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國
我們所熟悉的線下教育有很多優(yōu)勢,諸如師生面對面的互動較便捷、學生之間會形成競爭和交流的關系等。這些都是由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人是有感情的、有社交需要的一種高級動物。在集體中生活與成長,是人類的天性。但線下教育也有其與生俱來的致命弱點,那就是班級授課制。
班級授課制的施行實現了教育從少數人的個性化教育到大規(guī)模的標準化教育的變遷。這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重大躍進,使得人人受教育成為可能。但實現了人人受教育之后,人類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這個代價就是去個性化,即所有學生都要面對同樣的內容、同樣的進度、同樣的要求和同樣的評價標準。本來千差萬別的人,在接受教育之后,思想、認知特點和個性特征會變得越來越相似。在當今高速發(fā)展變化的社會中,教育需要培養(yǎng)的是創(chuàng)新型、個性化人才。因而,讓教育從大規(guī)模的標準化教育發(fā)展到大規(guī)模的個性化教育成為人類的共同理想。
那么,如何增強教育的個性化?學分制、選修制、走班制、彈性授課制等,都是人們?yōu)榱藦浹a教育個性化不足的缺陷進行的努力。以往的這些努力和改革有一定作用,但杯水車薪,解決不了大問題,而線上和線下融合則可以極大地緩解甚至瓦解教育的標準化,使得大規(guī)模的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
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不是線上和線下的簡單相加,也不是線上教育對線下教育的補充,更不是輕率的替代,必須呈現1+1>2的效果。這就需要我們樹立互聯網思維。
一是互聯互通。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如人、信息相互聯通,聯通之后就會發(fā)生重大的質變。
二是去中心化?;ヂ摼W時代,中心化被瓦解,每個人都是中心。我們常說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哲學理念,沒有技術保障是做不到的?;ヂ摼W在技術上、物質上為它的實現提供了保障。
三是共創(chuàng)共生、共生共創(chuàng)。在線上線下融合的教育中,所有的學習者都是教育者,所有的教育者也都是學習者。每個人都是以學習者的身份出現在未來的教育形態(tài)中,而年齡、性別、文化、職業(yè)等屬性都“消失”了。這就需要人們對辦學理念、管理理念,包括大家都熟悉的學分、學位、學歷等重新設計。隨著新的人類社會形態(tài)的到來,這些舊有的社會框架會被打破,更高要求、更高質量、更具有活力的教育形態(tài)將會出現在我們身邊,每個人都能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形態(tài)和學習方式。對所有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也是一個非常值得推動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