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被陸游贊譽為“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出師表》堪稱中國表奏文章之典范,全篇集中體現(xiàn)了“千古一相”諸葛亮對劉氏父子的忠貞之情和光復漢室的政治理想,字里行間更蘊藏著諸葛亮作為叔父對后主劉禪的諄諄教誨,本文以東漢末年的社會狀況為切入點,總結并分析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及其與劉備融洽的君臣關系。
【關鍵詞】諸葛亮;劉氏父子;忠貞;政治理想
【中圖分類號】I20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036—03
諸葛亮被稱為“古今賢相中第一人”,唐代詩人杜甫更是對他做出了極高的評價,贊譽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諸葛丞相揮毫而成的《出師表》被視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經(jīng)后世千百年傳頌依舊令人回味無窮,詩文承載著他對先帝的至衷、對劉禪的至誠和對蜀漢江山社稷的至愛,一字一句盡現(xiàn)其對劉氏父子與劉姓江山最真摯的感情,而表中深邃的感情色彩則不同于其他作品濃墨重彩的情感抒發(fā),而是以一種追懷先帝的方式在字里行間中流淌出丞相如涓涓細水般的柔情。本文通過結合史實,逐層分析《出師表》的深刻內蘊,闡明文中諸葛亮寄托的“報先帝、忠陛下”之情,體味他對劉備的深切懷念、對劉禪的諄諄教導,進一步感受諸葛亮如潺潺流水般的真情。
《出師表》能流傳千古更離不開諸葛亮獨特的個人魅力,他不慕名利、品性高潔、忠貞不二,遇劉備前始終秉持著“茍全性命于亂世, 不求聞達于諸侯”的隱逸之心,但劉備“猥自枉屈”而“三顧茅廬”的厚待深深地感動了他,為報先帝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助先帝實現(xiàn)匡扶漢室的愿望,他肩負起拯救蒼生的使命,為匡扶劉氏父子的蜀漢江山窮其一生仍無怨無悔,先是輔佐劉備征戰(zhàn)天下建立蜀漢,后又輔佐其子劉禪穩(wěn)定朝局,始終懷揣著光復漢室這一偉大政治理想,至死不忘興漢大業(yè),這份赤誠之心與司馬氏兄弟所作所為形成了鮮明對比,絕非他人可比。
一、忠于劉氏父子的赤誠之心
《出師表》是諸葛亮為勸誡后主劉禪繼承先帝遺志,完成興復漢室大業(yè)所作之篇,但其中對于表達諸葛亮自身對先帝的感恩戴德之情著墨較多,通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追憶先帝三顧茅廬的恩情,向后主表達了自己對先帝的思念之切和忠心耿耿,借以勸諫后主莫忘先帝之志,切記廣開言路、任用賢德之人。而在詩文后部分寫道諸葛丞相向后主請命北伐時,也極力陳情感激先帝厚遇,足見其赤誠之心,劉備為實現(xiàn)偉大抱負三顧諸葛亮于草廬之中,而諸葛亮為報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甘心傾其一生追隨劉氏父子,歷經(jīng)兩朝仍初心不改,而他能夠大有作為,最后留得生前身后名,更離不開劉備的提攜之恩。而劉備拼搏半生的功成名就亦是不能缺少諸葛亮的輔佐之情,劉備曾對諸葛亮言“孤之有孔明, 猶魚之有水也”,由此可見,一代賢主劉備和千古一相諸葛亮之間的關系堪稱君臣關系的最高典范,如果諸葛亮沒有遇到劉備,他可能是一生躬耕于南陽的布衣,徒徒荒廢了一腔的報國熱血與才智,而劉玄德亦是得益于孔明的輔佐,才得以擺脫了四處投奔他人的漂泊生活,南征北戰(zhàn),最后達到了魏、吳一起三分天下的局面。
章武二年,劉備為替弟報仇,不顧丞相勸阻,奮力出兵東吳,但因時運不濟等諸多原因在夷陵之戰(zhàn)中大敗,至此退兵白帝城一病不起,病重深知自己時日將盡,臨終時托孤于諸葛亮言:“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必┫嗦劼牬搜院?,感激涕零卻也誠惶誠恐,為著君臣二人一統(tǒng)漢室的共同理想,為著劉皇叔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與臨危托孤的無比信任,他承諾誓死忠貞于蜀,定當為國盡心竭力,諸葛亮一生肝腦涂地為國效忠,在昭烈皇帝病故后,秉其遺詔,“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些也充分證明了二人的如魚水的君臣之誼。
劉備死后,劉禪即位,諸葛亮承先帝遺志,對阿斗視如己出,對其事無巨細地悉心教導,他會語重心長地告訴劉禪“宜”做什么,不“宜”做什么,他對劉禪的教導不僅有直接的教育還有啟發(fā)性的引導,見于《出師表》表現(xiàn)的兩個方面,對劉禪的直接教育表現(xiàn)為文中賞罰分明、親賢遠佞、亦宜自謀等勸勉之辭,間接啟發(fā)的敘述則是諸葛亮通過追憶與先帝共創(chuàng)蜀漢大業(yè)之歷程,借先帝禮賢下士、勤勉治國的事跡以啟迪后主之志,其中更寄予了對于劉禪建功立業(yè)的殷切期望。兩種教導方式恰如其分,對后主的行為起到了一定的規(guī)勸作用,從文中勸誡之辭中可以得知即使諸葛丞相在朝中權勢滔天,在其向天子言明自己見解之時也時時恪守臣子本分,始終保持著謙虛嚴謹?shù)膽B(tài)度,從不逾矩。諸葛亮對后主的衷心亦是天地可鑒,他承先帝托孤之情,悉心將劉禪撫養(yǎng)長大,作為叔父他對劉禪的愛和呵護已經(jīng)超過了對尋常親人的感情,盡管阿斗不思進取、昏庸無能、沒有帝王之材,他也從未動過篡位謀逆之心,他甘愿嘔心瀝血、躬身輔佐后主,在他眼中早就把劉禪當做了自己的孩子,他一直忠于朝廷、忠于陛下,是一位忠貞不二之臣。而諸葛亮與劉禪的關系既是君臣,又像是父子,丞相奔波的一生不只是為了宏圖大業(yè),也是為了給阿斗留下更加厚實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基礎,他一心忠于先帝輔佐后主,用盡畢生事業(yè)教導劉禪理政與用兵之道。
尊先帝統(tǒng)一大業(yè)之志,先是聯(lián)吳伐魏,為蜀國恢復實力爭取了緩沖時間,繼而七擒孟獲,掃平了西川之內諸多蠻夷勢力,為著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率領大軍六出祁山北伐,力圖一統(tǒng)中原。
縱觀歷代君臣之交,唯劉玄德與諸葛孔明二人相處之道堪稱歷朝君臣關系之典范,無論處境如何艱難,君臣風雨同舟共圖大業(yè),相互扶持共創(chuàng)蜀漢大業(yè), 劉備臨終舉國托孤,諸葛亮傾其心血輔佐后主,其情誼真可謂莫逆之交,恰似圣賢相逢。
二、匡扶漢室的政治胸懷
諸葛亮是一位忠貞盡節(jié)的政治家,他為了蜀漢政權奔波勞碌至死方休,他早就預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那么為什么在剛開始前兩次他選擇不見劉備呢?大部分原因是當時他在觀察劉備的誠心和當時的政治局面,他想確定自己能遇到賞識自己的賢主并能夠有所作為。他能夠選擇追隨劉備,更是出于他是一位堅守封建正統(tǒng)觀念的民族主義者,他始終懷揣著平定四海的愿望,在當時局面下,曹操挾持天子是為反賊,而孫吳亦是妄圖自立,唯劉備堅持攘除逆賊以興漢。而后來,諸葛亮在與劉備探討政治愿望時,對劉玄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終做出了出山追隨劉備的決定,而二人的一拍即合絕非偶然,這都根源于其兩人鏟除逆賊、匡扶漢室的共同人生抱負與政治理想,繼而,諸葛亮為劉備深入地分析了社會局勢并提出先取荊州為要地,再取各地以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zhàn)略構想。劉備原是空有一腔報國之情的熱血青年,經(jīng)諸葛亮的這一點撥,劉備恍然大悟,自此以后確定了清晰的戰(zhàn)略方向。
諸葛亮一經(jīng)出山,就擔負起了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助劉備建蜀、協(xié)劉禪理政,輔佐劉氏父子兩代帝王,為劉氏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為人溫和敦厚、愛民如子,魏蜀吳三國百姓無不敬服,身故后仍受萬世敬仰,治國嚴謹、威名遠揚,二十余年始終堅持光復漢室的夢中理想與聯(lián)吳伐魏的正確方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杰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都充分證明了他不愧為一代名相,沒有丞相何來蜀漢堅實的基業(yè)。昭烈皇帝辭世后,諸葛亮任丞相執(zhí)掌蜀漢政權,他深知蜀國國力衰微之勢,為保證蜀國能夠留出充足的時間休養(yǎng)生息,他放棄了劉備攻打孫吳的策略,主動同東吳結盟,以警示曹魏,使其不敢輕舉妄動,以確保蜀漢在養(yǎng)兵之際不至于腹背受敵,而后丞相親自率兵南征,平定了西南邊境的叛亂的同時收獲了民心,南征的成功也帶來了蜀國“軍資所出,國以富饒”的穩(wěn)定局面,為后期諸葛亮率兵六出祁山北伐做出充足準備。
《出師表》一文中集中體現(xiàn)了諸葛亮長期以來對劉禪的諄諄教誨,諸葛亮以東漢末年征戰(zhàn)的經(jīng)驗教訓和蜀漢內部的權力結構為依托,向后主進言“誠宜開張圣聽”和“咨諏善道,察納雅言”,強調了作為明君要善于自處,明白自己所處之位的責任與義務,更要以國家社稷為重,勸勉后主無論何時做出何等考慮都要征求、詢問臣下們的治國良計,一切瑣事要以國家大事為重,要善于接納群臣的建議,有錯要及時改過,莫要造成最后“塞忠諫之路”的悲劇場面?!侗怼芬晃闹杏终f:“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眲裰G后主處理政事要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無論是在朝廷抑或是各個府署之中,官員的升降和賞罰都要做到一致,不能厚此薄彼,行事也要做到公平公正,有錯當罰,有功當賞,不能因為和誰關系密切而存心偏私,說罷,他再一次提及先帝,希望后主能看在先皇的份上,承父之志,做一位賢君。如此千叮嚀萬囑咐,到最后思索再三依舊放心不下朝中要事,便將身邊能夠積極進諫的有識之士一一列舉出來,如郭攸之、費祎、董允等,請陛下聽之任之,足見其心思之細膩。
作為一名精明強干的戰(zhàn)略家,諸葛亮絕非茍且偷安之輩,他多年費盡心血聯(lián)東吳、撫南夷,并不只是為了穩(wěn)定蜀漢的朝綱,更是為實現(xiàn)先帝劉備一統(tǒng)中原的遺志打基礎。征戰(zhàn)在即,他在《出師表》一文中十余次提及先帝,借對先帝追憶之感殤,向劉禪言辭懇切地表明了自己的鴻鵠之志和對蜀漢的不二之心,替后主細致地籌劃了蜀漢整個政權機構的人事任用和運行準則之后,以道德說教的方式勸諫后主行仁政、任賢良,進而向其請愿北伐,期盼在前方征戰(zhàn)沙場的同時,維系朝中安定的局面,因為如果蜀中不安,則一切北伐之努力都會化為泡影。所以,我們不應只將《出師表》看作一封簡單的陳情書,更應將其視為諸葛亮為了保證北伐的勝利而采取的一個穩(wěn)定朝廷的重要措施,因為北伐曹魏不僅關乎個人的生死存亡,更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而諸葛亮為實現(xiàn)先帝一統(tǒng)中原的遺愿,愿以命明志,正如“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冻鰩煴怼芬晃牡某晒κ沟脽o諸葛丞相管理的蜀漢朝廷在數(shù)余年時間內未有重大變故,更促進了朝中局勢的安定和北伐戰(zhàn)爭的推進,這也充分表明了諸葛亮作為決策者的高瞻遠矚。
諸葛亮的政治謀略與遠大志向一言以蔽之就是“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諸葛亮受劉備白帝托孤之任,一心以家國為己任,嚴承先帝之志,決心北伐曹魏、光復漢室,先后采取了征撫南夷、數(shù)出祁山等多種措施力圖一統(tǒng)中原,最終因操勞過度在六出祁山時病逝五丈原,生前為保軍隊安全撤離獻上人生的最后一計,為國盡忠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無盡悲情
以“表”為尺,觀丞相一生,可見其“悲”,《出師表》是諸葛亮針對朝中隱患與人事任命問題向劉禪提出的建議書,是通過安定后方繼而保證北伐順利開展的重要舉措。從實行情況來看,它的創(chuàng)作穩(wěn)定了朝中局勢,無疑是成功的,但從最終目的來看,《出師表》中所立之志并未實現(xiàn),文末“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一句更見證了諸葛亮為實現(xiàn)宏圖大志,踏上北伐不歸路的開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也象征著丞相壯志未酬、抱恨而終的悲劇結局,也預示著蜀漢一步步走向黯淡而不可逆轉的趨勢,這一系列事件的發(fā)展歷程真可謂是“出師一表老臣心,蜀漢搖曳涕零里!”
以其自身命運觀其一生,足見其“癡”,諸葛亮的后半生是步履維艱的,他光復漢室的政治理想只實現(xiàn)于蜀國境內,而沒有推行于全國??v觀三國歷史,客觀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不如意釀成了他一生的悲劇色彩,蜀國自身實力的弱小更制約了丞相邁向一統(tǒng)中原的腳步,盡管他深知曹魏和東吳勢力日強,雄兵百萬幅員遼闊,蜀國與魏吳實力相差懸殊,他仍不忘先帝遺志,為國奔勞,無歲不征,窮其后半生六出祁山“癡”于北伐。而回想劉備在蜀國強大之時當權卻沒有走正確的戰(zhàn)爭路徑,喪失了歷史機遇,而后魏吳日強,而蜀國驍勇善戰(zhàn)之人卻日益減少,最終形成了北伐舉步維艱的局面,諸葛亮生不逢時,這一切不是他個人的錯,“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不只是先帝劉備的遺憾,更是諸葛丞相悲劇結局的真實寫照,君臣二人的抱恨離世為后人留下了無盡的唏噓。
雖然社會現(xiàn)實湮滅了諸葛亮的政治理想,讓他六出祁山均以失敗告終,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至今仍被傳唱,他為了民族、國家和信念,拼死戰(zhàn)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直至生命終結之時,他仍不忘設最后一計掩護將士撤兵還朝。他克己修身、從嚴治軍,蜀漢臣民無不敬服;他神機妙算、足智多謀,令無數(shù)風流自愧不如;他盡職盡責,忠公愛民,敬受后代萬世敬仰?!扒Ч乓幌唷钡馁澴u之名仍然流傳至今,作為盡職盡責的一國丞相和封建倫理綱常的守護者,他恪盡己職,尊先主劉備輔后主劉禪,一生操勞。
參考文獻:
[1]陳大遠,王玉珍,王義祥.也談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J].綏化學院學報,2010(5).
[2]尹中升.評諸葛亮的政治悲情[J].新西部,2016(16).
[3]曹新龍.大智·真情·至誠 ——從《出師表》中看諸葛亮的人格魅力[J].文教資料,2008(17).
[4]劉麗麗.出師一表老臣心 蜀漢搖曳涕零里——《出師表》中蜀漢衰亡跡象之探析[J].課外語文,2020(13).
[5]趙昆生,于斌.《出師表》與蜀漢政治[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6]朱維權.從蜀漢的政治格局談前《出師表》的真實趣旨[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
作者簡介:朱天雪(2001—),女,漢族,吉林松原人,碩士,吉林師范大學,研究方向為文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