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毅兵(天水市秦州區(qū)高新技術創(chuàng)業(yè)服務中心 甘肅 天水 741000)
中華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俗稱瞎瞎,屬于嚙齒目倉鼠科鼢鼠亞科動物[1]。
中華鼢鼠體形粗短肥胖,幼鼠毛色灰色,體長11~17 cm,體重59~150 g;成年鼠體長14.6~24.6 cm,體重141~752 g,雄性平均體長略大于雌性,平均體重也是如此(表1)。
表 1 中華鼢鼠體長與體重
中華鼢鼠成年后毛色為灰褐色,頭扁寬粗大,具明顯的棱角,便于頂土、擴大洞徑,鼻部圓鈍無毛,利于毀土;有一對特別發(fā)達的門牙露于唇外,利于啃食咬斷植物嫩根嫩苗;耳朵退化藏于毛內(nèi),但聽覺發(fā)達;眼睛小且視覺退化。四肢短小,前肢足爪鋒利向外彎曲,利于打洞,后肢足爪較細,便于推土。中華鼢鼠的習性是視力差,聽力強,嗅覺靈,怕光線,喜黑暗,怕聲響,愛安靜,怕震動,不冬眠,善挖洞。其喜歡在土層深厚、土質疏松的田地、荒山坡地、臺階地、林地、草原及灌叢選擇地勢低洼、食物豐富的地段作為棲息場所,在果園、林地的樹根下安居,常年營地下生活,挖掘孔洞,它們挖土掘洞速度很快,善于用前足挖土,有時還用頭將土壓緊或將挖下的土塊推出洞外。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明顯的小土堆,這是中華鼢鼠洞穴的顯著標志。其挖掘的洞道結構復雜,洞口隱蔽,從壅起新土丘,危害明顯的區(qū)域挖掘尋找會有一條大致與地面平行、距地面18~37 cm,直徑約為10 cm,彎曲多支的通道,內(nèi)有臨時休息室,臨時收藏室(用于存放臨時收集的食物)和衛(wèi)生間;通道兩側有多條深度較淺,距地面12 cm、洞徑稍?。? cm左右)的覓食洞道通向地表。在通道的下方,一般有向下直伸或斜伸的洞道,是來往居室的通道,居室距地面80~270 cm,一般雄鼠的稍淺,雌鼠的深些。居室一般選在較干燥處,在已掛果的果園中多選擇在果樹樹根底下。居室較大,鋪有軟草,直徑約23 cm,深28 cm;貯存間在居室兩側,稍小,數(shù)量1~3個不等,存有收集貯存的食物;衛(wèi)生間是一段較小的洞穴,內(nèi)有糞便。中華鼢鼠不冬眠,有晝夜活動的習性,一天之內(nèi)早晚活動最多,雨后更為活躍。一般每年出現(xiàn)兩次活動高峰,從“清明”至“立夏”前后,是產(chǎn)子階段,中華鼢鼠要加強營養(yǎng),貯備能量,對食物的需求量增大,此期覓食活動頻繁。一到伏天,天氣炎熱,活動減少。秋季作物成熟后其開始覓食貯糧,活動又逐漸頻繁,再次出現(xiàn)活動高峰。在春、秋兩季地面上新土丘明顯較多,冬季在洞內(nèi)食用貯糧過冬,活動較少。研究表明,中華鼢鼠的壽命一般6~8年。
中華鼢鼠多獨居,只有在繁殖期才在一起生活。一年交配繁殖1~2次,第一次是溫暖花開,氣溫回升的春季到入伏前;第二次在出伏后氣溫從熱轉涼的初秋。胎平均產(chǎn)仔數(shù)1~6只,也有每胎產(chǎn)仔9只的,一般2~5只居多。妊娠期約為1個月,哺乳期2~3個月。春季繁殖的幼鼠大多在伏天開始獨立生活,到秋季就可以達到性成熟,但繁殖生育能力極低。
中華鼢鼠是危害農(nóng)林業(yè)生產(chǎn)的主要害鼠之一,喜食林木果樹、農(nóng)作物、中藥材、雜草的嫩根及幼苗,每年植物萌芽生根、開花結果期是其取食危害的高峰期,中華鼢鼠能咬斷農(nóng)作物幼苗、林果樹木根系,致使植株發(fā)育不良,甚至枯死,或者把幼嫩的植株整株拖走,造成大片作物、林木果樹的生長發(fā)育受阻甚至死亡。
其分布數(shù)量與土壤、光照、植被種類有著密切關系。因其喜土層深厚、土質疏松、草類植被密集、溫暖干燥的環(huán)境,陽面比陰面危害重,山坡比溝谷危害重。其還有隨氣候變化而作季節(jié)性遷移的特性,會向土壤和植被條件較好的地方搬遷,冬季由陰坡轉向陽坡,夏季由陽坡轉向陰坡。但是,中華鼢鼠對溫度變化適應力弱,怕風、怕光、怕水、怕聲響,遇震動和恐嚇有塞土封洞的表現(xiàn),可利用這一習性進行誘捕。
中華鼢鼠的洞道結構復雜,在其棲息活動的地面上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土堆,但地面上很少能直接看到它的洞口,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踩開鼢鼠洞道。覓食時一般雄鼠洞道比較大,趨于圓形,離地面稍淺些,彎道較少;而雌鼠洞道較小,趨于橢圓狀,距地面較深,且彎道也多。防治時不論采取哪種防治措施,都必須找準活動的洞道,確定鼢鼠在洞道的走向是防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在生產(chǎn)中滅鼠,防治洞道選擇正確與否是很重要的。鼢鼠活動洞道的判斷方法:覓食時,將食物運入洞內(nèi),地表留有痕跡較新的小洞,有時還有較新鮮的取食剩余物,一般剛受害的地方是活動區(qū),鼢鼠再次危害的可能性較大。地表有新的不規(guī)則條狀或片狀凸起,表土有裂痕,在其周圍開挖,有找到活動洞道的極大可能性。一般雌鼠活動區(qū)凸起一片,雄鼠活動區(qū)凸起一條線。將鼠洞剖開仔細觀察,洞壁光滑、土壤濕潤、洞壁內(nèi)留有新的爪印和鼻印,或洞內(nèi)有被拉運遺留的新鮮植物幼苗、根系,或有新土堵塞洞道說明是中華鼢鼠的活動洞道。
可破壞鼠群的生活洞道。鼢鼠覓食活動時,用鐵鍬、鋤頭等農(nóng)具對準洞道,在洞口后方靜候,當它來洞口試探或堵洞時,立即用力切下,或用腳猛踩洞道以切斷回路,再消滅鼢鼠。
在水源豐富的地域,先切開洞口,將水引進,可淹死鼢鼠。
地箭是農(nóng)民在長期防鼠實踐中總結出的一種簡單滅鼠器械,具有就地取材、制作簡單、使用方便、滅鼠容易、過程環(huán)保等優(yōu)點。
5.3.1 工具的準備取2個直徑1~2 cm、長約70 cm、一端有杈的樹枝,另一端削尖作支架;取1個直徑1 cm、長約45 cm的木棒作橫棒;取1塊約長40 cm、寬30 cm、厚10 cm,重7 kg的石塊或水泥預制塊作砸箭石;取一根8 mm粗、12 cm長的木棍或竹棍作挑桿;用長度80 cm的細線繩作引繩,一頭用細扎絲做個小彎鉤相連,另一頭和挑桿的一端相連;取約大于鼠洞橫徑、5 cm長的竹棍作接洞棒;取2根長度恰能控制接洞棒的竹棍作控制機關(控制機關靈敏度越高越好);箭用長25 cm左右的竹棍代替,竹頭削尖,也可用長25 cm左右的8號鐵絲代替,箭頭用鐵錘錘尖。
5.3.2 有效鼠洞的確定根據(jù)地表新的不規(guī)則凸起、表土的裂痕或地表出現(xiàn)的新痕跡洞穴,開挖尋找確定有效鼠洞。
5.3.3 捕捉安置
5.3.3.1 安置方向鼢鼠在開挖洞道的時候,基本從居住地開工,不斷用前爪挖后爪推、鼻子毀,頭部頂?shù)姆绞酵诘肋\土、擴展洞徑,這樣就在洞壁留下好多的鼻印,鼻子毀土時剛開始的力量大,鼻印窩小而深,后面翹起的土塊就大而淺,鼻印窩小而深的走向,一般就是出行方向,相反就是回窩方向;撫摸洞壁,毛糙印跡方向是出行方向,光滑印跡方向是返回方向;洞壁鼻印大小不等,新舊不一,深淺雜亂,在出洞口或轉向處的可能性大,在這種情況下鼻印新,小而深的走向就是出行方向,反之為回窩方向;有植物幼苗、根系被拉運,斜伸的走向是食物運回的方向。在返回方向安置地箭捕捉概率高,在確定好是活動洞道后,最好從洞道兩側雙向安置工具,捕捉效果更好。
5.3.3.2 安置方法判斷捕捉方向后,輕輕鏟去洞口處松軟表土,洞口要切齊,在距洞口約15 cm的洞道正中位置安放地箭,垂直試插,抽拉轉動,上下往返順利無土塊阻擋洞口,調(diào)試后插入,需要注意的是,箭尖不能凸出洞頂內(nèi)壁,以免被鼢鼠察覺有堅硬異物而停止前行、逃掉或堵土改道。箭頭射下之后,要恰在洞道的正中位置且呈垂直狀態(tài),不能射的過淺或扎偏,過淺對中華鼢鼠起不到捕殺作用,扎偏會導致其脫逃。若要安放3支,一支距洞口15 cm,其余兩支一前一后,兩箭的間隔以3.5 cm為宜,然后用略小于洞口直徑的濕土塊或堵門基輕輕封閉洞口,洞口不留縫隙即可。
在中間箭位置兩側40 cm處固定支架,支架雙杈相對,深度8~10 cm,架上放好橫棒,使鼠洞居中,與橫棒呈垂直狀態(tài)。
最后安裝機關。把挑桿的一側與石塊或水泥預制塊連接,懸掛在支架橫棒上用手扶住,接洞棒緊貼鼠洞橫徑居中,調(diào)整好引繩長度掛在接洞棒上,固定好機關(圖1),當鼢鼠活動推土時,撞動洞口機關,接洞棒滑落,挑桿上挑,挑桿上的石塊或水泥預制塊下沉砸落地箭,射入鼠體,達到捕殺的目的。
圖1 地箭安置圖
5.4.1 弓箭的制造弓箭是由弓、箭、牽引棒及控制機關組成。弓由弓柄和弓弦兩部分組成。弓柄用一根長110~120 cm,直徑2.5~3 cm的柔韌木條(如柳條)沿長度方向將一側稍削平,利于放置牽引棒。弓弦用一根長65 cm的30號細鐵絲(彈力強耐風化),將木條削平面向內(nèi),彎曲呈弓形,將細鐵絲固定在弓形木條兩端做成;箭用長60~65 cm竹棍代替,竹頭削尖,箭尾呈凹槽,或用長60~65 cm的8號鐵絲代替,箭頭用鐵錘錘尖,箭尾稍砸扁帶凹槽,利于安裝;牽引棒由撐桿、挑桿和引繩組成,撐桿由一根長50 cm、粗15 mm的木棍做成,一端可做成弧形缺口,另一端在稍向內(nèi)做一環(huán)形凹槽,挑桿由一根8 mm粗、12 cm長的木棍或竹棍做成,一端用細線繩和撐桿環(huán)形凹槽相連,另一端栓有引繩,引繩長度80 cm左右,末端用細扎絲做個小彎鉤相連;控制機關由接洞棒和控制棒組成,接洞棒是一根略大于鼠洞橫徑、5 cm長的竹棍或木棍,控制棒是2根長度恰能控制接洞棒的竹棍(控制棒靈敏度越高越好)。
5.4.2 弓箭的安放
5.4.2.1 安置方向同地箭法。
5.4.2.2 安置方法判斷安置方向后,輕輕鏟去洞口處松軟表土,洞口要切齊,把做好的木弓安放在距洞口約15 cm、已鏟平的鼠洞頂面,居中且弦線與洞道垂直,然后用石塊(土塊潮濕易破碎)固定壓好弓柄,再將箭從弓弦中間位置順洞頂垂直插試,抽拉轉動數(shù)次,上下往返順利無土塊阻擋洞口,要注意的是在插入箭時,箭要與弓弦垂直,但不能緊貼弓柄,防止阻力增大,減緩箭速。箭尖不能凸出洞頂內(nèi)壁,以免鼢鼠察覺有堅硬的異物而停止堵洞或逃逸。用略小于洞口直徑的濕土塊或堵門基輕輕固定洞口,土塞滿洞口不留縫隙即可。再將牽引棒撐桿有弧形缺口的一端放于弓柄削面上,將弓弦用手拉起掛在挑桿無引繩一端的端部,一手扶住弓弦與挑桿,一手將引繩調(diào)整好長度后掛在接洞棒中間,使接洞棒緊貼鼠洞橫徑居中,用2根長度恰能控制接洞棒的竹棍或木棍作控制棒(也叫機關棒),在鼠洞兩側控制接洞棒(控制棒靈敏度越高越好)。確保箭尾與弓弦連接(圖2),當鼢鼠活動推土時,撞動洞口的接洞棒,使之脫離控制棒,箭即隨著弓弦下降彈力,射入鼠體,達到捕殺的目的。
圖2 弓箭安置圖
一般安置后3~4 d內(nèi)捕殺的可能性很大,在檢查時一定要注意看是否徹底殺死,如果還有活動跡象,應在洞口后方先切斷回路,防止鼢鼠脫逃。
誘餌法是利用制作好的毒餌來誘殺中華鼢鼠的一種藥物防治方法。用誘餌毒殺鼢鼠時,各種具有誘殺效果的藥物均可使用,主要藥劑有鼢鼠靈、氟乙酰胺、磷化鋅等,餌料有中華鼢鼠喜食的中藥材根莖、水果、胡蘿卜、洋芋、大蔥等。在其活動洞道上挖開洞口,把落到洞內(nèi)的土刨凈,再用無氣味、長約80 cm的長柄器具把毒餌投放到洞道較深處,然后將洞口密封。7 d后開洞查看情況。
中華鼢鼠的鳥類天敵有老鷹、雕、鴇等;獸類天敵有狼、狐貍、獾、野貍子、黃鼠狼等。應大力保護天敵,對控制害鼠的發(fā)生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