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31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橙縣亨廷頓海灘,人們在海邊踢球。李穎 攝
從業(yè)近二十載,用手中相機記錄了人生百態(tài)、喜怒哀樂。按下快門時有無數觸動心靈的瞬間,這是攝影記者這個職業(yè)給我最大的褒獎—體驗人性、感悟生命。
相機是拿來用的,人是拿來愛的。光影、線條,任何意向形式和手法,人類的情感和內涵都是其最終歸宿。當我用冰冷的相機去記錄人間冷暖時,希望留在存儲卡中的,是人性,是溫度,是希冀,是愛。
英國女王逝世,悲傷疲憊的英倫,曾經“船堅炮利”如今風雨飄搖;唐寧街10號兩月內三度易主,人來人往,翻動詭譎的政治劇本;費德勒退役,孤獨不舍的一代傳奇,人們感嘆青春遠去;加州山火中的消防員,勞頓無奈的身影,真實而讓人動容;奧斯卡頒獎禮,演員或狂喜、或淡然,星光熠熠背后艱辛處處……
小小的照片中,這個世界深不見底。
2019年1月20日在美國洛杉磯拍攝的“超級紅月亮”月全食過程(拼版照片)。李穎 攝
在曾經的“帝國”余暉中,2022年的大不列顛風雨飄搖,浮浮沉沉。
時間倒回到2022年9月8日,中午時分,我收到記者協(xié)會發(fā)來的一條信息:女王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隨即白金漢宮發(fā)布了相似聲明。開始沒有過于在意,因為從2021年起,我已經多次收到過類似的消息。但這一次,當我看到女王的子女、包括她疼愛的孫輩都準備趕往蘇格蘭時;當我看到BBC主持人打上黑色領帶時,我預感這一天終于還是來了。我趕緊拿上設備與梯子往白金漢宮趕。直覺告訴我她這次是真的不行了,也許過不了當晚,甚至可能老人家已經仙逝,只是還未宣告天下。
到白金漢宮時,還沒進一步消息,民眾不算太多。我扛著梯子在緊鄰正門處找好一個位置站定,按照“倫敦橋行動”計劃,這里應該就是安放逝世告示的地方。人們開始從四面八方涌來,全世界都在等待,等一個歷史的轉折點,等一個時代的落幕。
將暮未暮時,18點30分,白金漢宮上方的米字旗降了下來,人群開始騷動,有人開始哭泣。手機上的推送隨即證實了女王逝世的消息。待我拍完降旗轉頭,驚恐地發(fā)現自己已被人群層層包圍,無法動彈,手機信號也淪陷了。門內工作人員手舉告示向我走來,我興奮地舉起相機等待,誰知他竟然在離大門還很遠的柵欄處停住了腳步。前方水泄不通,全是密密麻麻高舉手機準備拍下歷史一刻的人群,我趕緊換長頭機身,登上梯子,找到一個縫隙,將相機舉高,最終拍下了安放告示的畫面。
2017年12月11日,兩名消防員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卡平特里亞火場工作。李穎 攝
2008年3月26日,圣火車隊中搭載火種臺的專車在希臘西部山區(qū)行進。當日,北京奧運會圣火在希臘境內進行第三天傳遞。李穎 攝
2022年7月6日,納達爾在2022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男單四分之一決賽后慶祝勝利。他手指上纏著繃帶,帶傷經過五盤大戰(zhàn)+決勝盤“搶十”后,艱難挺進四強。李穎 攝
白金漢宮已經人山人海,大雨瓢潑而下。我在大雨里背著梯子狼狽地拍攝,心里思忖著去哪里發(fā)稿。當時降旗拍完時嘗試就地發(fā)稿,信號太差失敗了。我走出很遠找到一個避雨處,發(fā)完稿后又折回白金漢宮,此時鮮花和蠟燭已經在大門外放滿,人潮仍絡繹不絕。
2022年9月19日,世紀葬禮到來。一個BBC記者告訴我:“今天的工作,我們已經彩排了至少30年?!?/p>
世界各國領導人和皇室成員齊聚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異常擁擠。我通過積極溝通爭取到了白金漢宮前維多利亞女王雕像正下方的拍攝位置(記者協(xié)會可提供的最佳拍攝位置),拍攝運送女王靈柩的隊伍經過。我凌晨六點半到達現場,提前七個小時候場,記錄下珍貴的歷史瞬間。
從進入新華社工作起,我就一直從事體育攝影報道。體育攝影從不缺乏激情迸發(fā)的瞬間,隨著相機技術不斷更新,抓取這些瞬間不再困難。然而如何捕捉有“厚度”有“溫度”的體育照片,是努力突破的隘口。
個人認為相比于社會文化題材,由于空間和題材局限,體育攝影更難拍出人性的深邃主題。
2022年10月25日,新就任的英國首相里?!ぬK納克發(fā)表講話后在倫敦唐寧街10號首相府前揮手致意。英國執(zhí)政黨保守黨新黨首里?!ぬK納克25日正式就任英國首相。李穎 攝
2022年7月27日,在英國倫敦國王十字火車站,旅客站在空曠的車站內。李穎 攝
2022年9月19日,在英國倫敦,人們護送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靈柩從白金漢宮附近經過。李穎 攝
2022年1月31日,演員在英國倫敦特拉法加廣場表演舞龍,迎接中國農歷新年。李穎 攝
2022年夏天,英國不滿情緒四處高漲,罷工不斷。英國鐵路、地鐵幾度陷入癱瘓,曾經的“日不落帝國”亂成一團。我已經忘了自己去了多少次罷工現場,目睹了多少英國人行路難的無奈。
“優(yōu)秀消防員對山火充滿著激情。如果你是個拍攝山火的攝影師,你也應該一樣。”這是美聯(lián)社山火攝影師諾亞·伯杰(Noah Berger)說過的一句話。
我曾拍過兩年的山火,體會到他的感受。加州一進入八九月份,我就開始等山火這個“老朋友”。但它來勢洶洶,無情無義,防火服、頭盔、口罩和護目鏡我常年放在車里,可以隨時出發(fā)。另外,我在手機上下載了兩款應用程序,用來獲得最新的山火地圖和火情控制率,以及能夠根據定位提醒我周圍是否有火情,這既幫助我工作,又保障我安全。我甚至在車里準備了個一氧化碳警報器。由于夜間畫面更加震撼,山火拍攝多在夜間,我隨時做好在車里睡覺的準備。為了排出濃煙,睡覺時需要一直開著空調,但系統(tǒng)一旦癱瘓,人就會缺氧而陷入危險,一氧化碳警報器能多一層保障。
安全始終是最重要的。那么問題來了:拍攝山火,如何保護好自己?我的經驗是跟緊消防員。他們專業(yè),會判斷風向,了解火情。與消防員建立信任關系,無論是保障安全,還是為了日后的工作,都十分重要。當然,有時候拍照需要離開他們一段距離,這時就得格外小心。
2018年9月29日,一只小狗在沖浪比賽中。當日,美國加州亨廷頓海灘舉行狗狗沖浪大賽。狗狗們乘風破浪,“酷炫”十足。李穎 攝
2022年7月10日,塞爾維亞選手焦科維奇在奪得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冠軍后慶祝。李穎 攝
2019年9月22日,在美國洛杉磯,菲比·沃勒- 布里奇展示獎杯。菲比·沃勒- 布里奇參演的《倫敦生活》獲得艾美獎喜劇類最佳劇集獎,她本人獨得喜劇類最佳女主角和喜劇類最佳編劇獎。李穎 攝
很多時候我能感到危險,告訴自己:這里火勢越來越大,再拍兩分鐘我就得走!但我還是很貪戀突發(fā)新聞中的畫面,特別是山火中消防員的瞬間。山火照片中如果只有火沒有人,便如同沒有靈魂。
我喜歡拍攝山火中的人,疲憊的、無奈的、焦慮的...... 這些情感與人性,現在回想起來,依舊令人感動。
在洛杉磯擔任攝影記者期間,好萊塢頒獎季是我工作的重頭戲之一。大到奧斯卡、演員工會獎、艾美獎,小到中美電影節(jié)、金色銀幕獎、獨立精神獎,我拍攝過十幾種獎項。
拍攝頒獎禮聽起來風光無限,但其中的困難艱辛只有經歷的人才能體會。所有頒獎禮中,最重要的無疑是奧斯卡,最難的也是奧斯卡—甚至連采訪資格都拿不到,報名是塊難啃的“硬骨頭”。我共拍過三次奧斯卡,申請名額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遠遠大于報道本身。每年整個分社的奧斯卡采訪申請落在我頭上,想取得拍攝許可,需要足夠的決心和耐心。
第一年組委會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拒絕了新華社所有的申請,也就是說,無論文字、攝影、視頻,都沒有名額。我反復與組委會溝通,最終申請到一個文字記者和一個獎杯拍照名額(Photo Room)。
2022年4月21日在英國牛津拍攝的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內景。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始建于1602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有400 多年歷史。博德利圖書館擁有超過1300萬件館藏,被錢鐘書戲譯為“飽蠹樓”。李穎 攝
2019年6月18日,參觀者在美國洛杉磯參觀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作品《無限鏡象之屋—百萬光年之外的靈魂》。李穎 攝
2019年2月18日拍攝的日落時分的洛杉磯城市景觀。李穎 攝
只有兩個名額,離我們的目標還差很遠,但我也從來沒想過要放棄。我找到了奧斯卡新聞主管馬特,給他寫郵件,向他說明新華社的受眾數量、社交媒體粉絲數、歷年奧斯卡紅毯圖片發(fā)稿量和采用家次,甚至一一列舉采用媒體名稱、網站鏈接,來來回回十幾封郵件,他終于同意給新華社一個圖片編輯名額和一個跑卡名額,順便還解決了攝像師信號接收名額(Pool Feed),但紅毯拍攝權他始終不松口。在奧斯卡只剩下不到10 天時,我上門去找馬特,一定要“啃”下紅毯這最后的“硬骨頭”。幾次他不在,我就在門口等他直到他出現。在距離頒獎只剩幾天時,馬特終于將CNN 的一個名額取消,讓我上紅毯。奧斯卡當天我在紅毯上看見了馬特,他笑著對我說:“Ying,你說服了我?!?/p>
名額得來不易,讓我更加珍惜拍攝機會。臺上的演員或狂喜,或淡然,都被我記錄下來。熠熠星光背后處處艱辛,說的不僅是演員,也是我們新聞人。
作家夏雨說:“把你的影子加點鹽,腌起來,風干,老的時候,下酒。”我想,將這些歷史記憶“腌起來”的最好辦法,就是把它拍成照片吧!這些年,按下數以萬計次快門,拍了填滿數個硬盤的照片。手中的照片能夠說話,這比人類的語言來得更為熾烈。它們讓我能在“下酒”時,跟往事干杯。
這些年,在不同的時間空間,經歷不同的歷史。有人來,有人走,生命不過是一場場相遇和告別。相機堅硬冰冷,人性卻有恒溫。作為一名新聞攝影人,有幸能夠站在歷史事件的最前端,把感動、瘋狂和悲傷定格成照片。同時,我也在等待著下一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時刻準備,時刻出發(fā),期待熱血沸騰地趕到現場。
但愿人生常能回味,而我不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