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常征 馬麗婧 陰菡菡 朱璇璇
缺血性卒中疲勞常見于缺血性卒中的并發(fā)癥中,表現(xiàn)為身體和精神活動的疲乏綜合征,是一種持續(xù)病理性的狀態(tài),通過休息不能得到改善,且大部分患者開始于卒中急性期[1,2]。嚴重影響病患生活自理、身心康復以及社會生存質(zhì)量等,甚至還與致殘率、病死率增加有關[3]。目前,西醫(yī)尚無特效方法,主要以物理療法、改善負面情緒、心理輔導等對癥處理,很難自根本上緩解證候;傳統(tǒng)中醫(yī)在治療中風方面經(jīng)驗豐富且有一定的效果,主要以中藥湯劑內(nèi)服,針灸外治為主。而針灸療法因不良作用少、依從性好、促進肢體康復等作用被作為好多患者的首先治療方案。但是目前對于中醫(yī)治療中風后疲勞的文獻報道較少,故本研究以缺血性中風疲勞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補腎祛瘀針刺對患者卒中后疲勞的康復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5月—2021 年11月新沂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卒中(缺血性)后疲勞患者60例。根據(jù)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觀察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52~80歲,平均(64.03±12.80)歲;病位腦葉16例,基底節(jié)區(qū)9例,腦干3例,小腦2例。對照組中男性 10例,女性20例;年齡53~79歲,平均(62.15 ±13.24)歲;病位腦葉15例,基底節(jié)區(qū)11例,腦干2例,小腦2例。2組性別、年齡、病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參照2018年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會腦血管病組制定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制定診斷標準。 中醫(yī)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xié)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和療效評定標準(試行)》[5]制定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yī)和西醫(yī)診斷標準者;②符合缺血性卒中疲勞的診斷標準者[6];③起病時間≤7 d輕-中度患者;④能完全配合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標準①存在有心、肝、脾、肺、腎等重大疾病或嚴重感染者;②腫瘤患者;③依從性較差或不能堅持治療的患者。
1.5 方法2組患者均給予腦病科基礎藥物干預,主要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類等藥物。觀察組:用補腎祛瘀針刺,取百會,雙側肩髃、曲池、內(nèi)關、三陰交、血海、陰谷、足三里、陽陵泉、豐隆、大鐘、太溪、太沖等[7]。常規(guī)穴位消毒,使用型號為0.30×40 mm的一次性不銹鋼毫針,陰谷、三陰交、大鐘、太溪均用捻轉補法,血海用提插瀉法,余穴用捻轉行平補平瀉,15 min行針一次,留針半小時。對照組:用常規(guī)針刺,取患側風池、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伏兔、足三里、陽陵泉、懸鐘、三陰交。常規(guī)穴位消毒,使用毫針型號同觀察組,風池穴刺向鼻尖方向,余穴常規(guī)針,均用捻轉手法平補平瀉,5 min行針1次,留針半小時。2組均每日治療1次,6次為一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采用疲勞嚴重程度量表(FSS)[8]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 2 周后評定疲勞證候情況。量表包含9個大項,每項的評范圍分為1~7 分(自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各項評分相加后再取平均分,即為 最終的得分,疲勞量表 總分越高表示程度越嚴重, 超過4 分以上就定義為疲勞。
采用Barthel改良量表(MBI)[9]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評定生存活動能力。量表共包含10個項目,以4個功能等級評定功能障礙程度,積分分別為0分,5分,10分,15 分,通過最終的總積分評定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滿分為100 分,量表評分愈高顯示生活活動能力愈強。MBI根據(jù)日常生存活動能力,將其分為5種等級,在<20 分時,為極嚴重機體功能缺陷障礙,活動能力完全依賴;在(>25,≤45)分時,為重度機體功能缺陷障礙,活動能力明顯依賴;在(>50,≤70) 分時,為中度機體功能缺陷障礙,活動能力需要一些幫助;在(>70)分時,為輕度機體功能缺陷障礙,日常活動能力基本自理;當達到100分時,患者可獨立生活。
1.7 療效判定標準臨床評估療效:顯效:證候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證候有明顯的改善,F(xiàn)SS 的總積分減少超過75%;好轉:證候均有好轉,F(xiàn)SS 總積分減少超過30%;無效:證候均無明顯改善或加重,F(xiàn)SS 總積分減少不到30%。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干預后觀察組和對照組的總有效率均超過了80.0%,對于改善證候均有效;但觀察者的有效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83.33%), 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缺血性卒中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FSS評分比較與干預前比較,2組干預后疲勞程度評分均明顯下降;而觀察組的結果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缺血性卒中患者FSS評分比較 (分,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MBI評分比較治療2個療程后,2組活動能力評分均明顯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缺血性卒中患者MBI評分比較 (分,
腦卒中分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2類,而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10],故本次研究以缺血性卒中患者為主要觀察對象。卒中疲勞作為卒中后一種特殊的疾病狀態(tài),最初被認定為卒中后抑郁的一部分[11],其特征是慢性持續(xù)性的過度乏力,而且長期影響患者的精氣神,困擾后期的生活活動能力及精神狀態(tài)。目前對于發(fā)病機制[12-15],認為和大腦炎癥反應及食欲素神經(jīng)元活動減少有關,腦卒中后局部損傷的腦細胞缺少氧氣和必要的葡萄糖,細胞內(nèi)剩余的ATP逐步耗竭,最終導致腦細胞的死亡;死亡的腦細胞會釋放出內(nèi)源性損傷相關分子(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誘導多種炎性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的合成,使局部腦損組織發(fā)生免疫細胞浸潤,加劇腦損處的炎癥反應;腦部的炎癥反應可減少下丘腦食欲素神經(jīng)元的功能活動,降低單胺神經(jīng)遞質(zhì)的合成和活性,誘導疲勞或嗜睡的發(fā)生。卒中后腦細胞的損傷是導致早期疲勞的基礎,而社會心理、行為活動能力是疲勞的誘因和持續(xù)因素,而出現(xiàn)的神經(jīng)功能缺損重癥又加重心理障礙,多種綜合因素的作用,使卒中后疲勞長期存在[16]。西醫(yī)治療尚無有效的控制方法,主要以物理療法、改善負面情緒、心理輔導等[17,18],并不能從理想上緩解疲勞狀態(tài),因此,探尋提高臨床療效的新方法成為了關注點。
中醫(yī)學對于此病的認識均限于癥狀學說,可歸屬于“勞倦”“倦怠”“虛勞”“虛損”范疇,《素問》中有云:“四肢懈惰,此脾精之不行也”;又云:“肝虛腎虛脾虛,皆令人體重煩冤”?!鹅`樞·本神》中提到:“ 精傷則骨酸痿厥, 精時自下”。卒中之人,多見于中老年人,因年老體衰,腎精不足,陽氣虧虛,臟腑不能濡養(yǎng),臟腑和髓海虛空,而為瘀滯,致竅閉神匿。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又《靈樞·海論》曰:“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卒中之后臟腑愈加虛損,氣血精液損耗,陰陽氣機失和,血脈流行不暢,瘀虛互結,經(jīng)絡郁滯,腦神失養(yǎng),肢體失用而為疲勞。基于此病機,全國名老中醫(yī)李家康教授提出了腎、精、氣、神、瘀一體化理論基礎,結合臨床經(jīng)驗創(chuàng)作了補腎祛瘀法治療缺血性卒中病,并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癥狀[19]。
《素問·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主神明,為人精神及活動的中心。夫先天陰陽兩精相合,則神明由生,據(jù)《靈樞·經(jīng)脈》中“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之論,以及《靈樞·本神》之 “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的論斷,故可知腎主精,精生髓,腎主腦髓,腎精充則腦髓足,腦髓足則神明旺,神旺則生命活動方能正常,陰陽才能平和;正如《靈樞·海論》中云:“髓海有余,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至于“精”與“氣”的關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提出了“精化為氣”的論斷,然張景岳注釋“精而化為元氣”,故可知精盈則氣盛,精少則氣衰;陰精藏于腎,經(jīng)腎陽溫煦化為元氣,通過三焦通道,布達周身,滋養(yǎng)藏腑和肢體,促進各功能的正?;顒?;《類經(jīng)》中曰:“蓋精依氣生,精實則氣融,元精失則元氣不生,元陽不見”,又清代《醫(yī)林改錯》中提到:“元氣既虛損,必不能達于血管中,而血管內(nèi)無氣運行,必停留而為瘀滯”。氣虛不僅可引起瘀滯,還可導致“神”病,《脾胃論·省言箴》曰: “氣乃神之祖……氣者,精神之根蒂也”,氣血流行,神即應之而生,氣至神亦至,故《靈樞·小針解》謂“神 者,正氣也”;神寓于氣,氣以化神,氣盛則神旺,氣衰則神?。徽纭端貑枴?逆調(diào)論》說:“榮氣虛則不仁,衛(wèi)氣虛則不用,榮衛(wèi)俱虛則不仁且不用”。因此,李家康教授以精、氣、神之間的理論特點,結合其幾十年的臨床經(jīng)驗,認為腎精為本、瘀滯為標、神氣為用,病機為內(nèi)傷積損所致腦絡瘀滯,故制以補腎祛瘀之法運用于臨床之中。目前,已有文獻證實腎虛和血瘀是相互聯(lián)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腎虛是本,血瘀是標;腎虛是因,血瘀是果;腎虛引起血瘀,血瘀是腎虛的必然結果,而血瘀反過來又加劇腎虛[20]。
補腎祛瘀法選取百會、太溪、陰谷、大鐘補腎益氣[21],百會穴為督脈之會,各經(jīng)氣聚會之處,且位于頭頂,具有醒腦開竅、安神鎮(zhèn)靜、益氣升陽等功效,針刺可改善大腦供血,促進腦細胞的恢復,有補腦生髓的作用;太溪穴,足之少陰輸原穴,可滋養(yǎng)腎陰、補益腎氣;陰谷穴,足之少陰合穴,合穴者,臟腑經(jīng)氣合于臟腑的部位,可通于腎腑,能養(yǎng)腎精、補腎氣,使精氣充沛,腦髓化生;大鐘穴為足少陰的絡穴,可醒腦開竅,與太溪、陰谷相配伍可增強益腎滋陰的功效。三陰交穴,為肝、脾、腎三陰經(jīng)的交會穴,故能治肝、脾、腎三臟的多種疾患,有健脾、益腎、益氣、活血的作用;血海為足陽明胃經(jīng)要穴,可活血化瘀、引血歸經(jīng);豐隆為足陽明絡穴,具有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功效;足三里穴,足胃經(jīng)的合穴,胃腑的下合穴,五行屬土,故能補虛強身,益氣生血。因此,配伍血海、足三里、三陰交、豐隆、內(nèi)關、太沖等穴位,可活血化瘀、息風通絡、健脾益氣、滌痰醒腦。綜上所述,以上諸穴配伍應用可奏補腎祛瘀、益氣通絡、息風滌痰、醒腦開竅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提示,干預后2組疲勞程度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下降,觀察組的疲勞程度評分較對照組比較更為顯著。因此可表明,補腎祛瘀針法干預缺血性卒中疲勞的療效優(yōu)于常規(guī)針組,說明補腎祛瘀針刺法干預缺血性卒中疲勞確實有效,能改善患者的主觀疲勞,恢復精氣神面貌,提高主動參與康復訓練的積極性,推動康復進程。治療2周后2組的MBI總分均較干預前升高,補腎祛瘀針刺組的評分升高程度較對照組更為顯著。綜上可知,補腎祛瘀針法治療缺血性卒中后疲勞療效顯著,又證實了發(fā)病機制與腎、精、氣、神、瘀有關。通過治療使精氣神得到改善,從而能緩解疲勞狀態(tài),提升日常的活動能力、自理能力、自我認同能力和社會價值能力,促使盡早回歸家庭、回歸工作、回歸社會。本試驗研究還處于臨床初級研究期,研究內(nèi)容具有一定缺陷性,需要進一步研究補腎祛瘀針法對卒中后疲勞患者的多重療效,不良作用情況,其中醫(yī)作用機制更有待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