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華
春日午后,我欣喜地收到孫克艷寄來的新書:《一朵花的歸宿》。
灰綠色的封皮上,延伸一束細長的褐色枝條,幾朵紅花綻放其間,零星的花瓣懸于空中,似乎有一種濃而不艷、青而不淡之感,給人無限的遐想。該書裝幀精美,由北京日報社出版。
數年前,我與孫克艷“初識”,僅僅是晚報上出現的名字。我讀報刊上的作品,往往先讀文本,不留意姓名。記得那是一個華燈初上的傍晚,我走進一家小餐館,徑自靠窗就座。我對桌有位女士拿一份報紙邊吃邊看,很享受的樣子。我不時瞅她幾眼,沒想到,她起身離開時,竟然丟下這份晚報。我擱下手中的湯面,趕忙拿來這份報紙,就著黃暈的燈光讀。上面有篇《吃春》,深深吸引我:“在我的記憶中,母親總是對春天懷有極大的期待和感恩……”我對周遭顧客的喧嘩充耳不聞,一口氣讀完,竟記住了作者的名字!此后,在晚報專刊上,我經常關注她的文章。
孫克艷是80后青年作家,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西省作協(xié)會員,陽泉晚報專欄作者。她以驚人的寫作速度,先后發(fā)表詩歌、小說、散文幾十萬字作品,她的作品時常像金子一般撒落在全國各地報刊及微信群。
該書匯集114篇散文,囊括了故園風物、往事悠悠、人生百味、心靈之旅、四季之美。作者以25萬字的篇什,帶我們走近淳樸的鄉(xiāng)土生活,感受市井風物人情,及季節(jié)更迭之美,把龐雜、瑣碎的生活注入筆端,樸實而溫情,雋麗而睿智,方寸之間充滿哲思與陽光。
我懷著一份敬畏之心,走進作者的精神家園。
莫言說:“作家的故鄉(xiāng)并不僅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過了童年,乃至青年時期的地方。這地方有母親生你時流出的血,這地方埋葬著你的祖先,這地方是你的血地。”
就此而言,故鄉(xiāng)是作家的根系,作者從小生長在豫西南的熱土上,書中大多情節(jié)與這片土地息息相關,讓人看到血濃于水的親情。譬如《天窗》《童年夏趣》《捉豆蟲》《牛屋印記》《掐辮子》《割草少年》《鄉(xiāng)野秋趣》……
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一座老屋。書中《天窗》是關于老屋的記憶。老屋有三間正屋,方方正正,坐北朝南,還有一排牛屋、雜物間,以及另一排雞窩、羊圈、豬圈,整個院落連接形成一個“口”字。若干年后,老屋轟然倒塌,取而代之是新房重建。憶夢里,多半是老屋的人,老屋的情,老屋的景。那天晚上,玩累了,她與外婆一起躺在東房,月亮透過天窗傾瀉銀輝,“像乳白色的天柱,又像是潺潺的溪流……置身于童話世界?!蓖甑奶焯蒙剩瑸橥捠澜缳x予魔力。
鄉(xiāng)村的夏天,遠遠比高樓林立,人口密集的城市清涼。盡管孩子們曬得黑黝黝的,依然喜歡夏日的清涼。夏天的小院,爬滿了青藤,到處花木蔥蘢,母親用冰涼的井水沁透出鍋的面條,端著涼面坐在庭院樹木成蔭的微風中,聽著收音機里的評書;月光下,孩子們呼朋喚友,在屋前院后,一起捉迷藏、丟手絹、老鷹捉小雞,玩得不亦樂乎;還有那清澈的溪流,活色生香的小魚、小蝦、貝殼……《童年夏趣》里勾勒出一幅人與自然相映成趣的流動畫卷。文中看似一帶而過的涼面,一粥一飯、一菜一湯,皆飽含《平凡母親》為全家的操勞。
豆角蒸肉是母親的拿手菜,也是《一碗蒸肉里的思鄉(xiāng)情》。作者細致描述了父母做蒸肉的前后,從配料到火候,充滿人間煙火的溫情——“掀開鍋蓋,白色的蒸汽頓時彌漫開,濃烈的肉香撩撥著人的五官……”讀到此,似乎翻動的書頁都溢出了香味。那么味蕾的記憶,又是如何保存的,卻少有人知道?!端监l(xiāng)是一種味道》,香椿、魚腥草的怪味撩撥著游子的神經和記憶,“連著天邊的故鄉(xiāng),系著過往的歲月。”
對于《割草的少年》,我情有獨鐘,喚起久遠的記憶,掩卷良久,凝眸沉思。上世紀60 年代末,外婆家喂過一只奶山羊,那是外公大老遠搭敞篷車牽來的,為給嗷嗷待哺的妹妹增加“口糧”,全家百般呵護那只溫順的大白羊,姥爺經常挑著一擔大籮筐去割草。我像一條小尾巴緊緊跟隨,姥爺割草,我剜花,腳步遍及山坡、田野、溝溝坎坎……
扯回游走的思緒,繼續(xù)穿行文字中,一個瘦弱的身形,在茫茫的原野上“一個大竹筐,握著一把閃亮的鐮刀”,一邊割草,一邊拖著草筐前行,一不小心就會觸到刺角芽、拉拉秧,擦傷手腳也無暇顧及——鐮刀背后是一只只急需喂養(yǎng)的豬、牛、羊。割草少年,堅強又有擔當。
《來春共誰花下坐》是和奶奶的故事。奶奶的庭院,花香四溢,一年四季都有時令的花兒綻放。在人與花相視的剎那間,一切煩惱拋之腦后,她手執(zhí)一卷書,靜坐光陰里,“風兒輕輕翻動書卷,花香隨著空氣浸入書中,連文字也被氤氳了一層花香……”這時候,奶奶總喜歡坐在她身邊,溫柔的目光也像花兒一樣恬靜。在她慈祥的眼中,乖巧、懂事的孫女,比院中任何一朵花都嫣然嬌美。
《薔薇花下行》將花呈現得如此美妙。越過庭院的柵欄,將延伸的枝條化成一道靚麗的花墻,在微風中搖曳生輝。這些艷柔美麗的花朵貌似溫順,其實頗具個性。“既不在意他人審視的目光,也不理會其他花朵的絢麗。每一朵不同色彩的薔薇,每一朵不同儀態(tài)的薔薇,都有其不同的美感,不同的風骨……”令我心生歡喜,她審視了每一朵花的姿容,顧盼生輝,筆墨到處,舒展自如,用行云流水的文字,詮釋了她豐盈的內心世界。
“……文字是你最忠實的朋友。即使它落滿塵埃,卻仍能陪伴你挨過寂寞冷清的深夜或一段困頓的日子。”這句話,深得我心?!段淖值镊攘Α芬晃?,足見她對時間的韁繩抓得那么緊,寫出一篇又一篇攜情帶韻,意味悠長的文字。
在散文的視野里,作者執(zhí)著地根植于生活的沃土,把流淌在時光里的記憶,全部傾注筆端,而時間總是將驚喜饋贈于有心人。
讀孫克艷的散文集《一朵花的歸宿》,猶如手挽花枝,那種愉悅之情,唯有掀動書頁的指尖,方能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