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宇
接連在世界杯和亞運會上鎩羽而歸之后,中國男籃似乎正在取代男足,成為網友的嘲諷對象。尤其是在亞運會上投丟最后一球的張鎮(zhèn)麟,更是持續(xù)處于網絡輿論的風口浪尖。近期圍繞著一段“惡搞張鎮(zhèn)麟”的視頻,在方方面面引發(fā)了一系列爭議。
這段視頻出自某家運動中心的自媒體賬號,其中一名身穿張鎮(zhèn)麟俱樂部球衣的球員上空籃不進,被兩名背后貼有“王朝”“馬漢”標簽的同伴拖走,配以《包青天》的經典音樂,還有同伴用道具刀劈向身穿張鎮(zhèn)麟球衣者的鏡頭。整段視頻時長不到一分鐘,單就制作水準而言,恐怕只能用簡陋或者粗糙來形容。
這段視頻在發(fā)布之后被大量轉發(fā),乃至引起了張鎮(zhèn)麟和遼寧男籃的關注。遼寧男籃隨后發(fā)表《嚴正聲明》,對相關視頻的結論是“對張鎮(zhèn)麟的名譽和身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以及“這條視頻的發(fā)布者和轉發(fā)傳播者均涉嫌侵犯了張鎮(zhèn)麟的名譽權”,表示會支持球員拿起法律武器捍衛(wèi)合法權益。在那之后,還傳出了警方已經對此立案調查的說法。
平心而論,包括張鎮(zhèn)麟在內的這一批男籃球員,的確曾經無數次成為網暴對象,完全有理由通過法律途徑維權。可是具體到本次的惡搞視頻,想界定其是否構成侵權,要比那種指名道姓謾罵球員的網暴行為更復雜。畢竟視頻中的那位球員只是身穿市場上銷售的張鎮(zhèn)麟球衣,字幕和配音也是針對在這家運動中心“上空籃不進的后果”,似乎沒有直接指向張鎮(zhèn)麟本人。這樣一種展現方式是否構成侵犯張鎮(zhèn)麟名譽權,以及是否達到《治安管理處罰法》中所列之“公然侮辱他人”的程度,存在著可以商榷的空間。
但這不代表整段視頻不存在法律風險。視頻中在球員上空籃不進之后,立刻配以卡通畫面,內容是一名身穿中國男籃77號球衣者在比賽還剩下3秒時雙手抱頭。毫無疑問,畫面針對的就是張鎮(zhèn)麟在亞運會半決賽中錯失絕殺機會的那一幕。一方面,從侵犯名譽權的角度來分析,這個畫面將視頻中錯過上籃的球員與“張鎮(zhèn)麟”聯系到一起,那么接下來對這名球員實施的“處決”,就更有可能被視為對張鎮(zhèn)麟個人名譽權的一種侵犯。另一方面,相關畫面還可能帶來新的法律關系,那就是構成對張鎮(zhèn)麟肖像權的侵犯。
或許有人會說,畫面中使用的只是卡通形象,難道也算侵犯了個人肖像權?實際上,早在十幾年前,著名笑星趙本山曾起訴某網站,理由就是對方使用了他的卡通形象。當時法院在審理后認定,只要卡通漫畫所反映的是具有可識別性的自然人形象,這樣的卡通形象就可以歸屬于肖像概念的范疇,成為我國肖像權法律保護的對象,最后據此判決網站向趙本山賠禮道歉并賠償12萬元。
在前幾年頒布的《民法典》中,更進一步明確規(guī)定,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在本次事件中,那副卡通畫面中的“國家隊77號球衣”、“剩余3秒鐘”、“雙手抱頭”等多個關鍵要素,均指向特定場景下的張鎮(zhèn)麟,構成了“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同時,使用這種形象沒有經過張鎮(zhèn)麟本人同意,那就可能構成侵犯肖像權,并且需要為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由此可見,制作這類涉及體育明星的視頻,可能面臨不小的法律風險。當然,這并不意味球迷們就無權批評體育明星。但關鍵在于無論監(jiān)督還是批評,終究要在法律的界限內規(guī)范運行。比如,只是就事論事地評判運動員在比賽中發(fā)揮得好壞,哪怕其中含有負面評價,通常還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然而,一旦這種批評被肆意放大,比如嚴重貶低運動員的品德,或是惡意歪曲運動員的形象,甚至是制造傳播各類謠言,很有可能觸發(fā)侵權的警報。所以,在圍繞體育話題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必要事先了解與名譽權、肖像權、著作權等內容相關的法律知識,否則,一不小心,就可能導致害人害己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