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文秀
人有書卷氣,氣質美如蘭。有書卷氣的人,身上有那么一股淡淡的書香,透著墨的芬芳,留著硯的韻味,帶著紙的氣息。千百年來,那一縷縷飄逸的書香,把一批批文人志士熏陶和浸潤得文雅儒雅、優(yōu)雅高雅。
漫步歷史長廊,洋溢書卷氣的人不勝枚舉。從“斗酒詩百篇”的李太白、“才思敏捷、風流倜儻”的蘇東坡,到通宵達旦秉燭夜讀《春秋》 的關云長、“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公瑾;從起義前寫下《與妻書》 的林覺民、獄中留下《清貧》的方志敏,到“斷頭今日意如何?創(chuàng)業(yè)艱難百戰(zhàn)多”的陳毅;等等。一個個充滿書卷氣的詩人、儒將、先烈、元勛,生龍活現(xiàn)、撲面而來??v觀人生跌宕起伏,人到最后實質上拼的是氣質而不是顏值,是精神而不是物質,再美的容顏、再高的顏值,都會隨著韶華流逝而無情衰退,而氣質會伴隨終生,甚至歷久彌香。
書卷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日積月累沉淀下來的。書卷氣從哪里來?一是從讀書中來。“腹有詩書氣自華?!睍須饨^不可能在牌桌、麻將桌上“打”出來,更不可能在酒肆、茶樓里“泡”出來,只會也只有在書桌、書房中浸潤、滋養(yǎng)出來。讀好書、好讀書的人,以書為伴、以文為友的人,書卷氣自然而來。讀書,還要善讀書、活讀書。要學會跳出書本去讀書、聯(lián)系實際去讀書、帶著問題去讀書,邊讀邊思考邊接地氣。善讀書滋養(yǎng)出書卷氣,而死讀書則馴養(yǎng)出書生氣。二是從修身中來。現(xiàn)實中,有的人書讀得也不少,卻充其量只是個“書生”“學究”,落到“愧無半策匡時難”的境地;而有的人雖然書讀得不是特別多,但因“吾日三省吾身”,善于以此彌補讀書不夠的短板,于是舉手投足間充盈著一種超凡脫俗的清新之氣。從這個意義上說,修身也是在讀書,讀好人生無字書,也能涵養(yǎng)出做人的書卷氣。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薄跋磧魰鷼馕端??!睍瘸刹涣舜笃鳎殖刹涣舜笫?。“白面書生”缺少風雨洗禮,缺乏風浪考驗,往往想法多辦法少,只會“處理文字”而不會“處理事件”。不接地氣是書生的標簽。不少書生成了書呆子,看問題簡單、幼稚,對實際問題知之不多或知之不深,活在真空里而不是活在真實里,活在虛幻中而不是活在生活中,活在本本里而不是活在現(xiàn)實中。歷史上,紙上談兵而致數十萬趙軍被坑殺的趙括,為書生氣作了害己誤事的注釋;自詡精通兵法卻失街亭的馬謖,替書生交了一份斷頭的答卷;魯迅筆下滿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更是成了無用書生的符號和代名詞,如此等等。有書生氣的人不可大用,更不可重用。
書卷氣與書生氣,一字之差,天壤之別。做事也好,為官也罷,書卷氣少不得,書生氣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