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娟
天津市薊州區(qū)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天津 301900
胃潰瘍是由于胃酸或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導致患者胃黏膜損傷侵及黏膜肌層的一種疾病,是消化內科臨床常見疾病之一,臨床以噯氣、上腹疼痛、嘔血、胃穿孔及便血等為主要癥狀,胃潰瘍的病因多與飲食、遺傳、藥物等多種因素有關,其中由于幽門螺旋菌(Hp)感染是造成該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Hp 感染在該病發(fā)生及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1-2]。Hp可產生尿素酶、磷脂酶等多種酶產物破壞胃黏膜黏液層的結構,也可通過傳送細胞毒素、白三烯B4等毒素和細胞炎癥因子破壞胃黏膜,且Hp產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為氨氣和二氧化碳從而減少酸性環(huán)境對其清除作用,從而導致Hp陽性胃潰瘍的發(fā)生。
Hp 主要寄生于胃體幽門部,該病菌具有一定的傳染性,可通過消化道途徑進行傳播,Hp 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胃癌等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因此對Hp 進行根治顯得極為重要。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胃潰瘍主要采取藥物治療,通過選擇1 種質子抑制劑、2 種抗生素和1種鉍劑用藥方案,在臨床治療中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但由于Hp 具有黏附性和運動性,同時臨床易產生耐藥性,因此,給該病的根治性治療造成了一定的難度。中醫(y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陽性慢性胃炎的分型中以脾胃濕熱型最為常見,一直以來,中醫(yī)在治療胃潰瘍方面都具有良好的療效[3]。西藥聯(lián)合治療雖可較快的緩解患者的癥狀,但遠期效果并不理性,中藥治療思想注重疾病的遠期療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有助于彌補西藥的不足,是未來臨床用藥的發(fā)展方向。姜連湯是以干姜和黃連為主藥的一劑中藥組方,具有健脾和胃、清熱解毒、消癰生肌的作用。本研究探討了姜連湯加減治療Hp 感染陽性胃潰瘍的療效及對患者血清胃泌素-17(G-17)、C 反應蛋白(CRP)、細胞白介素-6(IL-6)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12月天津市薊州區(qū)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收治的120例胃潰瘍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經內鏡及實驗室檢查確診,符合Hp 陽性,符合《慢性胃炎基層診療指南(2019年)》診斷標準[4]。所有患者年齡>18歲,且潰瘍面活檢結果為良性,未見惡性腫瘤。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HYT201900154),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穿孔性或復合性胃潰瘍,消化道出血,血液系統(tǒng)疾病,嚴重內科疾病,胃部手術史,嚴重心肝腎功能異常,藥物過敏或相關用藥禁忌,精神異常,近期有抗Hp 治療。采用數字奇偶數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奇數)和觀察組(偶數),每組各60例。對照組男34 例,女26 例;年齡20~67 歲,平均年齡(46.01±8.25)歲;病程:3~10 年,平均病程(6.26±2.17)年。觀察組男29 例,女31 例;年齡20~66 歲,平均年齡(45.59±7.87)歲;病程:2~10 年,平均病程(6.49±2.08)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可比性(P>0.05)。
對照組治療方法: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110337,規(guī)格:20 mg×7 s,濟川藥業(yè)集團),晨服,20 mg/次, 1 次/d; 阿 莫 西 林 膠 囊(國 藥 準 字:H44021345,規(guī)格:0.25 g×20 s,深圳高卓藥業(yè)),0.5 g/次,3 次/d;克拉霉素片(國藥準字:H20033044,規(guī)格:250 mg×8 s,上海雅培制藥),250 mg/次,2次/d;枸櫞酸鉍鉀(國藥準字:H20063864,規(guī)格:1.2 g×56 袋)口服,50 mg/次進行沖服,4次/d,餐前半小時使用。觀察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給予姜連湯加減治療,組成:黃連25 g,干姜、海螵蛸、金銀花、七葉一枝花各15 g,白芨10 g,甘草6 g。加水1 000 mL,常規(guī)煎300~400 mL,分早晚兩次各服150~200 mL,1 劑/d,4 周為一個療程,3個療程觀察療效情況。所有患者治療期間堅持科學飲食,禁食生冷、辛辣及刺激性強的食物。
(1)治療后Hp根除率情況,采用13 C 尿素呼吸試驗進行測定。(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胃泌素-17(G-17)、C 反應蛋白(CRP)、細胞白介素-6(IL-6)濃度變化,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空腹外周靜脈血3~5 mL,2 500 r/min 離心10 min 后取上層清液。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G-17、CRP 及IL-6 濃度。G-17、CRP 及IL-6 相關試劑盒購自武漢明德生物科技公司。
參照中藥新藥相關標準[4]制定。治愈:癥狀、體征消失,內鏡檢查下潰瘍消失或轉為疤痕期,Hp 轉為陰性。顯效:癥狀、體征顯著改善,內鏡檢查下潰瘍面積減少70%以上,Hp陰性。有效:癥狀、體征得到緩解,內鏡檢查下潰瘍處于愈合期,潰瘍面積減少30%~69%。無效:治療后病情無改善??傆行禐橹斡鷶?顯效數+有效數。
采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G-17、CRP、IL-6 濃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G-17濃度均升高,CRP、IL-6濃度均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G-17 濃度高于對照組,CRP、IL-6濃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G-17、CRP、IL-6濃度變化情況(±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G-17、CRP、IL-6濃度變化情況(±s)
a表示與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60)觀察組(n=60)t值P值G-17(pmol/L)治療前0.65±0.20 0.67±0.22 0.521 0.603治療后0.84±0.31a 1.15±0.44a 4.461<0.001 CRP(mg/L)治療前9.05±2.31 8.89±2.27 0.383 0.702治療后5.33±1.43a 3.64±1.12a 7.207<0.001 IL-6(ng/L)治療前123.22±36.25 132.64±33.56 1.481 0.141治療后65.26±16.84a 50.64±15.46a 4.954<0.001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95.00%)和Hp 根除率(90.00%)均明顯高于對照組(83.33%,7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 例(%)
胃潰瘍屬于一種慢性炎癥性疾病,臨床上對于Hp 感染所致胃潰瘍的治療思路多采取抗生素進行聯(lián)合治療,以殺滅Hp,起到保護胃黏膜的作用[5-6]。西醫(yī)治療中雷貝拉唑鈉、阿莫西林等西藥可通過抑制胃酸分泌而發(fā)揮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其中質子泵抑制劑作用于胃黏膜壁細胞可發(fā)揮保護胃黏膜和抑制幽門螺旋桿菌的生長繁殖,同時抗生素的使用有助于清除胃腸道內的幽門螺旋桿菌,而鉍劑可在胃潰瘍表面形成膠體薄膜既可防止胃酸對胃黏膜的損害,也可減少幽門螺旋桿菌的黏附和定植,西藥在治療中重在改善患者的癥狀。研究表明,除采用抗生素單獨或聯(lián)合用藥外,中醫(yī)中藥在該病的臨床治療中具有良好的療效,已成為臨床上治療胃潰瘍的重要手段。付艷紅[7]報道顯示,應用黃連解毒湯治療Hp 感染性胃潰瘍的有效率高達90%以上。張亞妮等[8]應用加味黃連湯顯著改善了Hp感染性胃潰瘍患者炎癥反應水平。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胃潰瘍屬于“胃痞”“腹痛”“胃脘痛”等中醫(yī)學范疇,其病因較為復雜,多為因外邪(Hp 感染)侵體、飲食不節(jié)等導致脾胃功能失調、脈絡阻滯有關,當Hp 入侵時,邪氣蘊結,損失胃絡,進而形成潰瘍面,依據中醫(yī)辨證論治,應予健脾和胃、清熱解毒、消癰生肌為其基本治法。
本研究中應用姜連湯加減對胃潰瘍進行治療,本姜連湯由黃連、干姜、海螵蛸、金銀花、七葉一枝花、白芨及甘草等多味中藥組成,藥方中,黃連、金銀花清熱解毒、托毒生肌,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緩解胃痛,海螵蛸收斂止血、制酸止痛,七葉一枝花消腫止痛,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具有健脾和胃、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消癰生肌的功效?,F(xiàn)代藥理學證實,黃連可有效改善患者脾滿濕熱,通過發(fā)揮解熱抗炎、利膽抗?jié)兊墓πВS連中有效成分黃連素具有抑制多種胃腸道細菌的作用,同時黃連可發(fā)揮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而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機體抵抗力,有助于幽門螺旋桿菌的徹底清除[8-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有效率及Hp根除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姜連湯對Hp感染性胃潰瘍的療效顯著,姜連湯可通過中藥合劑發(fā)揮解熱抗炎、利膽抗?jié)兗跋[止痛等功效抑制Hp生長繁殖。Hp感染性胃潰瘍的治療重點除清除Hp、保護胃黏膜外,緩解局部炎癥反應同樣不可忽視。G-17是由G細胞分泌的一種多肽類物質,是反應胃黏膜功能的一種重要激素,可調節(jié)胃黏膜生長和胃酸分泌,其水平與胃黏膜病變密切相關。CRP、IL-6為機體重要的炎癥標志物,CRP是由肝臟細胞合成,當機體受到損傷或微生物入侵時CRP被釋放入血,發(fā)生細菌感染時含量升高,且與感染嚴重程度呈正相關;IL-6可由B淋巴細胞等多種細胞產生,于急性炎癥和感染程度明顯相關,IL-6半衰期相較于CRP和降鈣素原更短,在治療過程中通過檢測該指標變化可較好反應患者抗生素治療的效果及預后。相關報道顯示,胃潰瘍患者血清中CRP、IL-6濃度均較高,并隨著病情的緩解而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G-17 濃度高于對照組,CRP、IL-6濃度低于對照組。結果提示,姜連湯可促進胃潰瘍患者G-17 分泌,改善患者炎癥狀態(tài)。其原因可能與黃連素的抗炎效果密切相關,黃連素通過發(fā)揮抑制白細胞趨化性運動、抑制IL-6炎性因子活性以及降低炎癥組織中的PGE2 等抗炎作用,使得治療后觀察組CRP、IL-6 濃度降低。
綜上所述,姜連湯加減治療可顯著改善Hp 感染性胃潰瘍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G-17 分泌,降低炎癥反應程度,臨床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