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
他因此被稱為“自殺終結者”“生命守望者”,但這背后,是一個“好人”的使命、掙扎和困境。
南京長江大橋上,一位身穿無袖黑衣的中年女子緩緩地在橋面上走著,雙眼無神地看著遠方,雙手握在腹前。
她應該是來尋死的。斷定以后,后背衣服上寫著“善待生命每一天”的男子騎著電動車緩慢跟隨其后。
適時,他停下車,上前問道:“大姐,心情不好?我知道你心里面都塞滿了……怎么回事,是有什么病還是怎么了?”
聽了男子的勸慰,女子一邊抹淚一邊走著,最終停下腳步,雙手靠在欄桿上,哭著說:“我也不得不跳,我實在受不了了?!?/p>
原來她丈夫出軌了一個外國女人,她怎么挽回都沒有用,實在沒辦法了,就想一走了之。
“你死了之后,他會對你女兒怎么樣?我給你出兩個點子,處理不了,你再來死行不行?!?/p>
似乎看到了一線生機,女子終被勸下。最后在這名男子的幫助下,她承諾會為了女兒好好活下去,不會再犯傻。
這是美國導演拍的紀錄片《天使在南京》里的一個片段,這名男子叫陳思,是南京長江大橋上的勸生者,在橋上巡邏了19年,共從死神中搶回來400多名想輕生的人。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南京長江大橋通車54年里,超過2000人從此橋上跳下,是世界上自殺率較高的地方之一。
曾經的“爭氣橋”,卻也是很多人的奈何橋。
于是從2003年起,這座橋上多了一個挽救生命的擺渡人——陳思。他見證了許多人生命的最后一瞬,也記錄下了自殺背后的百態(tài)人生。
因此被稱為“自殺終結者”。
2003年9月19日,陳思永遠都記得這個日子,那是他到南京長江大橋義務勸導的第一天。
第一次上橋,他帶了一塊精心制作的愛心標牌,上面寫著:“全世界都來關注自殺者。天無絕人之路,退一步海闊天空,善待生命每一天”,中間還印著他的私人號碼。
站了幾個小時,并沒有發(fā)現什么特別的情況,正當他準備回家吃午飯時,一位手提蛇皮袋,滿嘴酒氣的男子朝他這邊走來。
看著男子哭喪的模樣,陳思主動上前搭話,男子沒理,他繼續(xù)跟著嘮叨了十幾分鐘后,男子哇地哭了起來。原來男子被朋友騙得血本無歸,本想喝醉之后從橋上跳下去。
經陳思勸導后,男子逐漸恢復理智,后來陳思又給他買了回家的車票,將他平安送上了車。
那天回家后,陳思在《大橋日記》的第一頁上寫著:“從今天開始,我準備將畢生的精力用到人類靈魂的挽救工作中去……”
從此以后,幾乎每一個周末,他都會出現在這座橋上。
在他救下的人中,最常見的是為情所困之人。有位在新婚之夜發(fā)現丈夫出軌的新娘,在婚禮后第六天穿著一身紅嫁衣,帶著憤恨來到大橋,剛爬上欄桿就被陳思救下;
還有另一位發(fā)現丈夫出軌的青島女人,在絲襪里放了一張存有二十多萬的銀行卡,準備拿此陪葬。
除了被情所傷,金錢和疾病是更為現實的原因。有人因栽在2008年的股災里活不下去;有癌癥病人因為護士給他調換了病房,就以為沒有康復的希望而想自殺。
有對在餐館打工的夫妻,妻子懷孕,臨產時檢查出孩子臍帶繞頸,想著回老家剖腹產更便宜,沒想到去火車站買票時,好不容易攢下的5000元全被偷走,丈夫一時想不開跑到大橋上想往下跳,陳思救下后將他們送回了老家。
大橋南堡向北數第13根電線桿,是陳思看到的輕生者最多的地方,“從那兒往下看,漩渦又大又多”僅在這一個地方,他就救下過不下5人。
19年里,陳思聽說過各種各樣赴死的理由,敗業(yè)、嗜賭、家暴、失戀、被騙、抑郁……有窮困潦倒的,也有曾家財萬貫的。
至于輕生者為什么想去大橋,很多人告訴他,大橋是次要的,關鍵是長江,“無論有多少委屈和多少困難,想回歸母親,讓長江洗刷自己?!?/p>
另一個原因是,想輕生的人往往就想從這個世界上蒸發(fā),不給親人、朋友留下什么陰影。
陳思其實并不是他的本名,是接受采訪時,他隨口說的一個名字。他原叫陳后軍,1968年出生在江蘇宿遷一個貧困的農村,父母離婚得早,父親又身患殘疾,是奶奶一手將其養(yǎng)大。
小時候農閑時,奶奶會帶著他去幫鄰居調解糾紛,村里兩口子吵架、哪家有冤枉或委屈,他都跟著奶奶去勸說。受奶奶的影響,他也養(yǎng)成了愛管閑事的習慣。
1990年,22歲的陳思為了多掙點錢,和幾個老鄉(xiāng)一起來到南京打工。本想掙了錢后將老家的草房子換成瓦房,沒想到在工地上賣力地干了兩個多月,錢沒拿到,老板卻失蹤了。
家里帶來的大米吃完,有余錢的老鄉(xiāng)都回家了,只留下陳思和兩個叔叔,三人準備一路沿討,從南京步行回家。
經過長江大橋不遠處一個菜市場時,他們本想找口飯吃后繼續(xù)趕路,沒想到遇到一位老鄉(xiāng),老鄉(xiāng)說:“回家干嘛呢,在這兒拾破爛也能養(yǎng)活自己?!?/p>
考慮到家里的情況,陳思決定留下來,從撿破爛做起,有了幾十塊本錢后,就開始賣蔬菜、水果。
幾年后,日子漸漸變好,他又在另一位老鄉(xiāng)的幫助下開了家小商店,和一位南京姑娘結了婚,生了女兒。直到這時,陳思才感覺真正在南京立足了。
去大橋上勸導輕生者,只要陳思不耽誤照顧家里,她的妻子并沒有什么意見。不過為此導致家里經濟困難時,夫妻倆也會吵得不可開交。大部分時候,妻子還是支持的。
最初在橋上救人時,陳思只是盲目地在行人中尋找有輕生意向的人,抱著“寧可誤會,不可放過”的心態(tài),常常是見人在橋上徘徊就上去搭話,被罵過無數次“神經病”,也沒少挨打。
后來救的人多了,他也總結出一套經驗:要輕生的人通常神情黯然,腳步散碎,或者吸煙或者哭哭啼啼,神態(tài)異常。
頭幾年,他是將攔下的人交給警察處理,只是輕生者離開大橋,并不真正獲救,想不開的人會再次自殺。
陳思覺得這樣“治標不治本”,于是在2006年他租下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專門用來接待輕生者,并取名為“心靈驛站”。驛站有男女宿舍兩間,共四張床鋪,免費提供吃喝和心理咨詢。
他救人的一般流程是,先將人勸下帶回,然后進行安撫、安置,等情緒穩(wěn)定后再進一步溝通。
有些輕生者最初會以為陳思是騙子,這時他就會用激將法,“你死都不怕還怕我給你賣了???如果我把你困難理清了,讓你找到希望,你再跳也不遲啊?!?/p>
要是遇到不好溝通的人,陳思一般會請南京大學心理系的一些學生志愿者來做工作。自他的事跡被媒體大量報道后,十多年來,已有近6000名志愿者參與過其中。
2008年,陳思的電話號碼印在了全國八年級的書上,單是電話咨詢,“心靈驛站”就幫助了4萬多人。
在《大橋日記》中,陳思寫道:“我希望自己能做一支蠟燭,給他們一絲光明和希望。我相信人的力量,大家一起幫忙,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兒?!?/p>
然而有些坎兒,只能靠自己才能跨過去,包括陳思。
為了救人,陳思幾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存款,“除了租房,吃飯不能少,遇到條件不好的還給人路費?!睘榇?,妻子沒少跟他吵。
后來是汕頭一家公益基金決定每月資助他5000塊錢,巡橋救人才得以繼續(xù)。
租下心靈驛站那一年,陳思的小商店也因為拆遷開不了了,嘗試繼續(xù)開店失敗后,他最終去了一家物流公司上班,每月工資幾千塊,工作時間彈性且雙休。
可盡管有了資助,他還是會將一半的工資用于救人的事情上,妻子雖頗有微詞,但看在他把獲得的各種榮譽的獎金交給家里,也就沒再說什么了。
讓他們夫妻再次亮起紅燈的,是2011年陳思在大橋上救下的一名患有抑郁癥的女子。她是住在心靈驛站時間最長的住戶,住了有一年。
一年后,她的病情得以緩解,可卻賴著不走了,一門心思地想跟陳思過,還拉著陳思的妻子說:“大姐,你把你老公讓給我吧,反正你對他也不好。”氣得陳思的妻子鐵了心地要離婚。
后來是南京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看到相關報道后,將這名女子接到學校,并對她進行心理輔導,才讓這件事得以解決。
除去家人,那些陳思無法守住的輕生者,甚至他已經救回來的人,也在時常折磨著陳思的神經。
2013年有一天,陳思正蹲在橋頭吃盒飯,一名打扮精致的上海女子邊打電話邊走過來,狀態(tài)看起來跟他平時遇到的想輕生的不一樣,他便沒在意,繼續(xù)吃飯,結果環(huán)衛(wèi)工人馬上對他說:“你看那人干嘛呢?”
等他抬頭時,那名女子已經將一只腿架上去了,沒等他跑到,人已跳入江中。只看見女子紅棕色的長發(fā)在江面回旋,很快便沒了蹤影。
陳思時常自責,如果自己快一點呢?如果工作日也去救人呢?他(她)是不是就不會死了?
這個問題,或許沒有確切的答案。
被陳思救下了人,雖然與他聯系的不多,但還是有少部分人會偶爾給他打電話。
當初那位揚言要嫁給他的女子,有一天對他說:“陳大哥,我要結婚啦!”
那位穿著嫁衣跳橋的新娘后來去了青島打拼事業(yè),有了新的家庭和一個嶄新的人生。
他救過的一位未婚先孕的女孩,后來嫁了一個公務員,日子也過得也不錯。
有的人還會回來幫助他一起救人,繼續(xù)將愛心傳遞。
對于陳思來講,這些人的生活還在延續(xù)著,甚至能繼續(xù)去幫助別人,這是他最大的收獲。
另外的收獲在于,當地政府加強了南京長江大橋橋面上的安全措施,行人無法再步行上橋,只能乘坐電梯到橋頭堡觀景臺,眺望風景。
只是即便是這樣,仍有少數人會在這里結束自己的生命,這就是陳思為什么還在堅持巡橋。
而他如今已經54歲了,考慮到自己血糖高、血壓高的原因,他打算退休了,“像我現在把一個人救下來,摔倒的話估計自己就不行了。我也不想麻煩別人來救我?!?/p>
不過他說仍會以志愿者的身份參與其中,也希望相關心靈康復機構將自己救人的經驗傳下去。
曾經救人時,陳思常常聽到輕生者對他說的一句話是:“你憑什么不讓我死?大橋是你建的?”
他會回答說:“我是大橋志愿者,我有權保護大橋?!被蛘呤钦f:“你聽了我的話不管用再跳?!?/p>
或許任何人都沒有決定他人生死的權利,但生活不易,有些人真的只需要有人拉一把,就能勇敢地繼續(xù)活下去。
那些被救下的人,沒有人能改寫他們的結局,陳思只是為他們爭取到了再一次選擇的機會。
如果愿意續(xù)寫這部人生的劇本,故事的結局也可能是美好的,終由劇中人自己把握。
人生在世,沒有人不會遇到困難,若人人都能給出一點溫暖,便不會再感到這世間冰冷。
李明摘自“一人一城”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