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輝
抽樣檢驗是企業(yè)質量管理的重要手段。與全數(shù)檢驗相比,抽樣檢驗擁有明顯優(yōu)勢,即“更快更省”,因此被廣泛應用于過程檢驗和入廠檢驗等諸多場景。同時,抽樣檢驗在數(shù)據準確性方面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1.抽樣檢驗是根據樣本中的檢驗結果來推斷整批產品是否合格,其理論依據是統(tǒng)計學,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但是,被判定為合格的一批產品中,不可避免含有一定比例的不合格品,而且這些不合格品無法被識別,更不可能被排查出來。
2.抽樣檢驗存在兩種類型的錯判風險,既可能將合格率不符合接收標準的批次誤判為合格批次,也可能將合格率符合接收標準的批次誤判為不合格批次。
很多企業(yè)尤其中小型企業(yè)經常陷入到這兩類誤判中。通常,人們所注意的是第一類誤判,實際上第二類誤判更隱蔽更致命。那么,能否用科學手段評估抽樣檢驗中誤判的概率呢?利用概率論知識,可以推算抽樣檢驗中抽到合格品和不合格品的概率。首先,將抽樣檢驗看成概率學常見的問題,即:一批產品某種特性的合格率為N%,隨機從這批零件抽取X%,抽到不良率的概率是多少?
把每一次抽樣都當作獨立事件,設定“沒抽到不合格品”為事件A,則抽樣全部是合格品的概率P()為:
然后,設定“抽到不合格品”為事件A,同時按照AQL抽樣檢驗“0收1退”的原則,則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P()為:
舉個例子:假如一批零件的尺寸合格率為95%,隨機從這批零件抽取5%,被判定為不良品批次的概率是多少?抽到全部為合格品的概率為:
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為:
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計算出不同合格率且抽樣率為5%情況下,A事件和A事件的概率,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合格率99%的一批產品,沒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為95%,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為5%,以“0收1退”為判定原則,被誤判為不合格批次的概率為5%。當批次合格率是95%時,沒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隨即下降到77%,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則上升到23%。而當不合格率是90%時,沒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更是下降到58.4%,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則上升到41.6%。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判為合格批次還是不合格批次,都存在極大的偶然性。因此,產品本身合格率越高,準確性就越高;合格率越低,準確性就越低;合格率足夠低時,被判定為合格批次或者不合格批次的偶然性很大。
表1 不同合格率下A事件和A事件的概率表
以上是沒有考慮企業(yè)合格率管控目標的情況。事實也是如此,很多企業(yè)抽樣檢驗只考慮“0收1退”原則,并沒有結合企業(yè)質量目標。如果考慮企業(yè)的合格率管控目標,情況又會如何呢?
假如產品批次合格率是95%,如果企業(yè)合格率目標小于等于95%,被誤判為不合格批次的概率高達23%;如果企業(yè)合格率目標大于95%,則本批產品被誤判為合格批次的概率則高達77%。這是為什么很多企業(yè)的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甚至造成客戶投訴的重要原因。
從表1看,產品合格率每下降1%,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上升5%左右。如果將抽樣比例加大,情況又會如何呢?表2是抽檢率分別為5%和10%情況下,A事件的概率比較。
表2 不同合格率下抽檢率分別為5%和10%情況下A事件的概率表
從表2可以看出,在抽樣率為10%時,產品合格率每下降1%,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會上升5%~25%,抽到不合格品的概率明顯高于抽檢率為5%的情況。顯然,提升抽樣比例更容易抽到不合格品,這一點也是符合常理。因此,為了降低抽樣檢驗誤判率,可以加大抽取樣本的比例,同時仍遵守“0收1退”原則。這是降低誤判率的對策之一,很多企業(yè)對產品加強檢驗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而降低誤判率最根本的對策,則是提高產品的合格率。提高產品合格率的意義,在于不但可以降低抽樣檢驗的誤判風險,也降低了質量損失,因為不合格品的出現(xiàn)就意味著浪費。特別是不可返工而直接報廢的產品,2%的不合格率直接導致產品毛利率下降約2%,如此巨大的成本上升對企業(yè)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
提高產品合格率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不同行業(yè)、不同企業(yè)有不同的方法。但總體而言,通過長期的實踐,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在質量管理制度上強化質量過程管控,減少因制度缺失導致的質量缺陷。具體包括兩方面:一要建立或完善基于質量管理體系下的全生命周期質量管控系統(tǒng),特別是中小型企業(yè)比較忽視的開發(fā)過程質量管控(或APQP)、售后服務管理以及產品環(huán)保性管理等;二要豐富制程質量管控手法,如控制計劃(Control plan)、FMEA、質量自檢互檢體系(質量管理矩陣圖)、制程能力(Cpk)評估,以及制程質量控制圖(SPC)等。其次,落實制造各環(huán)節(jié)“人機料法環(huán)”管理?!叭藱C料法環(huán)”是影響制程質量關鍵的五大要素,其中人是管理最大的難點,也是管理的重點。
從表1的數(shù)據可以看出,要想在抽檢過程中將誤判率降到理想水平,最好將產品合格率提高到99%以上。在高端制造業(yè)如汽車制造、通信設備等行業(yè),因為產品合格率比較高,常常以評估Cpk的方式獲知制程合格率水平。Cpk評估的理論基礎源于概率學的正態(tài)分布,通過評估制造工序在一定時間內某種產品特性離散程度,判定產品該特性的穩(wěn)定狀況,見表3。
表3 不同Cpk值對應的標準偏差σ以及合格率
在汽車制造、通信設備等高端制造業(yè)中,產品特性質量水平一般都要求Cpk=1.33以上,從表3可看出,Cpk=1.33對應的不合格率是0.006%。如果還是用抽樣檢驗并依照AQL“0收1退”原則進行批次質量管理的話,意義并不大。那么,在高端制造業(yè)中抽樣檢驗真的沒有用武之地嗎?并不盡然。
在高端制造業(yè)中,盡管不一定依照AQL“0收1退”原則進行,但是抽樣檢驗依然被廣泛使用。首先,在產品開發(fā)或試產階段,由于制造過程“人機料法環(huán)”各因素管控還不到位,產品特性穩(wěn)定性可能差強人意。此時有必要對批量穩(wěn)定性進行評估,試制品數(shù)量大時便會使用抽樣檢驗,并將抽樣檢驗得到的數(shù)據用于Cpk評估。例如,某合資汽車品牌的開發(fā)流程規(guī)定,在產品試產過程各階段(一般不少于3次)要進行抽樣檢驗和Cpk評估,抽取數(shù)量不得少于30個。其次,在量產后定期抽取一定數(shù)量樣本進行特性檢測。抽樣檢驗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批量性不良出現(xiàn)時能被及時發(fā)現(xiàn),這些批量性不良可能是設備異常、做錯品種甚至人為錯誤等原因導致的。除此之外,每天抽取的數(shù)據也將被用于SPC制程穩(wěn)定性管控,做SPC控制圖時要注意“一機一表”,即一張控制圖中使用的數(shù)據只能來自同一臺設備。
另外,抽樣檢驗還會被用于來料檢驗中。盡管現(xiàn)在汽車行業(yè)普遍采用全流程質量管理,一般情況下部件都實行免檢入廠,但在特殊情況下也會進行抽樣檢驗。此時,抽樣檢驗的目的同樣是保證批量性不良(如送錯貨品、不同批次品混入、儲存或物流環(huán)節(jié)引發(fā)批量性不良等)出現(xiàn)時能被及時發(fā)現(xiàn),并不是用來評估部件特性穩(wěn)定性的,因此一般不會依照AQL規(guī)定執(zhí)行。例如,汽車節(jié)氣門開度控制盤是影響行駛安全的重要部件,因其材料尼龍在空氣中容易吸水,導致在儲運過程中尺寸不斷變化,因此在《部件入廠檢驗基準書》中規(guī)定,來料每個獨立包裝抽取2個進行內徑直徑和圓度測量。
綜上所述,抽樣檢驗的誤判率會隨著產品合格率的降低而快速提升,只有當產品合格率大于99%即Cpk≥0.86時,抽樣檢驗的誤判率才能達到基本可接收的程度,同時Cpk評估才能發(fā)揮更大作用。因此,不斷改善和提升產品質量水平是降低抽樣檢驗誤判率的關鍵,更是企業(yè)節(jié)約成本的關鍵。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管理能力的不斷提升,中國企業(yè)的產品質量水平逐步提高,更多先進的質量管理手段得到應用。盡管抽樣檢驗存在誤判可能,但作為一種經濟且快速的方法,依然會在企業(yè)的質量管理工作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此,作為企業(yè)質量管理人員,在充分認識抽樣檢驗誤判率的情況下,應根據企業(yè)實際情況,采用適宜的質量檢驗和分析方法,將質量管理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