伴有明顯的腹瀉癥狀,需使用抗交感神經(jīng)藥物;伴有明顯的下腹部疼痛癥狀,需使用鎮(zhèn)痛藥物;(4)Ⅲ級。腹瀉嚴重需采取腸胃外支持,并伴有血性分泌物,需使用衛(wèi)生墊;影像學檢查顯示腹部腸管擴張。
1.3 護理方案
常規(guī)護理方法。包括叮囑患者正確用藥、護理人員定期觀察患者癥狀變化、嚴格限制飲食等。
標準化分級護理方案為:
(1)Ⅰ級患者護理。該等級患者不需要用藥,護理人員每天觀察患者肛周情況,認真詢問患者有無不適感受等;采用集體宣教法介紹肛周清潔方法,如每天用溫水清洗、做好便后清潔等。護理人員應重視患者的心理干預,受到惡性腫瘤與疾病造成的不適,患者在心理、精神上承受著巨大壓力,在不良情緒作用下會延長疾病康復周期,部分患者因為自卑、恐懼感對臨床治療失去信心。因此護理人員可通過心理護理方法,了解患者情緒惡化原因,使用親切態(tài)度介紹疾病知識,以增強患者自信心為目標,利用成功案例宣教等闡述放射性直腸炎患者的疾病康復周期,促進患者康復。同時護理人員詳細介紹飲水的重要性,叮囑患者每日飲水量控制在2500 mL以上,達到促進腸道運動、降低機械性刺激的效果。最后介紹正確用餐方法,包括少食多餐、攝入新鮮蔬菜水果、嚴禁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等。
(2)Ⅱ級患者護理。Ⅱ級患者的常規(guī)護理方法與Ⅰ級患者相同,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護理人員采取保留灌腸護理方法。在灌腸前護理人員詳細介紹灌腸的目的、對放射性直腸炎的影響、基本操作流程等,在取得患者認可后再實施灌腸。保留灌腸選擇在患者臨睡前,叮囑患者排便并取左側臥位后,用甘油注射沖洗器吸入藥物后,連接單腔導尿管,將藥物溫度控制在40℃左右。準備就緒后,護理人員用石蠟油潤滑導尿管與肛周后,插入肛門20 cm緩慢注射藥物;灌腸后鼓勵患者每隔40~60 min變更體位一次;若患者有便意,鼓勵采用深呼吸的方法緩解,盡量使藥物保留6 h以上。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患者放射性直腸炎的病情變化情況,所有患者應保證肛周皮膚清潔,穿著棉質(zhì)、透氣性良好衣服,減少衣服對肛周皮膚刺激作用,在患者每次排便后應用溫清水清洗,并用柔軟且吸水性良好的洗毛巾擦拭肛周;部分病情嚴重患者可能出現(xiàn)肛裂等問題,因此灌腸前可用1:5000高錳酸鉀溶液坐浴,可達到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效果。
(3)Ⅲ級患者護理。Ⅲ級患者在Ⅱ級患者護理方案基礎上采取營養(yǎng)支持,營養(yǎng)師配制的營養(yǎng)液后通過輸注泵2 4小時持續(xù)輸注,期間護理人員注意觀察患者病情,如患者腹瀉癥狀嚴重可及時向醫(yī)師、營養(yǎng)師反饋;同時解答患者關于持續(xù)輸注營養(yǎng)液的疑惑,介紹營養(yǎng)液對疾病康復的影響等。
1.4 觀察指標
判斷兩組患者干預效果,評估標準:(1)顯著改善。患者分級結果下降為1級或者0級,臨床癥狀基本消失。(2)一般緩解?;颊甙Y狀明顯改善,分級下降1級。(3)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同時記錄患者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24.0軟件,計量資料用“ ”表示,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用χ2值檢驗,P<0.05時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干預總有效率
比較兩組放射性直腸炎患者的干預效果,實施后顯著優(yōu)于實施前(P<0.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1。
2.2 臨床癥狀消失時間
實施后放射性直腸炎患者癥狀消失時間明顯早于實施前,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 05),詳細數(shù)據(jù)見表2。
3 討論
目前在直腸癌患者臨床干預中,術前輔助放化療已經(jīng)成為提升臨床治療效果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因為腸道上皮細胞在放化療作用下可能出現(xiàn)嚴重變形脫落,導致腸黏膜變薄并造成更嚴重的毛細血管擴張現(xiàn)象,增加感染發(fā)生率,最終發(fā)展為放射性直腸炎,不僅增加患者痛苦,也會導致放化療終止而影響臨床療效[2]。
標準化分級護理作為現(xiàn)代護理模式代表,是在評估患者病人病情與自理能力基礎上,采取不同級別護理的方法,該護理方法的優(yōu)勢表現(xiàn)為:(1)改變了傳統(tǒng)臨床干預模式下護理手段單一的問題,各項護理措施更加關注患者的康復效果,并且護理方案充滿人文關懷,有助于提升護理人員人力資源利用率,最終提升護理質(zhì)量。(2)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可以正確評估不同患者的護理級別,護理人員在了解臨床護理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針對性分析患者臨床護理需求,最終達到了提升護理質(zhì)量的目的[3]。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在直腸癌術前輔助放化療引起放射性直腸炎患者護理中采取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取得了滿意效果,其中表1數(shù)據(jù)顯示實施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后放射性直腸炎患者的干預效果更理想,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05),其原因可能為:根據(jù)放射性直腸炎患者的不同分級結果,護理人員可采取針對性護理方法,例如針對I級患者采取的飲食、飲水、清潔等護理方法有助于降低疾病痛苦;而Ⅱ級患者護理中采取的保留灌腸等措施同樣有助于患者康復等,在上述一系列針對性護理支持下,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實施后患者的康復效果更滿意[4]。表2資料顯示,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對于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具有重要意義,在實施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后患者的腹瀉、出血、里急后重時間均明顯早于實施前,數(shù)據(jù)差異顯著(P<0.05),這也可能與患者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有關。在本次標準化分級護理中,護理人員可以不斷深化臨床護理的相關細節(jié),成為提升護理效果的重要保障。例如在保留灌腸護理中,插管深度對灌腸效果有直接影響,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護理人員將插管深度控制在15~20cm左右,使灌腸液進入容量較大的乙狀結腸內(nèi),避免了藥物直接進入直腸而產(chǎn)生排便反射,不僅可以降低藥物對肛門括約肌的刺激作用,也可以延長藥液的停留時間[5-6]。例如在患者灌腸護理中,護理人員介紹了灌腸時的注意事項與操作要求,如適當?shù)馗淖凅w位可以使藥物充分接觸腸壁,發(fā)揮藥物治療效果;而針對患者有便意情況,可通過按摩骶部以及深呼吸延長藥物停留時間,有助于促進康復。
綜上所述,標準化分級護理模式滿足直腸癌術前輔助放化療引起放射性直腸炎患者護理需求,可以加快患者臨床癥狀改善,避免了過度護理,充滿人文關懷,提升患者滿意度,具有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