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明
明代中后期,在西南邊疆的云南,誕生了一位杰出的白族學者,他就是李元陽。
李元陽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字仁甫, 大理府太和縣(即今大理市)人。因世居點蒼山十八溪之中, 故號中溪。李元陽兒時便喜好讀書, 尤好文史。嘉靖元年(1522 年)中云貴鄉(xiāng)試第二名, 嘉靖五年(1526 年)中進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因卷入“大禮議”事件, 被貶為江西分宜知縣,后又任江蘇江陰知縣。
當時,倭寇不斷騷擾沿海地區(qū),李元陽到任后,組織民眾修建城樓八座以鞏固城防,并親自帶兵在水上操練,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由于措施得力,倭寇見勢退卻,不敢再來侵犯。在江陰任內(nèi),李元陽看到農(nóng)業(yè)受災減產(chǎn),而朝廷仍然催征糧稅,就寫了一副對聯(lián):“顧君而不顧民,良心何在? 催稅卻忘催耕,暴政頻施!”并代百姓向上級請求緩交租賦。李元陽離任時,當?shù)厝嗣瘛傲魈檎诘勒甙儆嗬铩?,建生祠,勒碑“述善政百余事”?/p>
嘉靖十二年(1533 年),李元陽遷戶部主事,尋任監(jiān)察御史。其間,他上疏直批皇帝親小人遠賢臣,得罪了當時的權臣夏言。后來,夏言找借口將李元陽調(diào)往湖北荊州擔任知州。當時,荊州至襄陽之間400余里沒有井泉,李元陽便捐出自己的薪俸,鑿井解決人畜飲水,人稱“李公井”。荊州地處長江邊,堤壩年久失修,李元陽帶頭用了一年時間把堤壩修好,荊州百姓稱之為“李公堤”。
李元陽為人清正耿直,對當時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的現(xiàn)實極為不滿,但苦于勢單力薄,無法扭轉(zhuǎn)現(xiàn)實,便于嘉靖二十年(1541 年)借奔父喪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隱居大理40 年未再出仕,開始了自己“立言”的使命。
李元陽在各地做官期間,與文學名流、理學名家切磋文藝,深究性命之學?;氐皆颇虾螅c當時謫戍在此的狀元楊慎(楊升庵),以及鄉(xiāng)賢楊士云、張含等人談古論今,頗得自在,這也增進了他在理學、文學方面的造詣。
李元陽的詩文作品大致可分三類。第一類是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詩文。這些詩文表現(xiàn)了他雖然退隱田家, 但仍然關懷世事, 對人民的苦難有著清醒的認識,也反映了他以民為本,愛民如子的思想。如《聞武定事》一詩,以豬羊與百姓的對照, 滿懷悲憤地描寫了權貴視民如草芥,以民為魚肉,把老百姓的生死當作兒戲。又如《書軒言懷》一詩,以老婦人的口吻敘述了她丈夫與兒子在官吏步步緊逼下的慘狀。
第二類詩文是寫隱居生活的。詩人忘卻塵世的紛擾, 滌除污濁, 摒棄煩慮, 獨處澄明之境, 沉浸于自然永恒的空靜之美中。他還寫了很多詠物詩來抒發(fā)志向與心懷。如《丁香花詠》借丁香花托物言志, 以清淡的筆觸抒發(fā)了自己“耐久見孤貞”的孤高品格。
第三類是描寫自然山水的詩文。這類詩占比較大,描寫了云南獨特的自然風光, 展現(xiàn)出恬淡、適意的生活美。值得一提的是,李元陽留下了關于劍川石寶山石窟最早的游記與詩文,他曾與楊慎同游至此,寫作了多首詩歌。在石寶山的崖壁上,至今還有李元陽詩歌的石刻:“劍海西來石寶山,凌風千仞猿猱攀。巖唇往往構飛閣,崖窟層層可閉阛。恍疑片云天上落,五丁把住留人間?!?/p>
李元陽在大理主持修繕了崇圣寺和三塔。在《崇圣寺略記》中,他對崇圣寺各種景物描寫十分細致,高聳入云的千尋塔可謂“寰中之塔,無與為比肩”。登臨寺中勝概樓,“覽云霞于襟袖,蕩浩氣于蹭胸。西望蒼山,四時皓雪;東俯洱水,數(shù)點蒲帆;灑酒臨風,有足樂者”。對蒼山洱海的景色,他也有很多詩歌贊頌:“洱波三萬頃,輕舟泛長風”“點蒼山勢若游龍,深入煙霞第幾重?二十四峰青欲滴,中間一朵白芙蓉”。
此外,李元陽的作品中還寫了昭通、保山、昆明、祥云、楚雄、曲靖等地的景物。如他在描寫昆明滇池和太華山(西山)景色時寫道:“擔頭詩卷半挑酒,水上人家都種蓮。山色滿湖能不醉?荷香十里欲登仙?!睂亦l(xiāng)山河景致的熱愛,躍然紙上。
方志是中國特有的傳統(tǒng)文化形式,被稱為“地方典獻”“致用經(jīng)籍”。作為本土著名學者,李元陽以其學識和威望,竭力倡導并親自編纂方志。他主持修撰了《云南通志》和《大理府志》?!对颇贤ㄖ尽肥窃颇先俗约壕幾氲牡谝徊渴≈?,成為研究云南史地的重要資料?!对颇贤ㄖ尽吩敿氂涗浥c人民生產(chǎn)、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保存了許多珍貴史料。譬如,有關“玉蜀黍”(玉米)、“蕃薯”(紅薯)等外來作物的記載,為今天研究外來作物傳入中國的時間、地點、路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和佐證?!洞罄砀尽返谝淮蜗到y(tǒng)地論述了大理地區(qū)的氣候、植被、水系、物產(chǎn),保存了大理地區(qū)后來已變遷湮沒的許多史料,為地方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了貢獻。
李元陽還在理學方面有極深造詣,被后世人稱為滇中“理學巨儒”。他交游甚廣,曾與眾多理學名家交流切磋,并對儒學經(jīng)典進行悉心研究,還吸收了先賢哲人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他在政治上主張要以“愛民為主”,治理百姓要“節(jié)用愛人,己任其勞,處民以佚”,這些實踐都是與他的理學觀點一脈相通的。
萬歷八年(1580 年),李元陽病逝于大理家中,享年84 歲。綜觀李元陽的一生,可以說達到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境界,不僅人品道德無可指摘,而且在職期間清正廉潔,造福一方;并在哲學、文學、史學、書法、教育上亦頗有建樹,實堪稱為明代云南學界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