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佑福
摘 要 為給馬鈴薯標準化栽培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和指導,以甘肅省秦王川地區(qū)為例,著重探討了馬鈴薯標準化栽培的關鍵技術和管理策略。在優(yōu)選良種、選地整地、種薯處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操作方案,為標準化栽培奠定了基礎。詳細論述了施足底肥、科學播種、田間管理、收獲與貯藏等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和操作方法,總結了適時收獲和貯藏條件對最終產量和品質的影響。
關鍵詞 馬鈴薯;種植;標準化栽培;甘肅省秦王川地區(qū)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24.015
馬鈴薯作為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在甘肅省秦王川地區(qū)具有廣泛的種植面積,主要分布在永登縣、皋蘭縣和榆中縣。據統(tǒng)計,2022年秦王川地區(qū)的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5.33萬hm2,較2021年增加了10%左右;在產量方面達到110萬t,相比2021年增長了8%左右。秦王川地區(qū)位于甘肅省中部,屬于溫涼半干旱氣候,海拔較高,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春季升溫早,適宜馬鈴薯的生長。此外,該地區(qū)土壤肥沃,砂礫土和砂壤土占比較大,有利于馬鈴薯的生長和薯塊膨大。隨著農業(yè)現代化的推進和市場需求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要求日益增加。在這一背景下,采用科學、標準的栽培技術成為甘肅省提高馬鈴薯產量和品質的關鍵。
1 優(yōu)選良種
優(yōu)選良種是馬鈴薯標準化栽培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良種的選擇直接影響到作物的生長發(fā)育、產量和品質。針對秦王川地區(qū)的氣候和土壤特點,首先要從馬鈴薯的品種選擇入手,經過廣泛的調查和試驗,確定適應秦王川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若干優(yōu)質馬鈴薯品種,包括但不限于隴薯系列、青薯9號、冀張薯8號等,這些品種具有抗病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好等特點。為了進一步確保種植的良種品質,需要制定嚴格的種子繁育和篩選制度。
2 選地整地
一般來講,秦王川地區(qū)適合選擇土層在40 cm以上的地塊,要求土質疏松,通透性好,有機質含量較豐富,以pH值5.5~8.0的中性至微堿性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宜。同時,根據調查結果制訂不同土壤類型下的整地方案。對于黏土質地的土壤,采用深翻和翻耕相結合的方式,改善土壤通透性和排水性;對于砂質土壤,注重有機質的添加,提高土壤保水能力。要通過合理的整地,深度以25~30 cm為標準,確保土壤中的養(yǎng)分分布更加均勻,提供更好的生長環(huán)境。選擇合適的時間整地則能夠使土壤充分休整,秦王川地區(qū)一般選擇在秋季作物收獲后或冬季進行,減少連作隱患,另外要保證該地塊3年未種植過馬鈴薯或者相關茄科作物。通過實施科學的整地操作,為后續(xù)的種薯處理和底肥施用創(chuàng)造良好的土壤環(huán)境。為了確保選地整地的效果最大化,可采用先進的農機裝備,如旋耕機、深松機等。
3 種薯處理
3.1 優(yōu)選薯種
在優(yōu)選薯種的過程中,從多個角度全面考慮。將病薯、爛薯剔除掉,確保選用的薯種具備良好的生長特性,一般使用脫毒、色澤鮮明、光滑、具有飽滿的薯芽,以及符合質量標準的原種或一級、二級種薯。
3.2 合理切塊
一般而言,薯塊的質量在30 g以下可被歸為一類,而超過30 g的薯塊則需要進行切塊處理。切塊通常在種植前的1~2 d進行,確保每個切塊的質量在30~50 g[1]。為了保障切塊操作的衛(wèi)生與質量,當地農戶需要在切塊之前對切塊工具進行全面的消毒,殺滅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確保切塊工具的潔凈。消毒過程中,可以使用酒精或者高錳酸鉀溶液,有效達到殺菌的目的。在切塊操作時,對于病薯需要及時剔除,并對切刀進行消毒和更換,防止病害傳播。切塊工作通常采用縱切的方式,同時保留每個切塊中1~2個芽眼,確保薯塊具備生長的基礎。切塊完成后,為了進一步提升薯塊的品質,相關種植人員應使用特定的殺菌劑對薯塊進行消毒,利用50%多菌靈、70%甲基托布津藥劑等持續(xù)浸泡10 h,提升薯塊的生長活力[2]。浸泡結束后,應將薯塊轉移到陰涼區(qū)域進
行存放。
4 施足底肥
通常情況下,混合施用含有適量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有機底肥和無機底肥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秦王川地區(qū)通常每667 m2地施入1 000~1 500 kg腐熟的人畜糞尿及堆廄肥,并每667 m2地施入草木灰100~150 kg、尿素10 kg、過磷酸鈣60 kg、硫酸鉀10 kg,如果地下害蟲發(fā)生較為嚴重,施入基肥時可每667 m2
地用50%辛硫磷乳油1 000 mL兌水1 kg稀釋,與10 kg
細土拌勻后均勻撒施[3]。此外,選擇施足底肥的時間很重要,通常安排在種植前幾天,確保底肥充分融入土壤,為馬鈴薯的生長提供足夠的養(yǎng)分。在底肥施用前,進行土壤質地和養(yǎng)分含量的測試,以便調整底肥的用量,確保施用量能夠滿足植株生長的需要。采用先進的施肥設備,如施肥機,確保底肥在整個田地內均勻分布,有助于避免施用不均導致植株生長不一致的問題。
5 科學播種
5.1 播種時間
一般而言,最佳的播種時間通常是氣溫逐漸回暖、土壤溫度達到適宜生長水平的時候,即地溫在7~8 ℃
時。在秦王川地區(qū),通常對應春季初期,每年的3月底到4月初。在這個時間段,土壤溫度適宜,種薯能夠更快更好地發(fā)芽,從而提高整體的成活率,有利于形成均勻的田間分布。播種時進行催芽,利用0.1%~0.2%高錳酸鉀溶液對種薯進行15 min的浸種。
5.2 播種方式
為了提高播種效率和確保種植的一致性,當地農戶采用機械化開溝的方式,同時選擇人工方式進行播種和覆土。在開溝的過程中,控制溝深在8~10 cm,保證種薯的適宜生長深度。針對不同的種植模式,如單壟單行或單壟雙行,根據需要在溝底均勻撒施毒死蜱類藥劑,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在播種時,將種薯按照芽眼朝上的原則均勻擺放,保證每個薯塊都能夠順利發(fā)芽。播種后,進行覆土的操作時,控制標準在
5~6 cm,確保新發(fā)芽的馬鈴薯能夠得到適當覆蓋,保護其生長過程中免受外部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為了高效利用土地資源,需要科學控制馬鈴薯的栽培密度。一般情況下,秦王川地區(qū)每667 m2苗株數控制在
3 600~4 000株,大行距90 cm,小行距35 cm,株距30~33 cm。此外,為防范雜草對馬鈴薯苗株的影響,在地表均勻噴施50%乙草胺兌水藥液[4]。播種后采用覆蓋薄膜的方式,控制薄膜寬度和厚度分別在110 cm和0.008 mm左右,用土塊壓緊薄膜的兩邊,避免大風揭膜。
5.3 合理密植
根據多年的實地試驗和觀察確定地區(qū)適宜的馬鈴薯栽培密度,確保每個植株都能夠獲得足夠的光照、水分、養(yǎng)分和生長空間,提高密植下的生長均勻性,綜合考慮土地的肥力狀況、水分供給及植株之間的競爭關系等因素,實現最佳的生長效果。采用機械化開溝的方式能確保每個苗株在溝內的空間得到充
分利用。
6 田間管理
6.1 中耕除草
當馬鈴薯植株長到封住壟面時,若降水量充足,可揭除地膜并進行中耕除草的工作。保障植株在封壟后的正常生長,并有效防范雜草對馬鈴薯的影響。通常情況下,中耕除草的工作需要進行2~3次培土,確保植株在生長季節(jié)內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養(yǎng)分供應。秦王川地區(qū)實際中耕除草的過程中采用機械化的方式,如使用中耕機進行深度培土,除去壟面的雜草,保持土壤的透氣性和松散度,同時促進植株根系的發(fā)育。中耕除草通常選擇在降水充足的情況下進行,確保培土過程中土壤的濕潤,有利于提高培土效果。另外,在中耕除草的同時,需要注意避免損傷植株根系,特別是在揭除地膜時要謹慎操作,確保馬鈴薯植株不受到額外的壓力。
6.2 追肥
為滿足馬鈴薯在不同生長期的營養(yǎng)需求,追肥是一項關鍵的管理措施。通常情況下采用定期追肥的方式,確保植株在生長季節(jié)內獲得充足的氮、磷、鉀等養(yǎng)分。在馬鈴薯的不同生育階段,其對養(yǎng)分的需求也存在差異,因此農戶會根據生長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追肥。在生長初期,側重于提供適量的氮肥,促進植株的早期生長,每667 m2施入尿素5 kg,分2次施入。進入現蕾期后,培土的同時施入一些結薯肥,通常每667 m2施加尿素8~10 kg或者碳酸氫銨20 kg。葉噴禾豐硼或金甲朋(K2O≥20%,B≥19.4%)、禾豐錳、禾豐鋅各30~50 g[5]。開花后不再需要追肥。通過分階段、有層次的追肥方式,有助于避免養(yǎng)分過?;虿蛔愕膯栴},提高養(yǎng)分利用效率。
6.3 澆水
根據土壤水分狀況、氣候條件和植株生長的需要,采用科學澆水的策略。在生長初期,按照80%的濕度標準保持土壤濕潤,促進馬鈴薯迅速發(fā)芽和苗期的良好生長。隨著植株生長,調整澆水的頻率和用水量,適應植株水分需求的變化。發(fā)棵前期、結薯期更要保持水分充足,而到了生長中后期,特別是在塊莖膨大的階段,要控制澆水量,避免過多水分導致裂果等問題。為了實現精準澆水,秦王川地區(qū)采用了現代化的灌溉設備,如滴灌系統(tǒng)或噴灌系統(tǒng),確保水分均勻、高效地輸送到植株根系區(qū)。此外,對土壤質地和滲透性進行調查,調整灌溉的時間和間隔,避免水分積漬和保證土壤的通氣性。在干旱或高溫的天氣條件下,采取提前澆水、避開日間高溫時段進行灌溉等方式,減緩土壤水分蒸發(fā)速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6.4 病蟲害防治
6.4.1 農業(yè)防治
在馬鈴薯標準化栽培中,尤其要關注良好的耕作和土壤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采用輪作、深翻等措施,減少土壤中病原菌和蟲害的積累。同時,選擇抗病蟲害的優(yōu)良品種,引入抗蟲抗病的新品種或者采用基因工程技術培育的抗性品種。例如,針對馬鈴薯早疫病,選擇具有抗性基因的品種,或者通過交叉育種培育出更加抗病的新品種,以降低病害對產量的影響,如隴薯系列、青薯9號、冀張薯8號等。另外,定期的田間巡查是農業(yè)防治的重要步驟,通過巡查能夠及時發(fā)現病蟲害的初期癥狀,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例如,一旦發(fā)現早疫病的病斑,應立即施用有效的殺菌劑,如每667 m2施用5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70~100 g,每隔7~10 d噴施1次,連續(xù)使用2~3次,來遏制病害的擴散。
6.4.2 生態(tài)防治
生態(tài)防治注重在農田中建立一個相對平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通過增加捕食性昆蟲、蜘蛛等益蟲和天敵的數量,減少病蟲害的發(fā)生,控制田間害蟲的數量,如引入瓢蟲可以有效地降低蚜蟲等害蟲對馬鈴薯的危害。另外,采用多樣化的種植方式,可以吸引并保留更多的天敵,形成一個相對復雜的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例如,在馬鈴薯田中適度種植一些馬齒莧、花生等,吸引蜜蜂等益蟲,提高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生態(tài)防治還強調合理施用有機肥料,保持土壤的健康狀態(tài),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通過合理的施肥管理,有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減緩病害的傳播。
6.4.3 化學防治
根據實際需要和農田病蟲害的發(fā)生狀況,科學合理地進行化學防治至關重要。在化學防治中,選擇對目標害蟲或病原微生物具有高度選擇性的農藥,減少對非目標生物的影響。同時,要合理制訂農藥使用計劃,避免濫用和過度使用化學農藥,減緩害蟲抗藥性發(fā)展。例如,針對地老虎、金針蟲等地下害蟲,秦王川地區(qū)的農戶會在播種的同時,每667 m2溝內噴施新禾豐牌48%毒死蜱100~150 mL。針對蚜蟲等地上害蟲,可用25%抗蚜威2 000倍液噴施防治。針對早疫病,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藥物噴施,連續(xù)噴施2~3次。在青枯病初期,可用50%代森錳鋅500倍液等實施灌根處理,持續(xù)2~3次噴灌,
間隔10 d。
7 收獲與貯藏
適時收獲能保證塊根的最佳品質,一般選擇在塊莖膨大生長的最高峰進行收獲。秦王川地區(qū)馬鈴薯種植的收獲時間通常在夏季,具體來說是6—7月,通常在播種后的120 d左右才能收獲。隨后,進入貯藏階段,提供適宜的貯藏條件能夠延長馬鈴薯的保存壽命。貯藏室的溫濕度控制非常重要,通常在7~10 ℃的溫度和相對濕度85%~95%的環(huán)境中貯藏,防止薯塊脫水和發(fā)芽。此外,通過科學排風和通風系統(tǒng),保持貯藏空間內的空氣流通,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和乙烯積累,延緩馬鈴薯的老化過程。
8 結語
通過對秦王川地區(qū)馬鈴薯標準化栽培環(huán)節(jié)的詳盡分析,為提高馬鈴薯產量和品質提供了科學可行的指導方案。標準化栽培不僅關乎經濟效益,更是對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生態(tài)平衡的貢獻。在未來的研究和實踐中,期望農業(yè)生產者能夠充分利用這些技術手段,不斷優(yōu)化栽培管理,提高甘肅省馬鈴薯的整體競爭力,為農業(yè)現代化和可持續(xù)農業(yè)的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王平.探究馬鈴薯覆膜高產標準化栽培技術要點[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1(11):183-184.
[2] 李文俊.無公害馬鈴薯標準化種植技術[J].農家參謀,2021(16):23-24.
[3] 費志平.河北唐山豐南區(qū)大西洋馬鈴薯標準化栽培技術[J].農業(yè)工程技術,2020,40(32):69.
[4] 宋延芳.標準化栽培技術在清水縣馬鈴薯栽培中的應用[J].鄉(xiāng)村科技,2020(19):105-106.
[5] 李海珀.馬鈴薯標準化栽培技術要點[J].種子科技,2020,38(1):33.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