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機器人工人越來越多了,就連核電站都出現了它們的身影:廣東省太平嶺核電項目2號機組核島“穹頂”吊裝工作中,自動焊接機器人大顯身手,成功完成了組裝!
聰明的建設者們在建造核電站中融入了更多智慧建造,逐步研發(fā)不銹鋼薄板的TIG 自動焊、預埋件自動焊接機器人,讓核電品質、中國精度有了進一步提升。焊接機器人非常能干,工作效率能達到人工的3倍呢!它們還曾經在2021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首屆大國工匠創(chuàng)新交流大會上多次亮相。
你們知道谷子嗎?古代也叫稷、粟、粱,就是我們常吃的小米。我們中華民族繁衍生息至今,谷子的功勞也不小呢!科學家沒少研究它們,比如說最近中國農業(yè)專家們就揭曉了谷子開花的秘密。
他們發(fā)現了決定谷子光周期響應的關鍵調節(jié)因子SiPHYC,為解析植物光周期響應遺傳機制提出了新見解,也為今后C4模式作物高效研究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優(yōu)異種質資源。
前兩年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火了,很多人都很好奇:他們怎么修復文物呢?原來,在修復前,修復師通過使用多功能纖維測量儀,觀察紙張中的纖維形態(tài),幫助判斷古籍的損壞情況。紙張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在酸性環(huán)境下容易降解,變得泛黃、易碎。使用脫酸設備,可對破損紙張進行批量脫酸處理,讓更多酸化文獻得以重獲新生。
說起來難以置信:我國的北斗全球系統(tǒng)已經是世界一流的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北斗系統(tǒng)對外承諾的服務指標是10米定位精度,今天竟然實現了5米甚至更優(yōu)。局部地區(qū)還可以達到兩三米!授時精度對外服務的承諾是20納秒,現在可以提供10納秒授時精度。
據悉,2022年上半年,中國境內申請入網的智能手機中,128款支持北斗定位。手機地圖導航中,北斗定位服務日均使用量已突破1000億次。特別是,北斗高精度定位服務已進入大眾手機,在深圳、重慶、天津等8個城市開通車道級導航應用。全球首款支持北斗三號區(qū)域短報文通信服務的手機已正式發(fā)布,用戶不換卡不換號不增加外設,就能通過北斗衛(wèi)星發(fā)送短信。
最近,美國哈佛大學天文學家最近宣稱,他們已經證實,2014年闖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星CNEOS 2014-01-08來自另一個恒星系統(tǒng),是迄今已知的地球首位星際訪客。研究人員認為,此類星際訪客可能每十年闖入地球一次,分析它們可為研究遙遠恒星系統(tǒng)的化學組成提供新見解。
2014年1月8日,這顆寬0.9米的流星以216000千米/小時的速度闖入地球大氣層,其行進軌跡極為獨特,表明它可能來自太陽系外。此次,通過對巖石此前的路徑進行建模,并評估其與太陽系內行星引力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證實:它的確來自太陽系外。
研究人員表示,地球的星際訪客如此頻繁地現身可能意味著,35億年前在地球上萌芽的生命種子可能來自另一個恒星系統(tǒng)。
飛機在深海里滑翔?想想這樣的畫面就覺得非???。我國現在就有了這種酷酷的家伙——“海翼號”深海滑翔機,它可以依靠水流長距離工作,是一種研究海洋、開發(fā)海洋、預防災害的水下設備。
2016年,“海翼號”7000米水下滑翔機在我國第一次綜合性萬米深淵科考中成功試驗與應用,最大下潛深度達到5751米,創(chuàng)造了我國水下滑翔機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2017年,在地球上最深的地方——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海翼號”完成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并安全回收,最大深度6329米,超過美國水下滑翔機6003米的世界紀錄。
“海翼號”使用的是碳纖維外殼,能防止被深海巨大的壓力壓成餡餅;自帶了通信與導航定位設施,源源不斷地把自己的位置、姿態(tài)、狀態(tài)數據傳回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