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昊泓, 黃穎欣, 魏燊, 謝藝, 雷駿軒, 駱一娜, 李倩思, 王繼紅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廣東廣州 510006;3.廣東省第二中醫(yī)院黃埔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530)
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又稱腰椎旋轉法、腰椎旋轉復位法,常用于治療腰椎間盤突出、關節(jié)錯位等腰部疾病,具有舒筋通絡、松解粘連等作用。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涵蓋了該手法的基本操作要點。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人們長期伏案工作,生活和工作壓力逐漸增大,肌群勞損或患有脊椎疾病人群的比例持續(xù)攀升。推拿作為治療脊椎疾患等現(xiàn)代疾病的優(yōu)勢學科,對于當前時代具有較大意義。教材作為能夠面向學生群體、面向大眾的標準規(guī)范化的參考書,是眾多專家學者通過對古籍的研讀以及多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和感悟,從而歸納整理出的知識成果。其經過了數(shù)代的更迭改進,形成的醫(yī)學理論也在無限趨于成熟化,是中醫(yī)生規(guī)范化的標準。在推拿教材中,研究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發(fā)展脈絡較為符合當前社會的需求且具有一定的科學性。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高速發(fā)展,應用于醫(yī)療行業(yè)中的新科技更是層出不窮,得到的海量醫(yī)學數(shù)據(jù)往往無法保證其準確度和真實性?;诮滩亩M行分析的方法跨越了時空的限制,能夠更加直觀地接收到真實的數(shù)據(jù)和規(guī)范化的理論,避免了口頭調查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對于學習時系統(tǒng)性地理解以及臨床治療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1974 年至今,對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闡述在各版本推拿教材中不盡相同。為了對比及分析關于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發(fā)展脈絡,進而梳理其操作過程和適應證,我們對1960年至2021年之間的36本《推拿學》教材進行了查閱及整理,并對教材中關于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歷史沿革、歸類定義、操作要領和臨床適應證的描述進行了全方位系統(tǒng)性的收集整理和總結分析,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隨著推拿教材的更新和演進,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歸類、定義、操作、作用及適應證也隨之完善。在一開始的教材版本中,如1960 年版的《推拿學》[1]和1961 年版的《中醫(yī)推拿學講義》[2]中,并沒有提及扳法的概念。直至1974 年,由上海中醫(yī)學院主編的《推拿學》[3]中才第1次提出關于扳法的概念,并最早提出了腰部扳法的概念;1975 年,由上海中醫(yī)學院主編的《推拿學》[4]中提到的俯仰和回旋扳法為該手法的前身。2013 年由趙毅、季遠主編的《推拿手法學》[5]中明確提出了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概念,并較為詳細地記載了其操作過程。
歷版教材根據(jù)該手法的操作特點、目的、受術對象等,主要將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歸為運動關節(jié)類手法、成人推拿手法和整復運動類手法。將其歸為運動關節(jié)類手法是因為其操作過程包括關節(jié)的旋轉、內收、運動及牽拉;將其歸為成人推拿手法是因為其受術對象大多為成人,能夠與受術對象為兒童的小兒推拿手法作出區(qū)分;將其歸于整復運動類手法是因為其操作目的是為了糾正關節(jié)解剖位置的失常。
在大多數(shù)教材中,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被歸為運動關節(jié)類手法。但在管政主編的《推拿學》[6]、王之虹和于天源主編的《推拿學》[7]、李義凱和翟偉主編的《推拿學》[8]、房敏和宋柏林主編的《推拿學》[9]以及房敏和王金貴主編的《推拿學》[10]中,將該手法歸類為成人推拿手法。周信文主編的《推拿手法學》[11](2000年版)、于天源主編的《按摩推拿學》[12](2012年版)中將其歸類為整復運動類手法。除此以外,還有如扳法類手法、關節(jié)扳動類手法、整脊手法以及正脊骨法等其他不同的歸類方法,但在歷版教材中較為少見。
對于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定義,王國才編著的《推拿手法學》[13]里解釋道,“受術者取坐位并彎腰的姿勢下,沿腰椎的矢狀軸與垂直軸,向側屈并左旋或右旋方向,在扳動區(qū)位之間做定位扳動腰椎的手法為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其余多數(shù)教材都沒有提及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定義,只有關于扳法的定義,如2013 年版的《推拿手法學》[5],將“以‘寸勁’作用于關節(jié),使其一瞬間突然受力,從而產生被動的旋轉、屈伸、展收等關節(jié)運動的手法”,稱為扳法。
通過整理分析各教材對于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操作描述,其操作要點主要分為以下5 點。①坐位:騎馬式腰椎定位旋轉扳法(即單人式),受術者騎跨于治療床或者窄桌之上,以使骨盆相對穩(wěn)定,兩手自然下垂或者相扣抱于頸后;雙人式腰椎定位旋轉扳法,受術者取坐位,全身放松,助手用雙膝部夾住受術者的下肢,以固定骨盆,兩手分別扶住其腿部,以協(xié)助施術者做腰椎旋轉扳法。②前屈:施術者站在受術者身后,一手拇指頂按在腰椎偏歪的棘突側方,另一只手從受術者腋下穿過,手掌放置于受術者頸項部,輔助受術者向前彎腰至施術者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動,棘突間隙張開。③側屈:向患側側屈至最大限度。④旋轉:向患側旋轉至最大限度。⑤扳動:施術者雙手協(xié)調,做一個突發(fā)的,有控制的“巧力寸勁”,使得旋轉幅度輕微擴大,同時拇指向棘突偏歪的對側推頂,此時施術者可以感覺到拇指下椎體輕微的位移,通常會伴有“咔噠”聲,表明復位成功。
在各版本的推拿教材中,雖然對于該手法的操作步驟的描述相對統(tǒng)一,但是仍有較多細節(jié)上的差異。
坐位分為單人的騎馬式腰椎旋轉扳法和雙人腰椎旋轉扳法。
在1975 ~1995年,由俞大方[4]、戴儉國[14]、李業(yè)甫[15]、管政[6]等編著的推拿教材中對于腰椎定位旋轉扳法的操作描述中,多數(shù)屬于雙人腰椎旋轉扳法。
1992 年由曹仁發(fā)主編的《中醫(yī)推拿學》[16]中則提及:若無助手協(xié)助,醫(yī)者也可單人操作,使患者呈騎坐式。
1996 年周信文主編的《推拿手法學》[17]首次將腰椎定位旋轉扳法分為騎馬式(單人)和雙人式。2009 年呂明主編的《中醫(yī)整脊學》[18]中,分為腰部旋轉復位扳法一(雙人)和腰部旋轉復位扳法(單人)。其余醫(yī)家編著教材時,并沒有明確將該手法分為騎馬式和雙人式,但在操作描述上均提及單人及雙人的操作注意事項。不論是單人騎馬式還是雙人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固定患者下肢及骨盆從而更好地進行手法后續(xù)的操作。
3.2.1 前屈
前屈是實施扳法前的定位操作之一。在各版本教材中,前屈的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但在前屈的程度上有較大差異。
俞大方主編的《推拿學》[19]、李業(yè)甫主編的《中國推拿手法學》[15]、李明磊主編的《推拿學》[20]僅提出“腰前屈到某一需要角度后”,并沒有具體的角度。
戴儉國主編的《推拿學》[14]、管政主編的《推拿學》[6]和王國才主編的《推拿手法學》[13]中,皆使患者彎腰(或俯身)至最大限度。
2012 年李義凱和翟偉主編的《推拿學》[8]中首次提出了前屈的角度“使身體前屈60°~70°(或略?。?。
除此之外的教材并沒有指出前屈的角度,但都將“按于受術者頸后的手掌緩緩下壓,配合受術者做腰部前屈動作,至施術者的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動,棘突間隙張開時則前屈停止”作為前屈幅度的標準。
3.2.2 側屈
關于側屈的幅度及是否側屈,各版本教材之間說法不一。
俞 大 方[19]、 李 業(yè) 甫[15]、 趙 毅[21]、 房 敏[22]、 趙毅[5]、韋以宗[23]、周運峰[24]等編著的教材中無明確指出需要側屈。
于天源[12]、李義凱[8]、房敏[9]、王繼紅[25]等編著的教材里沒有單獨提出側屈的角度,而是提出“側屈及旋轉至最大限度”。
李義凱等主編的《推拿學》[8]中首次提到了側屈的角度“使身體前屈后,再繼續(xù)側彎(盡量大于45°)”。
其余大多教材中寫道,前屈之后仍需側屈一定幅度,使病變節(jié)段在脊柱曲線的頂點處,這樣能夠保證最后做扳法時病變節(jié)段被扳動。
在完成前屈,側屈之后的操作重點是旋轉。
上海中醫(yī)學院主編的《推拿學》[4]提及了旋轉操作,但并未對其詳細說明。
俞大方編著的《推拿學》[19]中有對旋轉操作的具體說明:施術者一手拇指按住需要扳動的腰椎棘突旁,另一手穿過患者的腋下勾住患者項背部,使其背部在前屈位置上做最大程度的旋轉,再做扳法。
上海中醫(yī)學院編著的《中醫(yī)推拿學》[26]對旋轉操作有了更加具體的說明。在旋轉時,施術者一手按住受術者頸項部同時手掌下壓,肘部上抬,另一只手拇指用力頂推需扳動的腰椎棘突;助手則推壓對側肩部,使受術者腰椎作最大幅度的旋轉。
曹仁發(fā)主編的《中醫(yī)推拿學》[16](1992 年版)指出腰椎旋轉復位法可由單人操作和雙人操作。單人操作在做旋轉動作時,醫(yī)者可用頭部右側頂壓患者上背部的左側,以加強旋轉的力量。
王之虹主編的《推拿手法學》[27]在旋轉操作過程中指出在旋轉時的發(fā)力方式。右手緩慢施力,左手頂住支點位置。支點為偏歪的腰椎棘突。雙手用力使腰椎前屈之后再做最大幅度的右旋。
王國才主編的《推拿手法學》[13]在旋轉操作中將腰椎旋轉到可以進行扳動的位置稱為“扳機點”。
韋以宗主編的《中醫(yī)整脊學》[23]中并無指出旋轉操作,僅提及搖動患者腰部以讓患者放松,再行扳法。
隨著教材版本的更新,旋轉操作在許多方面進行了完善和補充,但是各版教材內容也有些許差異。多數(shù)教材認為,需要將患者旋轉至最大限度后再做扳法,也有些教材認為旋轉腰部讓患者放松再行扳法。在旋轉操作時不同教材對手掌操作的受力部位不盡相同,主要有三個部位:項背部,肩部,頸項部??傊?,旋轉定位需要注重配合前屈、側屈操作,將腰椎旋轉至合適的扳機點。
扳法是整個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關鍵,其主要特點是瞬時發(fā)力,以達到治療的目的。針對這一操作,不同醫(yī)家有不同的看法,在教材上的描述也存在有差異。
上海中醫(yī)學院編著的《中醫(yī)推拿學》[26]中首次提出本法操作時將出現(xiàn)的彈響聲。操作此法時,經??梢月牭健斑菄}”聲和拇指下感受到棘突跳動。
管政主編的《推拿學》[6]中對本法操作有了更加具體的說明:施術者右手順勢用力快速扳壓、右肘臂同時向左上方推頂,形成急劇扭轉力,與此同時,左手拇指用力向左上方推按棘突,此時可聽到“咔噠”聲或拇指下有棘突滑動感,表示手法成功。
周信文主編的《推拿手法學》[17](1996 年版)對本法的扳動力度和方式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稍增大幅度的、有控制力的,兩手協(xié)同的突發(fā)性扳動”,并指出在操作本法的同時拇指用力頂推棘突。
王之虹主編的《推拿手法學》[27]中首次提出了“巧力寸勁”,并且描述此扳動操作為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動。
于天源主編的《按摩推拿學》[12](2012 年版)提出本法的操作要領。第一:用力力度方面,即穩(wěn)、準、輕巧,要“做一個有動的、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間的旋轉扳動”;第二:用力時機選擇方面,本法應在旋轉至最大限度時用力。
趙毅、王詩忠主編的《推拿手法學》[21]中首次提出了扳動角度,為3°~5°。
呂明主編《推拿學》[28]中也提及“巧力寸勁”,并且對此做出解釋?!扒闪Α笔侵甘址ǖ募记闪Γ桥c蠻力、暴力相對而言,要經過反復練習才能獲得。“寸勁”是指發(fā)力短促可控,做到中病即止。另外,教材強調發(fā)力的時機要準,力度要適當。
雖然,各版本推拿教材對于扳動的描述不盡相同,但其在實際操作上并無明顯差異。
關于扳動時的彈響聲,不同醫(yī)家有不同的見解。曹仁發(fā)主編的《中醫(yī)推拿學》[16]中提到臨床醫(yī)生特別重視彈響聲,將其認為是復位的標志。管政[6]、周信文[11,17]、于天源[12]、呂明[18]、王繼紅[25]等醫(yī)家認為聽到“咔噠”的響聲和或指下有棘突的跳動感表示手法復位成功。然而,在教材中并未找到明確指出復位成功的標志。于天源主編的《按摩推拿學》[12]、呂明主編《推拿學》[28]、劉明軍等主編的《推拿手法學》[29]中均指出不可強求關節(jié)彈響聲。
針對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治療作用,從歷代幾版教材中,我們可以總結歸納出以下3個較為主要的方面,分別是舒筋通絡、整復關節(jié)紊亂和調整脊椎生理曲度。
俞大方[19]等首次在教材中以“腰椎旋轉扳法”的名稱介紹了該手法在臨床上的應用,其中包括舒筋通絡、滑利關節(jié)、糾正解剖位置的失常等;戴儉國[14]等則在原有的滑利關節(jié)基礎上,從更為具體的解剖角度出發(fā),提出該手法可以用于整復小關節(jié)間的錯縫脫位,放松的同時可以解除粘連以達到矯正臨床上出現(xiàn)的脊椎畸形,從而能夠恢復肢體正常生理功能。以上這兩種觀點認同度較高,后續(xù)編寫的教材中大多數(shù)都沿用這兩種觀點。
趙毅、王詩忠主編的《推拿手法學》[21]和周運峰主編的《推拿手法學》[24]總結了該手法可以調節(jié)全腰段的椎骨錯縫;呂明[18]認為,它還可以調節(jié)腰椎后關節(jié)紊亂。按照時間順序排列,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呂明編著的《推拿學》[28]、《中醫(yī)整脊學》[18],嚴雋陶主編的《推拿學》[30],王國才編著的《推拿手法學》[13]以及房敏和王金貴編著的《推拿學》[10]中,沒有重點描述該手法的作用,只是概括性地提到了腰椎扳法的臨床應用。
關于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在臨床上的治療作用以及近幾十年來的發(fā)展脈絡,在后代教材中,均有不同程度上的沿用或增減。上述提到的舒筋通絡,整復關節(jié)紊亂以及調整脊椎生理曲度是基本在每版教材中均有保留并沿用至今的。其中:第一點,舒筋通絡指的是,通過疏通患處緊張肌群的經脈氣血,可以放松粘連的肌肉組織,使關節(jié)的運動得以順暢流利地進行;第二點,整復關節(jié)紊亂指的是,通過使用該手法,糾正錯縫脫位的腰椎間小關節(jié),從而緩解錯位的腰椎對周圍組織如神經、脊髓、血管的刺激或壓迫;第三點,調整脊椎生理曲度則是指通過該手法的合理運用,調整腰椎的生理曲度,矯正畸形,從而恢復肢體正常的生理功能。
俞大方[19]最早提出將該手法與其他推拿手法配合運用,相輔相成,可針對性治療臨床上較常出現(xiàn)的關節(jié)錯位和關節(jié)功能障礙;后來俞大方、曹仁發(fā)和吳金榜[26]在此基礎上又新增了腰椎間盤突出、后關節(jié)紊亂以及腰部扭傷等證;管政[6]認為,該手法可以治療急性腰扭傷、增生性脊柱炎;王國才[13]提出該手法更多的適應證,例如:滑膜嵌頓、腰椎失穩(wěn)癥、腰部軟組織扭傷、痙攣等。在近期的教材中,呂明[18]認為,該手法可以治療急慢性腰肌勞損。在后來的教材中得到沿用的觀點總結起來主要有關節(jié)錯位、關節(jié)功能障礙、腰椎間盤突出、腰部軟組織扭傷和急慢性腰肌勞損。
以李業(yè)甫編著的《中國推拿手法學》[15]為代表的教材中提到的“彎腰旋轉扳法”以及以曹仁發(fā)編著的《中醫(yī)推拿學》[16]為代表的教材中提到的“腰椎旋轉復位法”,它們的臨床適應證都與前文所提到的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適應證基本相同。
在不同的教材中,因為歷史的演變,該手法的名稱也歷經了數(shù)次轉變,但通過我們的總結歸納,發(fā)現(xiàn)它們雖然名稱不一,但操作手法與臨床應用大體相同,只是后世教材在沿用的基礎上加以新增并完善,給原來的手法名稱加以總結概括,是以“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產生。
不同教材中提到的關于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練習方法側重點不一。
曹仁發(fā)[16]認為,扳法需要以在人體上進行手法操作訓練為基礎,在練習基本要領和動作技巧之外還要練習多種手法在人體不同部位的配合應用。趙毅等[21]認為,坐位腰椎旋轉定位扳法在操作時,應該囑咐受術者令其腰椎相配合,前屈先于旋轉,這是鎖定需要施加手法節(jié)段的要點。
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練習要點其一是動作,其二是定位。出于該手法不能持續(xù)作用于人體的特點,要求我們的練習者務必要掌握好練習姿勢和定位這兩個要點。
關于腰椎定位旋轉扳法的現(xiàn)代研究,在房敏等編著的《推拿學》[9](2016 版)教材中有所提到。即在尸體上模擬該手法,動態(tài)測量手法過程中髓核內壓的變化,通過模擬脊柱屈伸手法來觀察腰部骨性結構動力學變化,探究屈曲后伸運動的安全底線。通過實驗,可以發(fā)現(xiàn)單純旋轉復位手法,會導致髓核內壓升高,所以,理論上單純旋轉復位手法是不能將突出的髓核回納的。此外,筆者尚未在其他教材中找到有關于腰部扳法其他現(xiàn)代研究的內容。
除了關于該手法現(xiàn)代研究的內容之外,我們還查閱并總結了其他學者在相關領域上的研究現(xiàn)狀,其中,包括張晨晨等[31]探究了腰椎斜扳法的發(fā)展進程,對腰椎斜扳法的臨床應用和不良反應等研究進程進行了綜述。本文在其研究的基礎上,完善了對腰椎扳法歷史沿革、操作要領等方面的研究。筆者基于教材內容出發(fā),對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歷史沿革、歸類定義、操作要領和臨床適應證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教材作為標準規(guī)范化的教學參考書,有著較為成熟化的醫(yī)學理論,其內容較為具有科學性和權威性,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有利于手法的統(tǒng)一性與規(guī)范化。
而相比于同樣基于教材出發(fā)的相關文獻研究中,賈文端等[32]分析了定位旋轉扳法在頸椎領域的演變和發(fā)展,而呂桃桃等[33]和李易真等[34]則分別闡述了頸椎拔伸法和按法在教材中的變化歷程。閱讀大量文獻綜述后,我們發(fā)現(xiàn),學者們通過對教材的梳理,研究了許多推拿手法,但關于腰椎坐位定位扳法的研究尚有不足。筆者認為,在當今腰椎疾患頻發(fā)的社會背景下,關于腰椎復位手法的研究應該得到足夠且廣泛的重視。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的改變,肌群勞損或患有脊椎疾病人群的比例持續(xù)攀升。推拿作為治療脊椎疾患等現(xiàn)代常見疾病的優(yōu)勢學科,不斷地吸引廣泛的學者前來深入地學習和研究,因此,勢必會得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而教材作為教學用書,兼具規(guī)范化和專業(yè)化,故規(guī)范統(tǒng)一教材的操作,將最新的、最優(yōu)的操作方法公之于眾顯得尤為必要。
在對教材進行梳理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操作在各版本教材中的側重點各不相同,但均能很好地發(fā)揮治療腰部疾患的作用。在幾十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的操作發(fā)生了許多變化,而這些變化在于累積了各家的經驗學說,使得該手法更趨于完善和細致,也為推拿醫(yī)生在臨床實踐上提供了更為清晰的標準。筆者匯總各版本教材中對該扳法的描述,分析整理該手法的特點和發(fā)展過程,發(fā)現(xiàn)手法操作變化的重點在于定位、旋轉、發(fā)力技巧以及“彈響聲”。
(1)關于定位,在前屈的幅度,是否側屈以及側屈的角度等問題上,各家觀點不一。筆者認為,在前屈時,要根據(jù)患者的情況而定,前屈幅度不應過大或取某一特定值,而是要在一定范圍內,以醫(yī)者拇指端對于病變節(jié)段的感知為主,這將對醫(yī)者的臨床經驗有一定的要求。前屈時取一特定的角度作為標準,這在各版本教材中的描述寥寥無幾,可見這一說法并未得到廣泛的認可。側屈的需要與否,以及側屈的角度等問題,各版本教材中并未有規(guī)范化的統(tǒng)一。
(2)關于旋轉,在定位之后,還需要進行旋轉這一操作,最終才可以實施扳法。定位時前屈至感受到拇指下棘突活動,向患側側屈至最大限度,定位完成之后的操作是旋轉,需要旋轉至最大限度,并感受到阻力為度。各版本中對于旋轉的觀點較為統(tǒng)一,且旋轉是扳動前必不可少的一個操作步驟,可見其重要性。
(3)關于扳動,扳動是腰椎定位坐位旋轉扳法的最關鍵的步驟,定位和旋轉的準確操作也是為了該步驟的成功實施做好鋪墊。各家在此操作要點上的觀點較為統(tǒng)一,皆要進行精準的定位操作后再施以扳動。扳動的發(fā)力要求“巧力寸勁”,強調發(fā)力的時機要準,力度要適當。
(4)關于彈響聲,扳法在操作的過程中常伴有彈響聲,舊版本教材較為注重彈響聲,認為彈響聲是復位成功的標志,但是,近幾年的版本認為,操作過程中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彈響聲,手法復位成功的標志亦可判斷指下是否有棘突的跳動感。在與彈響聲的相關研究中,陳牮閣等[35]指出,推拿手法中無論是否產生“咔噠”聲響,均與臨床即時療效無特定關系,反而棘突錯動感在臨床操作中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不必強求所謂的“咔嗒”聲。
作為治療肌群勞損或脊椎疾病的優(yōu)勢學科,推拿勢必會在當前時代得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快速發(fā)展,而我們所研究的腰椎坐位定位旋轉扳法,更是會經常運用于臨床上以治療脊柱疾患。但在查找教材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該手法學科基礎還是較為薄弱,很多操作手法的要點不甚明晰,一些理論存在缺乏相應數(shù)據(jù)支撐的問題,經過匯總整理,我們大致總結出以下三點。
首先是關于前屈的問題,在定位的時候,對于前屈幅度的把握,是否側屈以及側屈的角度等問題,各家并未有規(guī)范化的統(tǒng)一。李義凱和翟偉主編的《推拿學》[8]中提到的前屈特定角度這一說法并未得到學者的廣泛認可。筆者認為,前屈幅度不應過大或取一特定值,要以醫(yī)者拇指端對于病變節(jié)段的感知為主,這將對醫(yī)者的臨床經驗有一定的要求。筆者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關于前屈的幅度以及側屈與否的問題可以得到更多的關注及研究,可以有科學化、規(guī)范化的統(tǒng)一。
其次是缺乏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量化分析,如:利用多點薄膜壓力測試系統(tǒng)研究手法力學的特點,若通過現(xiàn)代信息技術量化分析,將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可以幫助醫(yī)者更好地學習、掌握該手法,亦可加速推拿手法的現(xiàn)代化研究進程。
最后是安全性。推拿手法,尤其是涉及到脊椎部的扳法,在具有良好臨床療效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例如:腰椎間盤突出癥推拿治療后,可導致馬尾神經損傷以及反復重度手法按摩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后出現(xiàn)硬膜囊粘連廣泛、神經根水腫異常等不良反應癥[36]。這就要求教材的編寫不僅需要描述該手法的操作方法和臨床應用,提示手法操作時的注意事項,更應該著重強調一些臨床上失治誤治的現(xiàn)象,以及更為專業(yè)、具體的練習方法,規(guī)范化地進行安全有效的手法操作,并以此來警示初學者多加重視,避免發(fā)生不可挽回的悲劇。
由此我們認為,應該鼓勵開展更多關于該手法的臨床研究,將最新的、最具有參考價值的推拿學現(xiàn)代研究成果納入推拿教材的編寫當中;同時,我們也要根據(jù)臨床結果選擇出具有最優(yōu)療效的操作方法,更新并完善教材相關內容,也便于更好地應用于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