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心悅,李 玲
(北京語言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083)
深耘四十余年,《鐘桂松文集》于2022年2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文集共計十卷,可分為三個部分:一部分是茅盾生平傳記,這部分作品主要敘寫了茅盾波瀾傳奇的一生,內容涵蓋了茅盾一生之中的重要轉折、家庭生活與社會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內容;一部分是茅盾研究論文,重點圍繞著茅盾研究中的經(jīng)典問題展開學術性討論;還有一部分則是關于桐鄉(xiāng)另外三位名人先賢沈澤民、張琴秋、豐子愷的傳記、散文與短評。
翻閱文集,可以發(fā)現(xiàn),文集最直觀的特征便是史料的豐富翔實。橫向來看,文集所涉史料類型多,史料來源范圍廣。以文集中的茅盾研究相關書目為例,書中所涉史料既有古籍地志,如《茅盾傳》開篇便引乾隆二十五年版的《烏青鎮(zhèn)志》,又有茅盾本人手稿原件等第一手史料,比如,在《茅盾傳》中,作者在撰述茅盾學生時代經(jīng)歷時,援引了珍藏于桐鄉(xiāng)市博物館中的茅盾少年時代所寫作文原件。同時,在敘寫茅盾早年文學與政治活動時,作者也引用了《小說月報》《婦女雜志》《文學》《中國共產(chǎn)黨黨報》等近代雜志。此外,作者同茅盾后人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絡,獲得了由茅盾家屬所提供的文字史料、圖像史料、口述史料??v向來看,作者搜集整理史料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像文集中的《張琴秋傳》,作者于20世紀80年代在張琴秋故里石門鎮(zhèn)尋訪史料,其后,作者又輾轉聯(lián)系到張琴秋同學的女兒、張琴秋后人,從開始搜集整理史料,到最后出版成書,跨度長達四十余年。因此,無論從橫向還是從縱向來看,作者在搜集、整理史料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也正因如此,文集獲得了堅實的史料支撐。
通過史料的搜集與考證,作者極力還原出了研究對象所處的真實的生活情境,以史料為引,繼而進入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中。尤其是在文集中的傳記作品中,作者采用傳主視角,運用史料還原傳主所處情景,并將自身帶入到傳主所處的情景之中,在充足的史料基礎上,作者超越了當時的歷史情境,秉持著嚴謹端正的態(tài)度對偉大人物做出了公正的點評。例如在《茅盾“懦弱”嗎》一文中,鐘桂松先生在將目光從茅盾的文學活動延伸至茅盾的政治生涯中。在重讀茅盾書信、梳理史料的基礎上,通過列舉婉拒寫批判文章等具體事例,作家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被人評為“懦弱”的沈部長并非懦弱,而恰恰是一個堅持自己的人格立場,深知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又極具政治智慧、柔中有剛之人??梢?在此類問題上,文集作者鐘桂松先生堅持從史料出發(fā),以事實為證,立場公允,力求在客觀歷史的基礎上對偉大人物做出評價。
細品文集,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文集中的鄉(xiāng)賢傳記還是研究專輯,都涉及對桐鄉(xiāng)自然與人文風景的表述,這類志錄桐鄉(xiāng)自然與人文風光的文字簡潔又不失優(yōu)美。如果說作者對于史料的搜集與運用賦予了文集嚴謹與理性的色彩,那么文集之中這類對江浙一帶,尤其是對桐鄉(xiāng)風光的描繪,則展示出了作者在遣詞造句時飛揚的文采,使文集呈現(xiàn)出清新俊雅的文化韻味。
作為名人同鄉(xiāng),鐘桂松先生無比熟悉桐鄉(xiāng)風光景致,在此類自然人文風景書寫中洋溢著對家鄉(xiāng)的熱愛。譬如,在《茅盾傳》中,鐘桂松先生直接用“人杰地靈”一詞來稱贊烏鎮(zhèn),又運用大量筆墨描繪茅盾家鄉(xiāng)烏鎮(zhèn)整體的自然風光,通過自然風景意象的疊加,勾勒出詩意靜謐的江南水鄉(xiāng)風光,同時又接連列舉大量的烏鎮(zhèn)古今文化名人和小鎮(zhèn)上的文化景觀,溯源烏鎮(zhèn)建地的歷史,將烏鎮(zhèn)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又如,在《豐子愷與石門灣》一文中,作者以春、夏、秋、冬時間為線,真實地描繪了京杭大運河石門灣一帶獨特的水鄉(xiāng)田園風光,這些敘述自然風景的文字,既可以作為背景幫助讀者走進傳主的生活情景中,又可以當作一方地域風俗地志來讀,身臨其境地品味江浙自然人文風光。
作為一部輯錄桐鄉(xiāng)名人文化的文集,加之作者的同鄉(xiāng)身份,文集本身就可視作為江浙文化影響下的文學結晶,文集也因此獲得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屬性。從文化的視角賞讀文集,十卷文集亦可以為讀者打開一個了解江浙古今文化的新視角。
在文集出版之際,鐘桂松先生寫道,“我在研究好人,碰到的也都是好人。”此言凝聚著鐘桂松先生對自己四十余年文化研究的深刻感悟。
在思想性與文化性之外,文集還充盈著豐富的情感性內容,無論是敘寫傳記還是文學研究,鐘桂松先生始終保持謙虛溫和的姿態(tài),在扎實豐富的論述中對故鄉(xiāng)先賢致以敬意,同時,鐘桂松先生以細膩的筆觸觸及人物的情感世界,在傳記的日?;顢⑹鲋姓宫F(xiàn)偉人先賢們平凡的一面,憐憫其在生活中所受的苦難,因而,文集又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具有“人情味”的文集。
縱觀十卷,文集飽含著作者對故鄉(xiāng)先賢的景仰之情。對于茅盾,作者稱贊“茅盾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面對茅盾一生的坎坷起伏,作者既敬佩一代文化巨匠的成就,又頌揚著茅盾的奉獻精神。對于張琴秋,作者歌頌張琴秋同志偉大的革命精神,并對張琴秋同志至死不渝的理想信念展現(xiàn)出著高度崇敬之情。對于沈澤民,作者同樣流露出同樣的敬佩之意,贊頌沈澤民同志為革命犧牲生命的偉大功勛。對于豐子愷,作者則仰慕其率真自然的性格和隨性閑適的生活態(tài)度。透過文集的數(shù)篇序言和后記可以看出,幾位故鄉(xiāng)先賢,無一不是鐘桂松先生的精神標引。
作為鐘桂松先生四十余年文化研究的成果,十卷文集還見證了鐘桂松先生的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文集按照所錄書目成書年份編排,首卷成書于1996年,末卷成書于2020年,而史料的搜集工作則可追至20世紀80年代初。在將近四十余年的文化研究生涯中,鐘桂松先生始終保持著踏實嚴謹?shù)难芯繎B(tài)度、勤耕不懈。
南京大學丁帆教授在文集序言中稱贊皇皇十卷本的文集是“作者多年來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的展示,可謂筆墨酣暢、淋漓盡致”。鐘桂松先生在豐富的史料基礎上展開寫作,以端正謹慎的歷史態(tài)度傳評研究歷史人物,以地域文化視角志錄剖析桐鄉(xiāng)文化內容,又以溫和謙虛的情感對待研究對象,使得十卷本的文集兼具思想性、文化性與情感性,既為專業(yè)的文學研究者提出了諸多參考性的見解,又為想要全面了解茅盾、豐子愷兩位文化大師以及沈澤民、張琴秋兩位革命先輩的讀者提供了有益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