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元 魏 敏 周明燕
(作者單位:1.巴中市廣播電視臺;2.四川省廣播電視新聞與傳播研究所)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征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的先進文化。它包括革命精神、歷史事件、先進典型人物和遺址遺跡遺物等,是凝聚國家力量和社會共識、樹立文化自信,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
1932年12月—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了以四川省巴中市為首府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孕育了“智勇堅定、排難創(chuàng)新、團結奮斗、不勝不休”的紅軍精神,被毛澤東同志譽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第二個大區(qū)域”,是“中國南北兩部間蘇維埃革命發(fā)展的橋梁”。目前,巴中全市有紅軍烈士陵園、紅軍石刻標語、紅軍碑林等不可移動紅色文物397處511點,可移動革命文物3萬余件,被譽為中國的“紅色基因庫”和“中國革命的露天博物館”[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苯陙恚哂袃?yōu)良革命傳統的巴中市,更加注重對紅色文化的挖掘、傳承和“破圈”傳播,深入開展“六個起來”,著力打造“詩意山水 紅色巴中”名片,為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和諧而不懈奮斗。
紅色基地是傳播紅色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的保護利用與紅色文化的振興有著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睘榇耍椭惺胁扇《囗椗e措深度挖掘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紅色文化資源,提升紅色故事的傳播效果和傳播質量。
首先是保護好舊址遺跡“露天博物館”。巴中市出臺和系統編制了多條決定、條例、規(guī)劃、方案等對紅軍文物、川陜片區(qū)革命文物、巴中紅軍石刻標語群等進行保護維護,投資10億多元,保護性修繕21處革命舊址,完成相關博物館、紀念館的提檔升級工程[1],讓革命文物“紅色基因庫”恢復“年輕”本色,煥發(fā)出亮麗的風采。
其次是建設紅色經典“旅游打卡地”,傳承紅色記憶“革命根脈”。通過加快紅色旅游發(fā)展,建設革命老區(qū)紅色文旅走廊等方式,創(chuàng)建了以紅色旅游資源為主的國家AAAA級景區(qū)19個,啟動陜西延安市、漢中市—四川巴中市、廣安市—重慶北碚區(qū)—貴州遵義市—廣西百色市的紅色文旅走廊建設,打造紅色研學示范基地。全市6個紅色景區(qū)景點被列入全國100條精品線路之“奇兵入川·鐵血丹心”精品線路,8個紅色教育基地納入全省黨史學習教育研學路線,川陜蘇區(qū)紅色旅游品牌基本形成[2]。與此同時,通過對紅四方面軍和川陜蘇維埃政府革命歷史檔案進行搶救性保護、收集整理傳唱至今的紅軍歌謠、整理老紅軍口述史、編撰英雄英烈事跡叢書等方式,展現川陜蘇區(qū)首府革命年代的崢嶸歲月,夯實紅色記憶“革命根脈”。
展覽是紅色文物與觀眾見面最直接的方式,既能讓紅色文物看得見、聽得到,又能真正“活”在人民心中。巴中市在突出價值引領、創(chuàng)新展陳方式、強化教育功能上下功夫,豐富紅色文物展陳方式,讓紅色基因“活起來”。
首先是常態(tài)化開展主題展。常態(tài)化陳列“川陜革命根據地斗爭史”“巴山烽火”“川陜記憶·革命理想高于天”“紅軍精神走進新時代”等主題展,常態(tài)化開展“流動博物館‘七進’活動”。同時,線上陳列“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展”,階段性開展“光輝歷程——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主題展”理想照耀中國——革命風雷篇“,系列展覽”巴山豐碑”那年那月“紅色記憶”[2]……全年展覽不斷,讓文化盛宴惠及公眾。
其次是積極參與館際交流,實施數字化展陳。聯合四川博物院推出“川陜奇跡”文物圖片展、“重走長征路·共筑中國夢系列主題展覽”,引進武漢舊址紀念館“那些年、那年人、那些事”連環(huán)畫展,赴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軍事博物館參加主題展……這些館際交流,提高了藏品展示利用率,讓紅色文物活起來,提升了巴中紅色文化在全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除此之外,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劉伯堅烈士紀念館等推出線上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VR)語音全景展覽、網上展館,以圖文、視頻展陳紅色文物;與人民網“紅色云展廳”、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武漢中共機關舊址紀念館、西柏坡紀念館等合作,把巴中紅色文物以音視頻方式數字化陳列給大眾,加大紅色文物展示宣傳的廣度和深度。
紅色故事是中國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搞好紅色教育,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傳播紅色文化,就要通過故事這一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紅色文物、革命遺跡、紅色人物等紅色記憶都活起來、“響起來”、歷久彌新,讓有內涵、有溫度、有共鳴的紅色故事凝聚起奮斗的精神和力量。
首先是講好本土“紅色故事匯”。講好紅色故事,有助于傳承我黨的紅色血脈,有助于廣大人民群眾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3]。立足紅色沃土,精選典型的紅色故事,充分利用經典、生動、有亮點的紅色故事打造吸引力。為此,巴中市采訪整理了200多位返鄉(xiāng)紅軍的口述史,挖掘革命先輩鮮活故事的豐富內涵,在此基礎上編纂了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紅色講述》;采訪40多名在鄉(xiāng)老紅軍和12名在京工作生活的紅四方面軍將帥,統籌部署,用心打造精品選題,拍攝《見證紅色巴中》史料專題片;打造“響網巴中”微宣講平臺,將紅色故事融入新的傳播模式,通過文字、圖解、音視頻等形式,進行互動式、情景式、體驗式宣講,讓紅色文化通俗易懂,提升紅色故事的可讀性和可傳承性;編寫《永遠的巴山紅葉——王瑛的故事》《大美巴中》等本土教材,用多種方式傳承和講述紅色故事,讓紅色故事更有生命力,讓大眾在重溫這些故事時仍然備受感動、備受鼓舞,讓紅色經典故事、人物、精神更加入腦入心,傳播范圍更廣。
其次是聚焦時代“英模榜”。聚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改革開放、脫貧攻堅征程中作出貢獻的英模,以他們感人的故事為切口,挖掘他們“寧愿苦干,不愿苦熬”“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苦干實干”的感人事跡,采用特寫+紀實的方式,實現價值升華。用影像、文字和圖片講述他們的故事,讓平凡閃現光芒;用身邊的先進典型激發(fā)人們創(chuàng)先爭優(yōu)的熱情,紅色主題宣傳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得到大大提升。例如,通江縣選樹的“夫妻小學”教師廖占富、張興瓊,巴州區(qū)選樹的最美奮斗者周永開、“拐杖支書”楊彬,恩陽區(qū)選樹的大學生村官張雪梅,南江縣選樹的巴山紅葉王瑛,平昌縣選樹的第一書記王良成等,先后被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四川日報、四川廣播電視臺、封面新聞等中央、省級主流媒體宣傳報道,得到中央領導和人民群眾的高度肯定。這些群眾可追可及、可學可做的全國時代英模形象及其事跡,進一步增強了廣大受眾對紅色文化的認同。
巴中市創(chuàng)新賡續(xù)形式,讓人民群眾牢記紅色政權從哪里來,培養(yǎng)一代代合格的紅軍傳人,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賡續(xù)和傳播紅色精神要進行精心策劃,最大限度挖掘紅色精神中的亮點,讓其有深度、有溫度、有亮度、有品質。
首先是開設“干部講習堂”,合作開展主題教育。利用大巴山干部學院和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劉伯堅烈士紀念館、川陜蘇區(qū)將帥碑林、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中國工農紅軍石刻標語園等紅色基地,與百色干部學院、長征干部學院等合作共建教育培訓基地,開設“川陜蘇區(qū)的創(chuàng)建及時代價值”“弘揚蘇區(qū)精神 擔當時代責任”等30余門黨性教育課程和微黨課,采用“線上+線下”體驗式教學和“視覺+聽覺”沉浸式教學等方式,“走近歷史”,邀請周永開、張崇魚、羅援等優(yōu)秀黨政領導干部、知名專家學者、時代英雄、先進典型、優(yōu)秀基層干部授課,凝聚智慧,共同探尋紅色歷史,放大紅色精神的傳播效果,讓紅色精神內化于心,代代相傳,并從中汲取新時代奮進力量。
其次是加強青少年教育。常態(tài)化開展“紅領巾講解員”選拔賽,每年從來自北京、成都、重慶及巴中市內中小學生中遴選200名紅領巾講解員,分批輪流到巴中市各紅色基地開展講解和研學活動,讓青少年學生在講解服務中學習紅色文化,在身臨其境中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潛移默化地傳承紅色精神。開展“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教育活動和“重走紅軍路”“紅歌大合唱”等研學之旅,發(fā)自內心地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力量,做到聽黨話、跟黨走,實現了紅色文化育新人的學習目的。
紅色文化是最生動的教科書,也是文藝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源泉。依托厚重的紅色文化底蘊,用好巴中乃至川渝陜片區(qū)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創(chuàng)作和傳播高地,巴中市用緊貼生活、緊貼群眾的藝術語言創(chuàng)作出更多紅色題材的精品文藝作品,一些文藝作品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編輯紅色文獻資料。聯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制了《苦難輝煌》《共和國從這里走來》《穿越時空的相見》《巴山忠魂》《懸崖上的記憶》等有影響力的專題片、紀錄片,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與關注[4]。編撰出版《川陜革命根據地簡史》《劉伯堅》《歷史的豐碑》《紅軍故事AR連環(huán)畫》等紅色文獻專著,用好大巴山區(qū)黨史人物、黨史故事資源,生動呈現革命先輩的奮斗事跡、精神風范,以及共產黨人的奮斗之艱、信仰之力、理想之光,將這些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史詩、紅軍精神轉化為鮮活的“教科書”“營養(yǎng)劑”。
其次是打造紅色精品劇目,開發(fā)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出臺《巴中市“六個一”文藝精品獎勵辦法》以及大巴山文藝推優(yōu)工程,創(chuàng)作了全國知名的情景曲藝劇《望紅臺》《周永開》和兒童劇《小軍號》、電視劇《十送紅軍》、電影《紅云崖》、歌曲《巴山紅軍魂》、舞蹈《紅韻》、書畫展等系列精品劇目,這些主旋律內容真實接地氣,生動好看。依托“紅色文化+”工程,全力打造王坪村、鸚鴿嘴村、中壩村等紅色文化村落,自主開發(fā)“劉伯堅紀念系列”“紅色記憶紀念章系列”“紅色故事剪紙系列”等百余種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并通過加入游戲、演藝等多種互動形式,提高游客的參與感和體驗性。此外,還組織開展“惠民生、頌黨恩、映初心”等群眾文化活動,為群眾奉上“紅色的視聽盛宴”,紅色主題宣傳的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精神因傳承而不滅。巴中市加快媒體融合進程,不斷拓展傳播矩陣,創(chuàng)作推出了一大批高站位、廣視角、融媒態(tài)的系列紅色題材報道,讓紅色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引導社會輿論,促進社會認同,從歷史中汲取新時代奮進力量。
首先是學術研討會塑魂,主流媒體權威宣推。巴中市組織召開“川陜革命根據地與紅軍長征研討會”“紀念紅軍入川暨川陜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85周年研討會”“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色基因傳承座談會”等10余次,深挖紅色文化內涵,匡正祛邪、燭照現實,讓更多人信服、傳播和傳承紅色文化。
聯合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華社、四川日報、四川廣播電視臺等中央、省級主流新聞媒體,推出《周永開:初心如磐永遠跟黨》《江山石》《娃子,你是誰?》《劉伯堅:生是為中國 死是為中國》等深度報道300余篇(條)。巴中日報社開設“紅云崖”等專題,播發(fā)稿件400余篇,巴中市廣播電視臺開設《紅色檔案·紅星閃耀巴中——100名老紅軍口述故事展播》《川陜豐碑》《黨史人物》等欄目,推出多篇系列報道。這些主流媒體深入挖掘巴中紅色資源,精選一系列紅色故事,生動講述川陜蘇區(qū)史、革命老區(qū)的發(fā)展故事等,展現老區(qū)人民感恩奮進的精神風貌,讓經典故事、人物、精神更加入腦入心,讓紅色文化更加立體、豐滿、信服。
其次是新媒體“破圈”傳播,活動宣傳精彩紛呈。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傾力打造的音頻專欄節(jié)目《紅色故事匯》,由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軍后代、青少年學生、全國金牌講解員、行業(yè)先鋒等組成講述志愿隊,講述紅色文物背后故事;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劉伯堅烈士紀念館等開發(fā)推出《川陜蘇區(qū)土地分配花名冊》《共產黨人劉伯堅的家國情懷》等10余集微黨課,一集一故事,既有線下的紀念館展示,又有在線上利用公眾號、微博、抖音號等的宣傳,引發(fā)不同圈層受眾瀏覽、點贊、轉發(fā);共青團巴中市委在微信公眾號、抖音號等推出《紅領巾講紅色故事》《青聽我說》原創(chuàng)音頻欄目,每期邀請一名少先隊員、團員青年錄制紅色故事音頻,向青少年講述一段段真實的巴中老紅軍故事、革命歷史故事、童子團戰(zhàn)斗故事,社會反響良好;舉辦“望巴山紅遍”——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赴巴中慰問演出、“為了新中國”大型文藝演出、“百館聯動”系列文旅嘉年華等精彩紛呈的群體活動,并以視頻、圖文等形式,通過傳統報紙、廣播電視媒體以及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宣傳展示巴中深厚的紅色文化和時代風貌,讓紅色文化“有顏有味”更有形,增強了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升了巴中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紅色文化“破圈”傳播,就是要“以人民為中心”,在紅色文化挖掘、紅色精神傳承、紅色故事傳播上下功夫、出實招、用真勁,豐富傳播形式,拓寬傳播渠道,強化價值引領,讓流量變“留量”,讓正能量獲得大流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助力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