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
一、案例背景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課程性質”中提到“地理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課程理念”中提到“在不同的主題中貫穿地理實踐活動,突出地理課程的實踐性”;“課程目標”中首次提出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其中之一就是“地理實踐力”;“課程內容”中明確提出“‘地理實踐’以多種方式貫穿全部課程內容”;“課程實施”中再次強調“教學活動要強化基于真實體驗的地理實踐活動”。由此可見“地理實踐”在《課程標準》中的重要性。那么,應如何有效構建地理課堂,突出地理學科的實踐性呢?筆者認為應該準確把握“情境”“體驗”“融合”這三個關鍵詞。“情境”是指教師需要精心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用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素材和表達方式,以及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绑w驗”是指依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成長規(guī)律,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差異性,設計多層次的學習任務,使學生深度參與地理學習活動,經歷對提升核心素養(yǎng)有意義的學習過程。“融合”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充分融合,選擇豐富多樣的數字地圖、音頻和視頻資源、數據可視化圖等,實現教學內容數字化,促使地理教學更直觀、生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二、案例描述
基于上述思考,筆者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四節(jié)“地形圖的判讀”中的“等高線地形圖”為例,闡述教學中的做法。“等高線地形圖”對應的“課程內容要求”為:結合地形觀察,說出等高線地形圖表示地形的方法;在地形圖上識別一些基本地形。對應的“學業(yè)要求”為:能夠在地形圖上判別和描述基本的地形特征;能夠閱讀和提取地圖上的地理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說明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能夠養(yǎng)成在生活中使用數字地圖的習慣,感悟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生活帶來的便利等。
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是地圖學習的難點,本節(jié)課筆者借助相關軟件突破重點;利用在線互動平臺實現課堂實時交流;課前通過微課讓學生自主學習基礎知識,課后借助微課拓展學生思維。整節(jié)課以華山為線索,創(chuàng)設真實的情境,設置四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賞山”,認識等高線和海拔;“識山”,明確山體部位特征;“繪山”,畫等高線;“探山”,找登山路線。一境到底,層層深入,引導學生不斷探究,突破知識難點,突顯地理學科的實踐性。
環(huán)節(jié)一:“賞山”,認識等高線和海拔
觀看視頻《航拍中國·陜西篇》華山片段和筆者登華山的照片。用真實的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
師:視頻里的西岳華山在我國眾多名山大川中并不是特別高大雄偉,卻給了世人“險峻”的印象。我們身處蘇州,自然最真切感受到東部山川的秀美,如小家碧玉般。大家肯定爬過蘇州的名山,搭配太湖,山溫水軟。但這些山在地學人眼中能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山嗎?到底多高才是地理學中的山呢?
通過自然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出“海拔”的概念,一下子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師:回到華山,老師的疑問來了,我校地理社團團員從華山山腳到山頂一共爬了垂直距離不足1700米,為什么呢?
“賞山”環(huán)節(jié),幾個關鍵問題串成問題鏈,從視頻、圖片自然過渡到海拔與相對高度的概念的設問,學生在真實情境中不斷質疑、追問、解惑。
環(huán)節(jié)二:“識山”,明確山體部位特征
本節(jié)課的內容多,難度大,筆者預先錄制了個性化微課,課前通過學習平臺發(fā)送給學生,學生通過移動終端預習海拔、相對高度的概念和山體常見的地形部位在等高線圖中的特征等知識點,在簡單反饋學生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后,自然引入相關軟件開展進一步學習。
師:你能在這個軟件中找出華山的常見山體部位嗎?先看老師的示范,然后按要求小組合作。
學生小組合作,借助軟件查找山體常見地形部位。
師:通過識別華山的不同山體部位,大家能用一個字來形容華山嗎?
生:險!
“識山”環(huán)節(jié),借助微課支架,消化基礎知識,以預習反饋的形式對微課的學習進行檢查和評價。小組合作在相關軟件上找出華山的常見山體部位,將微課中看到的平面圖與軟件中看到的立體圖有機結合起來,利于突破本課的難點。
環(huán)節(jié)三:“繪山”,畫等高線
師:現實中的山,直觀立體,肉眼可見其美,但要想真正了解這座山,把山搬到紙上,如何表示它,讀懂它呢?
生:等高線!
筆者在線發(fā)送練習,學生通過在線活動平臺,完成等高線的繪制,在線提交。筆者展示學生的不同畫法。
師:大家很有想法,思維很發(fā)散,除了畫出了“豬嘴巴”,還有“豬鼻孔”和“豬眼睛”……在等高線地形圖中,不同的畫法代表了不同的地形樣態(tài),我們在讀等高線地形圖時,更要多關注,才能讀懂。
環(huán)節(jié)四:“探山”,找登山路線
師:自古華山一條道,天下雄奇第一山。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華山的樣子。小組合作,選取你們認為合適的線路與觀日露營地,來一次云端登頂。
每個小組都在如火如荼地尋找著適合本組的路線,有的組為了節(jié)省體力,選擇走緩坡;有的組想體驗攀登的刺激,選擇爬陡坡;還有的組選擇纜車上山,在山頂住一晚,繼續(xù)尋山。
A組:露營地要靠近山頂面積較大的空地。
B組:要在東峰附近,能最先見到一天的初陽。
……
師:同學們,登山的路從來不只一條,如同我們的成長之路,只要適合自己,都能領略沿途的風景,體驗攀登的樂趣,享受登頂時的“一覽眾山小”!
為鞏固所學,筆者還錄制了課后微課,如對廬山等高線地形圖的認讀挑戰(zhàn)、相關軟件的使用方法講解等。學生通過自主探究,與教師線上交流,拓展思維空間,提升學科素養(yǎng)。
“繪山”和“探山”環(huán)節(jié),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時對學生畫的等高線進行分享評價,通過畫等高線等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等高線概念和特征的認識;利用軟件突破難點。第二環(huán)節(jié)只是在軟件中找出山體部位,到了第三環(huán)節(jié)和第四環(huán)節(jié),問題層層深入,體驗感加深。在找山體部位的基礎上尋山,設計登山線路和觀日露營地,這是開放性的問題,也是實際生活中出現概率最大的問題。學生根據課堂所學,選擇合適的路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充分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這一課程理念。
三、案例反思
四個環(huán)節(jié),若干個問題,“華山”作為情境貫穿始終,每個環(huán)節(jié)中對問題的設問,對軟件的適時運用,巧妙地解決了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這一難點,將立體圖與平面圖有機結合起來。學生模擬比較海拔和相對高度,在線繪制等高線地形圖,選擇登山線路和觀日露營地,將實踐性融入地理教學之中。
1.對照教學目標,精心創(chuàng)設真實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真實化可以有效調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因此筆者選擇了“華山”作為本節(jié)課的情境,賞華山,識華山,探華山。學生整節(jié)課都圍繞著華山來學習探究等高線,最后的教學環(huán)節(jié)通過模擬攀登華山,繪制登山線路,突顯地理學科的實踐性。
2.設計問題鏈,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好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自主地層層追問和思索,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形成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教學任務或活動的設計要多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預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理解、行動、試錯、交流和發(fā)現問題,鼓勵他們依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大膽質疑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主動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地理問題,并在他們遇到困難時提供幫助。
例如,本課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由若干個小問題組成,這些問題存在內在聯系,形成“問題鏈”。通過問題鏈的設置,學生在“華山”的情境中,真實體驗到了山的險峻,山體常見的地形部位,探山路線和觀日露營地。每個組的選擇線路并不相同,只要合情合理,都是課堂的成長點。
3.優(yōu)化教學過程,地理學科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
《課程標準》強調:“地理課程內容的直觀性要求,使得信息技術手段在地理教學中大有用武之地。”本節(jié)課運用相關軟件觀察山體部位和山體立體模型加載等高線之后的模樣,將現實與虛擬疊加在一起,讓學生擁有了多種感受。通過小組合作活動,在團隊協(xié)作中加深對本節(jié)課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在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手段的基礎上實現了課堂的優(yōu)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第一初級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