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泊平
讀李鵬鵬的《以后我們就分開旅行吧》,我突然想起了中外文學畫廊中的“零余人”形象。在屠格涅夫、萊蒙托夫筆下,在郁達夫筆下,那種游離于社會中心之外的人物,他們的內心極為敏感和豐富,他們對人生和社會有自己的感知方式和情感態(tài)度,然而,他們卻不去正面表達,更不會努力去改變,他們只是那樣淡然地活著,受傷地活著,無奈地活著,在觀念中構建風暴,在心靈里預設審判,對人生也對社會。你可以說他們是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你也可以說他們是觀念的存在,但你無法忽略他們。因為,這些敏感而又高傲的靈魂,不是天外來客,而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形態(tài),也是靈魂對人生困境的自然回應。它不是孤零零的存在,而是我們所有人內心深處的一部分。
小說從武南的夢開始。在夢中,武南和女朋友千珊的關系漸行漸遠,然而,他卻沒有太多的感傷,更沒有痛苦。而這并不是隱喻,而是他們現實狀態(tài)的表現。這是一種讓人難堪的情感狀態(tài)——他們的內心已經波瀾不起。在這里,武南沒有說愛情,只是說他們的無疾而終的兩性關系。而讀者,則盡可以在這種超然的敘述中感受到一種游離于人生之外的生命呼吸——一切都無可無不可,一切都無所謂。按照正常的人倫常理,年輕人的愛情即使沒有??菔癄€、地老天荒的誓言,但最起碼不應該是局外人似的“無所謂”。在世俗的價值譜系中,武南在私企,千珊在學校,兩個人的身份是對等的,不存在那種門不當戶不對的矛盾;在情感的維度上,兩個人也的確一度把自己交給了對方。然而,沒有任何征兆,也沒有不可開交的爭吵,兩個人就這樣疏遠了。直到千珊出現了幻覺,再次和武南住在一起。
從表面上看,千珊的性格是外向人格,在學校,她深受學生喜愛,在工作之外,她喜歡跳舞,喜歡那種被人關注、被人追求的明星感覺。而武南似乎恰好相反,他不喜歡舞廳那種雜亂的場所,工作之余,他更愿意到幽靜的地方走一走。然而,當我們把這些表面現象剝開以后,卻發(fā)現,這兩個人其實都有一種對人生的不確定性,有一種隱藏于內心深處的焦慮感。千珊的工作是成功的,但那是普通人的看法,她并沒有從這個職業(yè)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和滿足,所以,她才期待另一個世界里隱含的無限可能。武南沒有提起他的工作,但他的生活軌跡告訴我們,他在那里并沒有獲得價值感。如果一個人在外面不愿說自己的工作單位,從來不和同事在一起娛樂,那么,我們基本可以判斷,他的工作并沒有給他帶來他預期的榮耀。這不是心理難題,而是生活常識。
可以這樣說,千珊一次次走入舞廳,一次次獲得不同男人的追逐,又一次次逃離那里,這恰恰是她對人生的不確認的極端體現,在靈魂上,她是孤獨的,是渴望歸宿的。但現實讓她不安,讓她對生命和意義都有一種不信任感。所以,她才會一次次幻覺她被人跟蹤,一次次在那種幻覺中把自己逼到人生的邊緣。而武南,作為她生命中可以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卻無法從心靈深處改變這一切,他只是作為一種形式上的生命存在,在塵世的瑣碎中,幫著她確認這塵世的瑣碎——一起吃飯,一起下棋,一起分析那似是而非的人生意外。是的,武南無法進入千珊的心靈,他不僅是千珊人生的局外人,也是自己生活的局外人?;蛘?,也可以反過來說。兩個從來沒有進入彼此心靈的局外人,他們的交集注定不是我們喜歡的好事多磨,而是一種相互猜測的人生裹挾。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南和千珊都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意義和人生歸宿,他們都是零余人。他們和生活,和對方,和自己,都沒有找到最佳的切入點和落腳點,所以,躲避也是追尋,追尋也是躲避,在他們?yōu)樽约哼x擇的道路上,只能和最初的意愿南轅北轍。這是一種悖論,卻也是某種意義上的人生常態(tài)。在小說的最后,為了逃避那種幻覺中的跟蹤,兩人卻遭遇了一個現實的打劫,而在打劫之后,千珊似乎終于從那種觀念的驚恐中走了出來,“堅定”地“甩動著胳膊,獨自大步流星地走起來。她好像什么都不在乎了,不在乎有人跟蹤,不在乎夜色沉沉,不在乎生前身后。她的目光中透露出不可阻擋的勇敢與自信。她走在大地之上,走在繁星之下,走在時代之中?!?/p>
從結構上看,小說的這種結局也算是對標題和開頭的一個呼應——兩個人各自開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從主題上看,這樣處理似乎也很合適——一個人必須有了對自己、對社會、對時代有了清晰的確認,有了身份意識,才會從那種庸人自擾式的焦慮中解放出來,才能勇敢地直面未來的一切。似乎一切都很圓滿。然而,恰恰是這種從結構到主題都圓滿的處理,讓我感到了作者在寫作上的刻意與用力,也讓我感到了遺憾——這篇小說原本可以寫得更好。在我看來,這篇小說的敘事和節(jié)奏都很出色,它不追求那種線性情節(jié)、層層推進的寫作模式,而是一種發(fā)散的敘事,有推進,有延宕,也有回望,也正是在這種敘事中,心理的情節(jié)而不是故事的情節(jié)最大限度地鋪開,心靈的沖突而不是現實的沖突最大限度地呈現。而這種近乎無事的心理沖突自帶的節(jié)奏,與現實的隨意與瑣碎相得益彰。而結尾的加速度,則破壞了前面敘事與節(jié)奏營造的沉穩(wěn)與從容。
我當然愿意理解作者的用意——讓故事迎合大多數讀者的閱讀期待,讓主題切合現實的需要。但我依舊無法釋懷,因為,這種從眾的意愿,不符合寫作的倫理。作品中的人物屬于作者,但又不完全屬于作者,它也是社會的,人生的,時間的。人物必須與他所處的環(huán)境平行,不能貶低,更不能拔高。所以,讓人物自身發(fā)聲而不是作者替他發(fā)聲,這應該是寫作者的自覺選擇。就這篇小說而言,以主人公被打劫的經歷結束故事,讓我想起了余華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但它卻沒有《十八歲出門遠行》的荒誕鋪墊,所以,顯得生硬。如果貼著人物寫,讓他們自己書寫自己,我相信,武南和千珊的故事一定會呈現不同的命運軌跡,凸顯更為深刻的生命關照與社會思考。
選自《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