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什么?這一問題在不同時期、不同社會背景下國家在其教育文件中有不同表述。通常情況下,不同的教學價值追求便應架構不同的教學實踐方式。從語文的特質看,語文在世界中發(fā)展,語文也在發(fā)展世界。因此,當下語文教學可追求“用語文發(fā)展世界”。
世界由概念世界和物質世界組成?!鞍l(fā)展世界”一方面是讓人類所生活的客觀物質世界變得更加適合人的身心發(fā)展;另一方面是改變?nèi)祟悓陀^世界的認知,使得人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和方式不斷走向完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更加和諧。
在語文教學中,師生一起學習并建構語文課程:一方面,在建構語文課程過程中豐富自己的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使自己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在學習實踐過程中,“用語文做‘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事情’”,將“語文學科素養(yǎng)”和“師生關鍵能力”融入“做事”過程中,通過“做事”改變生活方式、認知方式和實踐方式,實現(xiàn)“用語文發(fā)展世界”。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1 屆大會面向全球發(fā)布的報告《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以下簡稱《報告》)提出:“教育可以視為一種社會契約——一種社會成員間為了共享的利益而合作達成的默示協(xié)議。”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社會發(fā)展對未來教育的要求,這一契約源于一種社會需要,即未來教育應具有的公共目的。就語文課程來說,這種“公共目的”不只是要求語文教學通過語言建構、思維培養(yǎng)、審美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發(fā)展語文課程,還包括通過“用語文‘做事’”進而發(fā)展世界。
《報告》對教育改革的問題進行了如下闡述:新的教育社會契約需要我們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學習,以及學生、教師、知識和世界之間的關系……重新構想學校,以推動世界更好地向更加公正、公平和可持續(xù)的未來轉型。這段表述告訴我們未來教育改革的方向——重塑未來,發(fā)展世界。就語文課程來講,亦需順應教育改革的要求,在語文課程建構中推動世界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轉型——通過語文教學發(fā)展世界。
語文即生活,生活亦語文。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學的一種價值是通過語文改造社會生活,通過社會生活發(fā)展語文。而當下的語文教學更多關注語文知識建構和文化傳承,這樣的教學忽視了語文課程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和改變客觀物質世界的社會價值功能。語文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不僅表現(xiàn)在人類通過建構語文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做事方式,還表現(xiàn)在通過“用語文做事”建構新的物質世界。綜上所述,“用語文發(fā)展世界”,應成為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
人的生命成長不僅包括自己身心、思維、情感和道德的提升,還包括人在社會發(fā)展中留下來的文化。從語文課程角度說,人的生命成長不僅包括人在語文熏陶下個體身心、思維、情感和道德的提升,還包括個體通過參與語文活動,促進整個人類語言、思維、情感、道德和審美的發(fā)展——這便是說個體在語文中獲得發(fā)展,整個人類也在語文中獲得發(fā)展。同樣,人在生命成長過程中還在運用語文這一工具建設世界、改變世界,通過“用語文做事”促進“用語文改變世界”這一目的的達成。從這個角度講,通過語文發(fā)展世界是人生命成長的一種重要價值。
多年來,隨著社會的變革,人類的生活語言發(fā)生了變化。人在生活情境中長期使用簡單語言進行交流,作文時書面語言便會缺乏形象性和藝術性,且其語言創(chuàng)造能力也會受到抑制。語文教材中的作品語言是人類語言學習的典范,這些語言是作者千錘百煉而成的,又經(jīng)過編者反復推敲和精雕細琢。因此,在架構“用語文發(fā)展世界”的教學時,教師要圍繞“用作品中的語言重構生活語言”進行實踐。
1.在生活中運用作品語言進行表達
在生活中運用作品語言表達是學習語言的一個重要方式,學生在生活中學會運用作品語言表達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一是基于運用積累。作品中一些語言淺顯易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會用到,教學時,教師便可引導學生直接記住這些語句,并在生活中結合場景進行運用。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作品中一些語言包含新的詞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需經(jīng)常使用,教學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使用這些語言的情境,讓他們在模擬場景中進行運用。三是回歸生活實踐。語言的應用價值是在真實情境中實現(xiàn)的,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設計能在真實生活中運用語言的作業(yè),促使學生走向生活進行實踐運用。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能讓師生感受作品中的優(yōu)美語言,還能引導他們在生活中學會運用,進而不斷改變生活世界語言貧乏的現(xiàn)象,促進人類語言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富有詩意。
2.在生活中借鑒作品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
在生活中借鑒作品語言進行創(chuàng)造是學習語言的另一個重要方式,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借鑒作品語言創(chuàng)造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一是基于作品創(chuàng)造。教材中有諸多語言優(yōu)美凝練的作品,教學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按照作品表達方式,進行句式拓展訓練,進而仿造作品表達方式,轉換角度開展重構訓練。二是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造。教材中的某些作品語言堪稱典范,其建構方式對師生學習語言有借鑒作用,教學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語言創(chuàng)造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按照這樣的語言建構方式進行創(chuàng)造訓練。三是回歸生活創(chuàng)造。語言的創(chuàng)造靈感與智慧是在真實生活中產(chǎn)生的,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設計能在真實生活中創(chuàng)生語言的作業(yè),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語言創(chuàng)造。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師生不僅能學會作品中優(yōu)美語言的建構方式,還能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和運用更加優(yōu)美的語言,進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生活世界的語言,促使人類語言變得更加靈動,更富有時代感。
近年來,學生的生活和活動發(fā)生了變化:活動空間聚焦于樓宇套間中,活動項目沉浸在電子世界里。長此以往,學生的社會見識和實踐會受到限制。語文教材中無論是寫人、敘事類的佳作,還是說明或論證類的文章,所選用的事料都是客觀存在過或存在著的事和物,它涵蓋宇宙乃至人世間的事和理。從事件或活動介紹方式上看,一方面是抓住正面典型的人和事進行直接描述,另一方面是抓住反面典型的人和事進行側面烘托。通過運用不同方式對不同事件或活動進行描繪,讀者便可明白“做事方式”,感悟應該追求的真善美。在架構“用語文發(fā)展世界”的教學時,教師要圍繞“用作品中的活動指導生活活動”進行實踐。
1.按照作品追求的活動方式在生活中學習“做事”
在生活中學習“做事”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式,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做事”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一是在作品中讀懂“做事方式”。教材中寫人或敘事作品一般都對人物的“做事方式”描述得具體而生動,教學時,師生應按照作者對“事料”的描繪,厘清所描寫人物的“做事方式”,從作品中挖掘作者“寫什么”——“做什么事”,“怎么寫”——“如何做事”及“為什么這樣做事”,“為什么這樣寫”——這樣描繪做事的目的是什么,以此將“學語文”和“學做事”融為一體。二是在生活中實踐“做事方式”。讓學生知道如何做事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在生活中引導學生真正“會做事”才是教學的本義。學習作品后,師生應按照作品所描寫的“做事方式”在生活中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學會并掌握“做事方式”,并將“做事結果”作為一種作品呈現(xiàn)在社會生活中,構建出新的生活“樣態(tài)”。通過這樣的教學,師生不僅能掌握作品中的“做事方式”,還能在生活中學會如何做事,并通過在生活中呈現(xiàn)的新的“做事結果”改善“生活世界”,促進人類生活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富有新意。
2.基于作品追求的活動方式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做事”
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做事”是學習語文的另一個重要方式,學生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做事”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一是基于作品重構新的“做事方式”。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內(nèi)容大多體現(xiàn)某一時代或某一區(qū)域的“做事方式”,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時空跨度較大,偏離他們的生活實際,這便要求我們不能照搬作品中描寫的“做事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應基于作品,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重構新的“做事方式”:一方面可結合自己當下的生活情況重構,另一方面可根據(jù)社會未來發(fā)展需要重構。二是在生活中實踐新的“做事方式”。當下社會生活中的“做事方式”有的體現(xiàn)社會文明和社會發(fā)展的要求,也有的滯后于時代發(fā)展,甚至影響社會進步,這便要求我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納新事物,探究新路徑,實踐新方式。課堂教學結束后,師生應按照大家在課中重構的“做事方式”進行實踐:一方面,按照架構的“做事方式”開展實踐,積極引導每個人學會新的做事方式,掌握新的做事技能,形成新的做事習慣,架構新的社會生活樣態(tài);另一方面,在做事過程中結合具體實際不斷改進自己實踐的“做事方式”,進而形成適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新的“做事方式”。通過這樣的教學,師生不僅能理解作品中的“做事方式”,還能建構超越作品且適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做事方式”,并能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新的“做事結果”,重構新的“做事樣態(tài)”,不斷變革和創(chuàng)新生活世界。
語文教材中的作品很多是編者從幾千年流傳下來的精品中挑選的經(jīng)典,這些作品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主要是作者能夠深刻描寫出那個時代的真善美。在架構“用語文發(fā)展世界”的教學時,教師要圍繞“用作品中的境界創(chuàng)造生活境界”進行實踐。
1.運用作品追求的境界,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
運用作品追求的境界,在生活中感知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是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式,學生在生活中感知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一是讀懂作品追求的境界——感知美。作品中美的因素涉及不同領域,美的形態(tài)也多姿多彩。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一方面要挖掘作品中描繪了哪些美,并探究這樣描繪美追求怎樣的境界;另一方面要思考作者是通過怎樣描繪美來凸顯作品追求的境界的。二是實踐作品追求的境界——體驗美。文學作品主要通過語言文字美展現(xiàn)自然美、社會美和人格美,這種美的境界需要通過體驗才能真切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按照作品追求的境界,“感受和體驗文學作品的語言、形象和情感之美”[1];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層面,去探究美的奧秘,達成感性和理性相融的審美境界”[2]。三是運用作品追求的境界——創(chuàng)造美?!皩徝辣仨毦邆漉r活的審美對象和實實在在的審美過程”[2],在教學過程中或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可設計引導學生按照作品境界進行審美表達的訓練,讓他們把審美體驗運用于審美創(chuàng)造,從生活表達轉向審美表達。通過這樣的教學,師生不僅能感受和體驗到作品追求的境界,還能在生活中學會感受美、體驗美,并能根據(jù)作品追求的境界創(chuàng)造美,使得生活世界不斷增加美的內(nèi)容。
2.升華作品追求的境界,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
基于作品追求的境界,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是學習語文的另一個重要方式,學生在生活中升華作品追求的境界創(chuàng)造美需要通過教學活動培養(yǎng)。一是按照作品升華的境界在生活中尋找美。教材中的作品體現(xiàn)的往往是某一時代的價值追求、審美表達和思想境界,這些作品常常被打上時代烙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對作品“境界”進行“提升”,使其“精神”得以升華,達到或超越當下時代的要求;然后,再讓他們圍繞“升華的境界”到生活中尋找“美的事件”“美的形態(tài)”;最后,激發(fā)他們用改善的審美認知進行“審美表達”,通過尋找社會生活中美的現(xiàn)象創(chuàng)造出美的表達。二是運用作品升華的境界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圍繞作品中“升華的境界”在社會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的景致”“美的人格”“美的文化”,應是語文審美教育的至高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師生按照時代要求或未來需要對作品境界提升后,還要圍繞“升華的境界”到生活中去“做事”——做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事,以此美化世界,提升人格。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把“美的行為”表達出來——把自己所做的大格局、大境界的事情用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出來,讓“美的文化”在生活中流傳。通過這樣的教學,師生不僅能感知到作品追求的境界,還能根據(jù)可能建構更加高遠的境界,亦能根據(jù)崇高境界架構事件、重構生活、重建文化,使得人類和生活世界一起走向美好。
綜上所述,語文在世界中發(fā)展,語文也能發(fā)展世界。只要我們選用的教學方法科學,便能促進世界和語文共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