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虎 顧芳 陳效曦 孫英群 宋云川 賀金良
頸源性頭痛指的是因頸部、頸椎軟組織發(fā)生功能性、器質性改變造成的一種頭頸部綜合征,患者常可出現(xiàn)單側、慢性頭痛,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影響其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1-2]。頸源性頭痛的概念最早于1983 年被提出,相關研究及診療史迄今已有一百多年,雖然近年來相關診療技術不斷發(fā)展和進步,但仍處于持續(xù)完善階段。目前,臨床上對于頸源性頭痛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中醫(yī)針灸按摩、神經干阻滯等,但是,單一使用某種療法往往難以獲得理想療效,故繼續(xù)探討科學、有效的頸源性頭痛聯(lián)合治療方式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3]。鹽酸替扎尼定屬于臨床治療頸源性頭痛常用藥,能夠發(fā)揮良好的鎮(zhèn)痛及消炎效果,可幫助緩解患者疼痛,但單一用藥效果不明顯[4]。相關研究指出,頸脊神經后支脈沖射頻治療能夠對患者頭頸部血液供給進行改善,并抑制其交感神經興奮,對于緩解患者頭痛癥狀有積極作用[5-6]。為進一步探討頸源性頭痛的有效治療方式,提高其效果,本研究嘗試通過鹽酸替扎尼定聯(lián)合脈沖射頻的方式治療頸源性頭痛,并將其臨床效果與單一鹽酸替扎尼定治療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2020 年1 月-2022 年1 月就診于北京市大興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的80 例頸源性頭痛患者。納入標準:診斷為頸源性頭痛,臨床診斷與文獻[7]《頸源性疼痛診療學》中關于該病的診斷標準相符,并經X 線及頭顱MRI 檢查等確認。排除標準:存在凝血功能障礙;伴有造血功能障礙;并發(fā)認知障礙、精神障礙或患精神性疾??;無法遵醫(yī)囑用藥;并發(fā)骨腫瘤、頸椎椎體骨折及結核;處于妊娠階段或哺乳階段的女性;對所用藥物存在過敏反應;無法全程配合本研究。通過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n=40)、試驗組(n=40)。本研究經大興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知曉研究內容且自愿參與。
1.2 方法
1.2.1 參照組 采用鹽酸替扎尼定(生產廠家:四川科瑞德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50788,規(guī)格:4 mg/片)治療,2 次/d,2 mg/次,口服,持續(xù)用藥1 個月。
1.2.2 試驗組 在參照組基礎上實施頸脊神經后支脈沖射頻治療,具體做法:通過X 線C 型臂定位,針對患者C3~C4關節(jié)面實施治療,穿刺點取患者患側乳突尖下端1~2 cm 處,予以患者局部麻醉。選擇患者人體矢狀面10°~20°位置,使用北京北琪生產的R-2000B 型射頻儀,以帶芯射頻穿刺針(型號:10 cm)經皮向患者椎旁小關節(jié)開展穿刺操作,完成穿刺操作后將針芯拔出。針對電極進行規(guī)范化連接,同時開展電阻測試工作,保證運動及感覺測試結果無異常后,著手進行調節(jié)操作??茖W選擇脈沖射頻檔,將溫度分別調整至42、45 ℃,持續(xù)時間均調整為3 min,完成治療后通過創(chuàng)可貼進行外敷,給予局部壓迫。治療頻率:每3 天1 次,持續(xù)治療1 個月。兩組患者均隨訪3 個月。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1)療效。參考王向鵬等[8]研究,對患者臨床療效進行科學評估。顯效:治療后,患者頭痛癥狀徹底消失,能夠完全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有效:治療后,患者頭痛癥狀得到一定緩解,基本不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無效:治療后,患者頭痛癥狀無改善,頭痛發(fā)作次數(shù)無減少甚至增加,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關節(jié)活動度。治療前、隨訪3 個月使用關節(jié)活動度測量(range of motion,ROM)測量患者頸椎情況[9],自擬評分法進行頸椎活動度評分,評分1~4 分,1 分表示頸椎能夠正常活動(正常評估標準:前屈坐位兩臂交點,固定臂與地面垂直,移動臂外耳道與鼻尖聯(lián)機0°~45°,后伸坐位兩臂交點,固定臂與地面垂直,移動臂外耳道與鼻尖聯(lián)機0°~45°,左旋右旋坐位頭頂后方,固定臂頭頂中心矢狀面,移動臂鼻梁與枕骨結節(jié)聯(lián)機0°~70°,左右側屈坐位C7棘突,固定臂C7與L5棘突聯(lián)機,移動臂枕歪粗隆與后頭部中線一致0°~50°),不會影響正常生活及活動;2 分意味著頸椎活動受到一定限制,會對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響;3 分意味著存在明顯頸椎活動受限,給其日常生活帶來較大影響;4 分表示基本喪失頸椎活動能力。ROM 評分越高提示關節(jié)活動度越差。(3)疼痛癥狀。治療前后,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評分0~10 分,0 分提示完全無痛,10 分提示劇痛難以忍受,評分越高則疼痛越嚴重。(4)睡眠質量。治療前后,分別選擇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實施睡眠質量評估。量表涵蓋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時間、日間功能、睡眠障礙及催眠藥物共7 項內容,各項評分0~3 分,量表總分21 分,評分越高意味著睡眠質量越差[10]。(5)血管內皮功能。治療前后,分別采集患者清晨時段空腹狀態(tài)靜脈血3 mL,予以3 500 r/min 離心處理5 min,取其上清液,采用間接比色法對其血漿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進行檢測,經化學發(fā)光免疫分析法對其血漿內皮素(endothelin,ET)實施檢測。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通過SPSS 25.0 開展統(tǒng)計學分析,例數(shù)(%)、()分別用以描述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前者使用χ2檢驗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等級資料行秩和檢驗,后者通過配對t、獨立樣本t分別檢驗組內、組間比較差異,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參照組,總有效率與參照組相比明顯更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3 兩組關節(jié)活動情況、疼痛程度及睡眠質量比較兩組治療前ROM 評分、VAS 評分、PSQI 評分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治療后ROM 評分、VAS 評分、PSQI 評分均明顯下降,且試驗組各項評分均較參照組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ROM評分、VAS評分、PSQI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ROM評分、VAS評分、PSQI評分比較[分,()]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2.4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水平變化比較 治療前,兩組NO 及ET 檢測結果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較之治療前,兩組治療后NO 水平均明顯提高,ET 水平均明顯降低,且試驗組NO 高于參照組,ET 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水平變化比較()
表4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水平變化比較()
*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
頸源性頭痛發(fā)病率高,且在發(fā)病上呈現(xiàn)一定的周期性特點,患者多伴有明顯頭痛癥狀,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惡心、嘔吐等現(xiàn)象,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1-12]?,F(xiàn)階段,臨床上對于該病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形成統(tǒng)一認識,大部分認為其病發(fā)與局部無菌性炎癥、神經壓迫等因素有關[13-14]。有研究認為,頭部韌帶及筋膜、肌肉等炎癥可對其肌肉組織造成損傷,并刺激血管收縮,導致頸椎應力平衡被破壞,引起小關節(jié)及椎體間錯位,進而誘發(fā)頸源性頭痛[15]。研究發(fā)現(xiàn),頸源性頭痛僅依靠某種藥物治療效果有限,通過聯(lián)合脈沖射頻治療有助于改善效果[16]。
本次研究顯示,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5.00%,高于參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治療后ROM 評分、VAS 評分、PSQI 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許開波等[17]研究結果基本相符。這說明,鹽酸替扎尼定聯(lián)合頸脊神經后支脈沖射頻治療確實能夠在改善患者疼痛及睡眠質量方面發(fā)揮明顯優(yōu)勢,且有助于改善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推測原因為,鹽酸替扎尼定屬于臨床常用中樞性骨骼肌松弛藥之一,能夠刺激腎上腺素能受體,減輕骨骼肌張力,并緩解患者肌肉緊張度,對于減輕患者疼痛及焦慮、抑郁情緒等均有積極作用,疼痛及不良情緒的改善本身有助于患者入眠;同時,鹽酸替扎尼定具備良好的鎮(zhèn)痛作用及消炎作用,可有效減輕頸源性頭痛患者頭痛癥狀,緩解患者痛苦,使其睡眠質量得以提高[18]。頸脊神經后支脈沖射頻治療頸源性頭痛患者過程中,射頻儀可發(fā)出脈沖式電流,對患者神經組織產生作用,使其局部出現(xiàn)微熱量,進而影響患者神經突觸及細胞因子活性,實現(xiàn)對其神經功能的有效調節(jié)。通過頸脊神經后支脈沖射頻調節(jié)的方式,能夠促進患者神經支配區(qū)域血管緊張度下降,對其腦血流量進行有效改善,從而改善患者頭頸部血液供給情況及供氧情況,抑制交感神經興奮性,有效減輕患者焦慮及抑郁等負面情緒,使其睡眠質量得以改善。同時,頸脊神經后支脈沖射頻通過降低患者血管緊張度,對其頭頸部供血進行改善,能夠減少炎性介質釋放,達到緩解患者疼痛,改善其肩頸部活動能力的目的。還有研究指出,頸脊神經后支脈沖射頻不但能夠減輕因炎癥刺激導致的疼痛,而且能夠對軸突髓鞘的分離干擾進行誘導,對患者神經通路轉導進行阻滯,發(fā)揮良好的鎮(zhèn)痛功效[19-20]。有研究指出,血管內皮功能水平與頭痛的發(fā)生及嚴重程度存在密切關系,頭痛患者多伴有ET 水平升高、NO 水平降低[21]。ET 水平過高,NO 水平過低均可能造成患者腦部血管收縮,影響其神經組織正常供血出,從而導致腦組織出現(xiàn)擴散性抑制樣去極化,誘發(fā)頭痛。故臨床治療頸源性頭痛過程中,觀察ET 及NO 變化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次研究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NO 高于參照組,ET 低于參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藥物聯(lián)合脈沖射頻治療能夠對患者血管內皮功能進行有效改善。推測原因為,鹽酸替扎尼定本身能夠發(fā)揮一定的消炎及鎮(zhèn)痛功效,而頸脊神經后支脈沖射頻能夠通過脈沖式電流刺激患者目標神經組織,并依靠高電磁場形成局部微熱量,抑制患者炎癥,達到抗氧化的目的,有助于減輕患者受損頸椎及鄰近組織炎癥,避免因氧化應激反應引起嚴重血管內皮損傷,從而對患者ET 分泌進行有效抑制,促進NO 大量分泌。
綜上,頸源性頭痛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用鹽酸替扎尼定聯(lián)合頸脊神經后支脈沖射頻治療能夠大幅提高效果,有助于減輕患者疼痛,并促進患者血管內皮水平、關節(jié)活動度及睡眠質量的改善,應用效果良好。但是,本次研究樣本量仍相對較小,無法排除個體差異因素的影響,且未對患者不良反應等發(fā)生情況進行監(jiān)測和分析,未能證實其在臨床治療中的安全性,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應盡量擴大研究樣本量,同時將患者治療中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納入研究觀察內容,進一步證實該聯(lián)合治療方案在臨床上的應用價值,更好地指導臨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