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立建
2022年12月14日,美國科學家宣布,核聚變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能量增益,即輸出的能量大于輸入的能量。物理學家經過幾十年的嘗試,終于實現了這一重要目標。
能量增益了多少?美國的實驗中,輸出的能量比輸入的能量多了相當于1/3千瓦時電能。能量雖少,卻是核聚變發(fā)電的一大步。
為了了解這項成就的意義,我們要從頭說起。
什么是核聚變
我們周圍的各種物體都由原子或分子組成,而分子由原子組成。比如,鐵由鐵原子組成;氧氣由氧氣分子組成,一個氧氣分子由兩個氧原子組成;水由水分子組成,一個水分子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
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原子核的外面是電子,電子以不同的半徑繞著原子核轉,就像行星繞著太陽轉。原子核由帶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組成。質子數相同的原子屬于同一元素,質子數相同但中子數不同的原子互為同位素。
兩個原子可以結合在一起,產生一個或多個新種類的原子,同時減少一點總質量。減少的很小的質量會轉變成巨大的能量,這是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預言的。
核聚變產生的巨大能量是非常可怕的,核武器氫彈就是利用的核聚變的威力。天上的恒星,包括太陽,利用核聚變,源源不斷地發(fā)出光和熱。
人類能不能和平利用核聚變
在科學上,沒有理由不行,可實際上卻是無比困難。核聚變能放出巨大能量,但是啟動核聚變也需要巨大的能量,科學家把輸入能量啟動核聚變稱為“點火”。
美國自1997年起開始建造國家“點火”裝置,2010年全面啟動“點火”實驗,向著輸出能量大于輸入能量,即能量增益這個目標前進。
美國的“點火”是用激光實現的,將192束世界上最強大的激光準確打向裝有燃料球的小金罐上,小金罐有同學們的鉛筆上的橡皮擦那么大,燃料球直徑大約為1毫米,由氫元素的兩種同位素組成。激光會壓縮小罐,猛然把燃料球壓縮得比金屬鉛還要致密,溫度急劇升高到300萬℃,約為太陽表面溫度的200倍,比太陽中心處的溫度還高。
這種狀況維持足夠長時間,燃料中兩種氫同位素就會融合,發(fā)生聚變,釋放出能量。這里的“足夠長時間”與我們的日常經驗相比,顯得極其短暫,約為十億分之一秒。
科學家取得了什么成就
美國國家“點火”裝置的科學家測量了燃料聚變釋放的能量與激光中的能量的比值,稱為增益因子。這個比值如果大于1,說明前者大于后者,這個技術未來才有可能有利可圖,否則就是賠本買賣。
2021年進行的“點火”實驗,增益因子為0.7。2022年12月的實驗中,打到燃料球的激光的能量為200萬焦耳,約為電吹風機工作15分鐘所耗的能量,核聚變反應釋放的能量約為300萬焦耳,約為1千瓦時電的能量,增益因子為1.5,大于1。
從開始建造國家“點火”裝置到實現這一目標,美國用了25年的時間!
這是核聚變研究中歷史性的一刻,但是核聚變能要走入生產、生活,依然非常遙遠。
核聚變研究還有諸多挑戰(zhàn)
核聚變不產生放射性核廢料,沒有碳排放,原料是價格低廉的水。核聚變能如果實現商業(yè)應用,將一勞永逸地解決能源問題。因此,核聚變能被稱為“能源圣杯”。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穩(wěn)步前進,解決核聚變和平利用的一個個難題。不過,要徹底實現核聚變能的商業(yè)化難題,還有許多挑戰(zhàn)性工作要做。
對于激光“點火”的技術路線,還需要能量更大、能耗更低、光線更集中的激光器。
實現核聚變已經很難了,讓核聚變持續(xù)進行更有挑戰(zhàn)性,燃料球略有瑕疵,發(fā)生核聚變就需要耗費更多能量。科學家在想方設法提高激光能量的利用率,目前激光能量的利用率僅為10%~30%。
目前,核聚變的燃料為氫的兩種同位素氘和氚。地球上的氘含量很豐富,海水里有的是,但氚含量很少。核聚變反應本身也會產生氚,所以科學家在想辦法提高氚的利用率。
解決好這些挑戰(zhàn),家家戶戶才能有望用上核聚變能發(fā)的電。
還需要多長時間呢
不好估計。世界各國在核聚變研究方面正在展開激烈競爭,技術路線各有不同,美國取得的能量增益大于1的新突破給核聚變能研究帶來了信心和希望。
中國核聚變能研究處于世界第一梯隊,期待著小讀者長大后貢獻聰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