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琛 ,王 玥
(1.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yī)院(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血液學研究所)學科建設辦公室,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天津 300020;2.《血液科學》(英文)期刊編輯部 天津 300020;3.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期刊中心 天津 300052)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高水平科技論文的產出日益增長,據2021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發(fā)布的《2021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科研人員發(fā)表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65 995篇,占世界份額的31.5%,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1]。然而,與我國科研論文的高產出相比,我國科技期刊發(fā)展水平相對滯后。2019年8月,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fā)《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做大做強我國科技期刊、打造一批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的世界一流期刊成為我國科技期刊工作者面臨的首要任務。中國本土科技期刊在向國際一流期刊進軍的過程中,需要深入學習總結一些國際一流期刊的成長歷史和發(fā)展經驗,探索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必要條件,發(fā)掘自身優(yōu)勢,分析自身短板或缺陷,有針對性地彌補,走出一條植根中國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發(fā)展之路[2-3]。
2022年1月14日至16日,第二屆中國血液學科發(fā)展大會在天津舉行,大會特設的期刊論壇邀請美國阿爾法醫(yī)學出版社總裁Ann Murphy博士做了題為《Successful Scientific Journals: Built for the Future with Vision, Persistence and Partnership》(科學期刊經驗談:高瞻遠矚、鍥而不舍、合作共贏、鑄造未來)的報告,從創(chuàng)刊策略、編輯團隊建設、同行評議、讀者服務等方面分享了Stem Cells積累了近40余年的辦刊經驗。
Stem Cells于1981年創(chuàng)刊,最初刊名為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ll Cloning,1993年正式更名為Stem Cells。當時干細胞領域曙光初現,臨床醫(yī)學出現了新的突破機遇,為了促進干細胞學科的發(fā)展和及時報道相關科研成果,科學家們聯合創(chuàng)辦了這本雜志。Stem Cells的創(chuàng)刊編輯是Donald Metcalf(澳大利亞,著名的血液學家,細胞因子的發(fā)現者)、Laszlo G. Lajtha(英國,細胞血液學奠基人)、Fumimaro Takaku(日本醫(yī)學會會長)和主編Martin J. Murphy,他們憑著對未來的愿景和對科學事業(yè)的熱愛共同成就了Stem Cells。
Stem Cells是干細胞領域內第一本學術期刊,其重點關注干細胞生物學領域的功能、機制研究和不同種類干細胞的潛在臨床應用,報道重要的干細胞相關臨床試驗進展和有明確結論的機制研究。Stem Cells涵蓋了干細胞研究的各個領域,設有腫瘤干細胞、胚胎干細胞/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再生醫(yī)學、組織特異性干細胞、干細胞技術(表觀遺傳學,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及轉化和臨床醫(yī)學等特色專欄。進入21世紀后,腫瘤干細胞逐漸成為熱門研究領域,Stem Cells抓住時機緊跟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搶先發(fā)表了多項重要突破性研究成果,極大地提高了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現已成為干細胞領域的主流權威期刊。
Stem Cells已被SCOPUS、MEDLINE / 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國際重要檢索系統和數據庫收錄,2020年SCI影響因子為6.277。
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首先面臨的是期刊學術領域的選擇,辦刊人要全面了解學科的發(fā)展情況、挖掘目前所出版的內容是否還留有空白、確定期刊的獨特賣點,選擇的范圍要著力于解決本領域的迫切需求和填補本領域的空白。同時,還要能夠應對科學的發(fā)展,并能靈活調整辦刊方向。
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運營中,優(yōu)秀的編輯團隊是期刊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之一[4]。優(yōu)秀的編輯團隊可以招募優(yōu)質稿源和頂尖的審稿專家,同時可為期刊發(fā)展提供建設性意見。主編是期刊建設的總策劃及帶頭人,決定著期刊的發(fā)展方向,世界一流期刊的主編都是各學科領域的杰出人物[5]。越來越多的期刊采用了科學家辦刊模式,聘請行業(yè)內的精英作為編委或審稿專家,在保證期刊學術水平的同時,利用他們的資源優(yōu)勢不斷助力期刊影響力的提高。世界級學術帶頭人組成的專家審稿群體不僅能夠廣泛聯系世界上處于各學科領域前沿的學者,還可以吸收學者們高水平的論文,以此搶占各學科的學術制高點,進而確立期刊在學術論文發(fā)表的優(yōu)先地位。與此同時,科技期刊還應著重培養(yǎng)編輯專業(yè)團隊的領導力和遠見,不斷提高其應對變化的靈活性和適應能力,打造一支合作團結、信念一致的編輯團隊。
同行評議是保證期刊學術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重要手段[6]。期刊應制定清晰的同行評議政策,保證實行高標準的客觀、準確、及時的同行評議,為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反饋建議,幫助作者提高研究水平與論文質量。存在不良行為的掠奪性期刊污染了學術環(huán)境,無法履行服務學科的使命。科技期刊應在建立層次合理的審稿人庫、選擇合適的評審方式及引導統一的審稿尺度等方面進行整體的規(guī)劃和考慮,嚴格確保同行評審的完整性、高質量性和及時性[7]。
快速規(guī)范的審稿與出版流程對吸引高水平稿件至關重要,包括及時邀請同行評議和發(fā)表已接收文章。期刊應根據實際情況優(yōu)化稿件處理流程,減少不必要的審稿時滯,提高審稿效率。在文章接收后及時進行提前在線出版(Ahead of Print,AOP),促進最新科研成果的快速交流。此外,期刊編輯要加強對國內外研究熱點的追蹤,要能夠敏銳識別并應對學科領域風向的變化,及時報道學科前沿。
Stem Cells自創(chuàng)刊便秉持搶占學科制高點、精準填補學科領域空白、切實滿足本學科領域需求的原則,迄今為止已經發(fā)表了眾多干細胞領域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如體內體外細胞系的構建、胚胎或成體干細胞的分離和富集、組織特異性干細胞或腫瘤干細胞的研究、誘導多功能干細胞、干細胞分化增殖的機制等重大科學發(fā)現,見證了干細胞領域歷史上一次又一次重大的科學突破。
創(chuàng)刊30年之后,Stem Cells已經成為干細胞領域內最好的期刊,同時也是最受科學家歡迎的期刊之一。隨著干細胞學科領域的不斷發(fā)展,研究方向開始逐漸從實驗室轉向臨床,此時阿爾法醫(yī)學出版社意識到亟需一本新的期刊來適應這一變化。加州再生醫(yī)學研究所(California Institute of Regenerative Medicine,現在已更名為加州干細胞機構,California Stem Cell Agency)提出創(chuàng)辦一本專注于干細胞轉化方向的雜志來解決一些如干細胞基礎研究、干細胞再生醫(yī)學和組織工程、干細胞毒理預測學和腫瘤干細胞研究等領域期刊數量不足和覆蓋面不廣的問題。于是在2011年,阿爾法醫(yī)學出版社集合了再生醫(yī)學各學科領域頂尖的科學家們創(chuàng)立了Stem Cells TranslationalMedicine(SCTM)。SCTM與Stem Cells分 類 欄 目一一對應,以方便作者明晰雜志的區(qū)別、相似處和協同關系,并精準投稿。
Stem Cells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與專業(yè)學會合作共贏,這不僅可以幫助期刊拓寬研究范圍、掌握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更有助于進一步探索期刊對于學科領域發(fā)展的貢獻。Stem Cells與各大專業(yè)學會均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如再生醫(yī)學制造學會、再生醫(yī)學基金會、國際臍血協會、國際脂肪治療與科學聯合會等,與學會的緊密合作幫助Stem Cells獲得了很多領域內頗具影響力成果的發(fā)表權。
學術會議與最新科研成果的傳播和交流密不可分,科技期刊通過與相關學術會議合作可及時掌握領域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可有效提高期刊知名度[8-9]。Stem Cells每年都參與舉辦多場國際學術研討會,并為會議論文發(fā)行1~2期???。1991年,Stem Cells與中國實驗血液學會的唐佩弦教授共同舉辦了北京血細胞生長因子專題研討會(Beijing Blood Cell Growth Factor Symposium),這是在中國舉辦的首個研討會。這次會議的主題是造血生長因子應用于人類疾病和潛在治療干預的最新進展,在隨后的幾年內也被證實是很有前瞻性的熱點話題。此外,期刊編輯們通過參加學術會議與專家進行面對面交流,這不僅有助于編輯了解最新學術進展,有針對性地關注相關學術熱點[10],也可以更好地宣傳期刊、邀請講者撰寫稿件和爭取到更多高水平的最新科研成果。
策劃專刊是提升稿件質量、擴大期刊影響力的有效手段[11],Stem Cells在出版會議??耐瑫r還推出了形式多樣的虛擬??缃Y合學科熱點按專題進行篩選的??⒛甓纫门判邪?、年度青年研究者基金獲得者優(yōu)秀論文集等。專刊會同時配發(fā)由相關領域專家或期刊評論編輯撰寫的點評。??某霭娣奖阕x者通過話題檢索可迅速找到所需信息,提升了讀者的閱讀體驗。虛擬專刊推出后相關文章的下載量明顯增多,促進了期刊影響力的提升。
國際一流期刊非常重視科技期刊對學術成果的評價功能,美國化學學會、英國皇家學會等都為旗下期刊設立了豐富的評選獎項,獲得了科研人員的廣泛認可[12]。為了促進干細胞再生醫(yī)學研究領域的發(fā)展、吸引更多優(yōu)秀的青年作者,Stem Cells系列期刊于2006年推出了青年研究者基金。申請者年齡需在40歲以下,且當年以主要作者身份在Stem Cells或SCTM上發(fā)表過文章,獲獎者將得到 10 000 美元的獎勵,用以激勵其在干細胞再生醫(yī)學領域的重要貢獻。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者的積極性,YIA獲獎者由此可感受到期刊對優(yōu)秀作者的重視,也為未來爭取其他重要成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Stem Cells為YIA獲獎論文出版虛擬???,同時配發(fā)獲獎者專訪,帶領讀者了解科學研究背后的故事。
為加快實現我國建設世界一流期刊的目標,2019年,七部門聯合下發(fā)通知,啟動實施了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13]。中國本土科技期刊在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進軍的過程中,不僅要發(fā)揮自身的特色和優(yōu)勢,還要向國際一流期刊學習其先進的辦刊經驗。
Stem Cells作為干細胞領域最古老的一本期刊,創(chuàng)刊編輯高瞻遠矚,搶占了干細胞這一學科領域的制高點,經過40余年的發(fā)展,已成為干細胞領域內的頂級期刊。Stem Cells編輯團隊始終堅持目標導向的辦刊計劃,保持開放心態(tài),時刻跟隨學科領域的快速變化,靈活調整期刊辦刊方向,關注熱點話題,開展多種形式的組稿、約稿,爭取高影響力的稿件,嚴格執(zhí)行高標準的同行評議,確保了期刊高質量的學術水平,使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
更為值得我們借鑒的是,Stem Cells不僅僅是學術論文的發(fā)表平臺,同時它的重要目標之一是為了引領學科發(fā)展。Stem Cells誕生之初,干細胞科學方興未艾,學術界還沒有一本專門以干細胞為專題的期刊。創(chuàng)刊主編Martin J. Murphy博士作為優(yōu)秀的科學家,敏銳地預測到這個領域的巨大潛力和發(fā)展前景,聯合各界專家共同創(chuàng)辦了這本刊物,填補了學科空白。幾十年后,Murphy博士再次敏銳地覺察到從基礎到臨床轉化的重大需求,從而增設了新刊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目 前Stem Cells 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影響因子甚至超過了主刊Stem Cells,證實了Murphy博士的遠見。作為我國英文科技期刊工作者,我們也要特別注意,不僅僅要關注領域熱點問題,更要鼓勵開展交叉、新興、薄弱學科研究,以學術期刊促進學科發(fā)展,這才是我們最終的目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