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懷賢 史風春
“國舅詳穩(wěn)”一職在《遼史》《弘簡錄》等文獻以及遼金時期的重要契丹貴族墓志中多次出現,遼朝“國舅族”中許多頗具影響力的重要人物都曾任過該職,足見該職官的重要性。但《遼史·百官志》中對該職官僅列有官職名而已,檢“國舅詳穩(wěn)”一職乃是“大國舅司”之下的官員,而關于《遼史·百官志》中的“大國舅司”條目已有部分學者進行了討論。羅繼祖先生在《遼史??庇洝罚?]148中認為,遼世宗所建的國舅別部與乙室已、拔里兩國舅帳略同,都設有詳穩(wěn)。陳述先生在《遼史補注》[2]2051一書中對《遼史·百官志》內的“大國舅司”條目中所包含的職官進行了補注,依據墓志將缺漏的“國舅判官”一職進行了補充,并對國舅夷離畢蕭敵烈任詳穩(wěn)一職的記載進行了探討。林鵠先生在《遼史百官志考訂》[3]71-74一書中對“大國舅司”條目進行了更為詳細的注解,其中認為乙室已及拔里之常袞、敞穩(wěn)等職,因不見于他處,疑為元人的臆造。國舅太保則為虛銜,而能夠權領國舅軍的國舅郎君應為地位尊崇之職,諸帳中或設有詳穩(wěn)和都監(jiān)之職,疑似無國舅夷離畢司這一機構。日本學者島田正郎在其著作《大契丹國:遼代社會史研究》[4]97-100一書中對于國舅帳及其職官也有詳細論述,島田正郎依據《遼史》中的相關記載認為國舅司在天顯十年(935)便已設置,而大國舅司在開泰三年(1014)成立,并推斷其可能隸屬于北樞密院,長官稱為詳穩(wěn),而國舅詳穩(wěn)、國舅都監(jiān)、國舅本族將軍等官吏從記載上看應由遼朝中央所任命。此外,島田正郎還認為國舅太師、國舅詳穩(wěn)在開泰三年以前就已經存在,而開泰三年大國舅司成立時則是將其以國家官吏的身份予以承認。孫大坤在其博士論文《〈遼史·百官志〉研究》中認為國舅司創(chuàng)立于開泰三年,并采納和認同島田正郎“國舅帳內的部門隨著大國舅司機構的建立以國家官吏身份被予以承認”以及“國舅帳剋為國舅族所保留的兵團”的觀點[5]13。上述學者的觀點對于大國舅司這一機構以及國舅詳穩(wěn)一職的研究推進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諸如該職官的銓選條件、職能、地位以及影響等問題尚未發(fā)現有文章著述進行過專門的研究,本文試就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以期對遼朝官制及后族的研究有所裨益,若有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斧正。
“國舅詳穩(wěn)”從其職名上便可知是契丹官職,“國舅”即遼朝的國舅族或稱“后族”,是世代與耶律皇族通婚的蕭氏一族。國舅族及其族帳并非一直固定,而是隨遼朝政局的變化而變化的,《遼史》稱有“國舅五帳”[6]690。由于目前史學界對遼朝國舅帳的劃分仍有爭議,筆者暫采信史風春先生的觀點[7],即國舅五帳大體上包括乙室已大少父房、拔里大小翁帳以及世宗母族的國舅別部。國舅族擁有世選后妃和高官、組建本部族軍隊、參與國家核心決策等特權,并借此與耶律皇族共同分享遼朝最高統治權?!霸敺€(wěn)”一詞為契丹語音譯,契丹小字寫作“”[8]50。有關詳穩(wěn)一職的設置,王民信先生在《〈遼史〉“契丹語官名雜考”》[9]107中認為詳穩(wěn)一職可能最早設立于太祖時期,耶律老古或是第一位擔任詳穩(wěn)的人。由此推斷國舅詳穩(wěn)設立的時間,應不早于遼太祖時期。國舅詳穩(wěn)是掌管大國舅司的官員,據《遼史·百官志》載:“太宗天顯十年,合皇太后二帳為國舅司;圣宗開泰三年,又并乙室已、拔里二司為一帳?!保?]713《遼史·太宗上》載:“(太宗天顯十年四月)丙戌,皇太后父族及母前夫之族二帳并為國舅,以蕭緬思為尚父領之。”[6]36從中可知,國舅司于太宗天顯十年建立,但建立之時還未有國舅詳穩(wěn),還需特別任命蕭緬思為尚父來管理,因此國舅詳穩(wěn)的設立時間要晚于國舅司,即晚于太宗天顯十年。而國舅族管理機構由詳穩(wěn)掌管是在世宗時期,《遼史·本紀第五》載:“(大同元年)八月壬午朔,尊母蕭氏為皇太后,以太后族剌只撒古魯為國舅帳,立詳穩(wěn)以總焉?!保?]64這是世宗為抬高母族的地位并便于管理控制而將母族劃入“國舅族”范圍,而建立的“國舅別部”,其中設置了詳穩(wěn)總理其事務。筆者認為或受此影響,圣宗也照此對原有的國舅帳進行再次調整,《遼史·圣宗六》載:“(開泰三年)六月乙亥,合拔里、乙室二國舅為一帳,以乙室夷離畢蕭敵烈為詳穩(wěn)以總之?!保?]175經調整的國舅帳應納入了新的“后族”,其范圍得到擴大,而國舅司也改稱“大國舅司”,并由詳穩(wěn)總理其事務,由此“國舅詳穩(wěn)”正式成為中央任命的掌管大國舅司的最高長官,而蕭敵烈則成為最早擔任大國舅司國舅詳穩(wěn)的官員。但日本學者島田正郎先生認為“國舅詳穩(wěn)一職似乎也是在開泰三年前就有了。由于這些職官大概是把原來國舅帳內的部門隨著開泰三年大國舅司機構的建立以國家官吏的身份予以承認”[4]99,筆者對此持贊同態(tài)度。但更進一步說,筆者認為國舅詳穩(wěn)應出現在世宗設立的國舅別部詳穩(wěn)之后,很可能在景宗朝或承天后蕭綽主政時期,因為這時期的皇后幾乎都出自大國舅司所包含的國舅族,為便于管理,參照國舅別部詳穩(wěn)設置了大國舅司的詳穩(wěn),即本文所討論的“國舅詳穩(wěn)”,以加強后族的凝聚力,但此時的“國舅詳穩(wěn)”尚未成為正式官員。此后,由于太后主政并受北宋雍熙北伐的影響,政治軍事上均需倚仗國舅族的力量而致國舅族勢力日益膨脹,到統和二十七年(1009)圣宗在親政之時,感到國舅族勢力過大,在經過幾年的準備后,終于在開泰三年(1014)改組國舅帳,正式任命國舅詳穩(wěn)總理其事務,并將其任命權收歸中央,以約束國舅族的勢力。國舅詳穩(wěn)被正式納入政權的封建官僚系統中,成為皇帝約束國舅族的“代理人”。
遼朝歷代后妃絕大部分出自國舅族之中,而作為管理國舅族的最高長官,國舅詳穩(wěn)一職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而該職官的銓選及職掌也就成了一個重要問題。島田正郎先生認為“大國舅司的官員往往由中央朝廷任命,與其他的官員任免是一致的”[4]96。由于缺乏相應記載,筆者從《遼史》以及部分遼金時期的貴族墓志中共檢索出30位曾擔任遼朝國舅詳穩(wěn)的人員(如附表所示),并嘗試從中分析國舅詳穩(wěn)一職的銓選條件、特點及其職掌。
遼朝國舅詳穩(wěn)簡表
1.選任國舅族成員。大國舅司在百官志中歸屬“北面諸帳官”,史載“任國舅以耦皇族,崇乙室以抗奚王,列二院以制遙輦是已”[6]711,這反映了皇族與國舅族共同分享統治權,以及遼朝皇帝對國舅族的信任,因此管理國舅帳的國舅詳穩(wěn)理應全是國舅五帳成員。但現實卻是所檢索到的這30位國舅詳穩(wěn)中,除7位族屬未明外,竟出現遙輦嘲古可汗宮分人擔任國舅詳穩(wěn)的情況,而這部屬于遙輦九帳之一。對此筆者認為有兩種可能,一是記載錯誤,《遼史》成書倉促,訛誤頗多,記載錯亂也時??梢姡欢沁|朝皇帝有意為之,反映出遼朝皇帝對國舅族并非完全信任,并且利用遙輦九帳的勢力牽制國舅族,防止其勢力過大。但總的來說,擔任國舅詳穩(wěn)的人員絕大多數仍是國舅族的成員。
2.累世選任。在這30位國舅詳穩(wěn)中,出現了累世任職國舅詳穩(wěn)的現象,如陶瑰即蕭和,曾任國舅詳穩(wěn),其子蕭孝先、蕭孝誠任國舅詳穩(wěn),以及孫輩的蕭阿剌、蕭撒八、蕭術哲,重孫輩的蕭余里也、蕭撻不也皆擔任過國舅詳穩(wěn)一職的“累世任職”現象。國舅詳穩(wěn)在圣宗朝變得尊崇,被視為國舅族的“領頭羊”。圣宗駕崩后,興宗年幼,欽哀后臨朝稱制,這一家族在國舅族中勢力大盛,而陶瑰為欽哀皇后蕭耨斤之父,興宗皇帝的外祖父,其家族就成為了“累世選任”國舅詳穩(wěn)的望族。此外,列表中的蕭敵烈、蕭拔剌兄弟以及族子蕭忽古有親屬關系,蕭惠與蕭匹敵也為同一祖父的堂兄弟。由此可以看出,國舅詳穩(wěn)的選任與家世有密切關系。
3.選任后妃親屬。附表中30位國舅詳穩(wěn),其大多為身份顯赫的“皇帝姻親”,即后妃的直系近親,他們依托后妃與皇帝的關系得以形成對其他國舅五帳成員的親緣政治優(yōu)勢,憑借此得以成為統領國舅族的最高長官,例如蕭孝先為欽哀后的兄弟,蕭酬斡為道宗皇后蕭坦思之兄。若是后妃近親,即便是未有過功勛初出茅廬的年輕人,也可憑借此被任命為國舅詳穩(wěn),例如蕭惠,史載“蕭惠,字伯仁……初以中宮親,為國舅詳穩(wěn)”[6]1373,中宮即皇后,蕭惠由于與當時的皇后有親,在未立戰(zhàn)功也未有顯著政績的情況下便被任命為了國舅詳穩(wěn)。因此,后妃親屬的身份或成為選任國舅詳穩(wěn)的重要因素。
4.駙馬都尉兼任。在遼代,尚皇室、宗室之女者一般都會被封為駙馬都尉,其職責雖僅是管理公主帳宅之事,但其卻是聯結皇族與國舅族的重要紐帶,身份特殊。表中30 位國舅詳穩(wěn)里,除部分尚不明確外,已知的就有13位是娶了宗室之女并被封為駙馬都尉的,其中有的是成為國舅詳穩(wěn)之后再成為駙馬都尉,但更多的是以駙馬都尉的身份成為國舅詳穩(wěn)。這或在一方面體現出國舅詳穩(wěn)是與皇族聯姻的基礎身份,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皇帝欲通過將駙馬任命為國舅詳穩(wěn)或將宗室之女嫁給國舅詳穩(wěn)的方式,來加深對國舅族的聯結和控制,以達到穩(wěn)固統治的目的。因此,駙馬都尉成為選任國舅詳穩(wěn)的重要來源。
總的來說,國舅詳穩(wěn)雖然成為正式的政權職官,由中央任命,但其仍有濃厚的“部族酋長”色彩,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有“世襲”的特點,并且基本由國舅族內強勢家族把持,選任國舅詳穩(wěn)成為皇帝控制和拉攏國舅族的重要統治手段。
從“詳穩(wěn)”一職的含義來看,《遼史·國語解》載“詳穩(wěn),諸官府監(jiān)治長官”[6]1537,說明該職屬于監(jiān)督治理的“行政監(jiān)察長官”。而王學奇先生據《金史·金國語解》記載認為“詳穩(wěn),邊戍之官”[13],則說明其或有戍守邊境的職責。另有文章《〈遼史〉“契丹語官名”雜考》指出詳穩(wěn)是“武官”[9]106,與都監(jiān)、將軍等的性質相同。美國學者賀凱則認為詳穩(wěn)是部落貴族的職銜,譯為“將軍”[14]234,其職能為主管軍事。詳穩(wěn)的職能雖有多個解釋,但這些解釋基本都與軍事密切相關,這說明國舅詳穩(wěn)應有武將的性質,也反映出遼朝重視軍事“以武立足”的基本政策。綜上并進一步看,筆者認為其應該不是純粹的武將,而是具有綜合管理職能或“軍政合一”性質的官員,只不過軍事職能占其主要。這點可從大國舅司建立之時“以乙室夷離畢蕭敵烈為詳穩(wěn)以總之”的記載看出,大國舅司也并非純粹的軍事單位,其下轄職官既有軍事又有司法和民政之官,而國舅詳穩(wěn)是總攬大國舅司中各項事務的,因此國舅詳穩(wěn)之掌也應包括軍政和司法方面。再退一步說,也應是平時專管軍事而戰(zhàn)時則統管軍政司法等各方面的職官,目的是為了適應頻繁戰(zhàn)爭的需要。由此看國舅詳穩(wěn)一職更像是一個“封建化的部落酋長”,其既是政權封建官僚體系中的正規(guī)官員,又像部落酋長一樣集本部族的軍政司法等大權于一身,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
從附表中30位國舅詳穩(wěn)的轉遷官職以及相關記載來看,國舅詳穩(wěn)有直接帶兵打仗的職能。國舅詳穩(wěn)轉遷官職多為招討使、點檢等武官,例如“以國舅詳穩(wěn)蕭阿剌為西北路招討使,封西平郡王”[6]244,“蕭乙薛……天慶初,知國舅詳穩(wěn)事,遷殿前副點檢”[6]1435?;蛴杏蓢嗽敺€(wěn)直接帶兵打仗的,例如“國舅詳穩(wěn)蕭匹敵為副統,奚六部大王蕭蒲奴為都監(jiān)以討之”[6]204,“詔國舅帳詳穩(wěn)蕭隗洼將本部兵東征高麗,其國舅司事以都監(jiān)攝之”[6]179。這則直接說明國舅詳穩(wěn)除總攬國舅司事務外,也負責帶兵出征,而當國舅詳穩(wěn)出征時,大國舅司內則由都監(jiān)代為管理?!哆|史》有“領國舅軍”的記載,考慮到國舅族有組建本部軍隊的特權,大國舅司內設有國舅太尉、國舅帳剋等專職武官,應是國舅詳穩(wěn)之下具體負責國舅帳軍士兵訓練、軍籍軍政等具體事務的屬官,而戰(zhàn)時再由中央任命將領統帥,但基本是任命國舅詳穩(wěn)來統領。此外,《遼史》卷四十六《百官志二》將大國舅司列為“北面邊防官”,國舅帳剋軍列為“北面官軍”,因此國舅詳穩(wěn)以及國舅帳還可能有戍守北部邊境的職責。而遼代制度很大程度上被金朝沿用,加上契丹人擅長騎兵作戰(zhàn)的特點,故《金史·金國語解》記載:“諸乣‘詳穩(wěn)’,邊戍之官?!保?5]2892金代的契丹人被委以北面戍邊的職責。
總的來說,國舅詳穩(wěn)作為遼朝的正式職官,統管大國舅司內各項事務,其重點職責是作為統管國舅帳軍隊的軍事長官,在戰(zhàn)時作為國舅軍或其他部隊的統帥領兵作戰(zhàn)或戍守邊境,同時也擁有監(jiān)督和處理國舅帳內的行政、司法事務的權力。這符合契丹軍政合一的制度特點,與后來金朝的猛安謀克有很高的相似度。
“國舅五帳”是與“皇族四帳”世代聯姻的遼朝核心統治集團之一。遼朝國舅族中曾涌現許多對遼朝政局有著巨大影響的權臣將領,在遼史上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因此統管國舅司的國舅詳穩(wěn)一職必然有著相當崇高的地位。國舅帳在遼朝初期由具有尚父身份的人員管理。遼代的“尚父”據王善軍先生所考為當時地位最高的封號之一[16],這說明最初管理國舅帳的人員就已經是身份顯赫之人。國舅帳的管理者有著崇高地位,這也是國舅詳穩(wěn)地位確立的背景。國舅詳穩(wěn)一職在圣宗朝成為國家正式職官,從附表30位任職人員的轉遷情況能得知國舅詳穩(wěn)的大致官品,蕭匹敵“太平四年,遷殿前都點檢,出為國舅詳穩(wěn)”[6]1343和蕭乙薛“天慶初,知國舅詳穩(wěn)事,遷殿前副點檢”[6]1435。從這兩條記載來看,國舅詳穩(wěn)的官品是低于殿前都點檢一職的,而從蕭敵烈“始為牛群敞史。帝聞其賢,召入侍,遷國舅詳穩(wěn)”,可看出國舅詳穩(wěn)的官品要高于牛群敞史。另外從蕭拔剌“起為昭德軍節(jié)度使,尋改國舅詳穩(wěn)”[6]1340以及蕭得里特“歷順義軍節(jié)度使,轉國舅詳穩(wěn)”[6]1492等記載來看,國舅詳穩(wěn)的官品大約和節(jié)度使一職相當。
但從現有記載來看國舅詳穩(wěn)的地位是變化的。雖然在圣宗朝之前可能已經出現國舅詳穩(wěn),但卻未見有人標榜擔任過此職,而在圣宗朝之后,在介紹某位國舅成員時,若擔任過此職則幾乎都會特別標明此人曾為“國舅詳穩(wěn)”或“知國舅詳穩(wěn)事”等身份,例如《圣宗本紀八》記載的“時國舅詳穩(wěn)蕭匹敵治近延琳,先率本管及家兵據其要害,絕其西渡之計”[6]204,以及漢文《蕭義墓志》中記載的“授國舅詳穩(wěn),加太子太師”[10]623。而從所檢索的30位國舅詳穩(wěn)官員來看,基本都是身份顯赫之人,地位顯赫之人所任官職不會太少或太低,卻特意標明任過國舅詳穩(wěn)一職,表明此官應有著特殊的政治地位,并在圣宗朝時地位發(fā)生了改變,為時人所認可和推崇。進一步說,中國古代官僚的品級地位會隨著皇權的需要而發(fā)生變化,國舅詳穩(wěn)作為國舅族的“代表性官職”,必然也受此影響。到興宗朝初,欽哀后蕭耨斤專權,國舅族勢力急劇膨脹,欽哀后的父兄家族即上文所提到的四代擔任國舅詳穩(wěn)的陶瑰家族,被授予王爵并任國舅詳穩(wěn)。史載:“后初攝政,追封曾祖為蘭陵郡王,父為齊國王,諸弟皆王之,雖漢五侯無以過?!保?]1204此時,國舅詳穩(wěn)的地位到達頂峰。而到道宗大康年間,后族勢力強大為道宗所不容,而隨著帝后勢力矛盾升級,道宗尋找借口打擊皇后及其家族,在大康元年(1075)賜死懿德皇后,大康八年(1082)又將皇后蕭坦思降為惠妃,削奪其兄蕭酬斡封號并詔公主與酬斡離婚,在不久后降國舅詳穩(wěn)班位在敞穩(wěn)之下,以打擊后族勢力。史載:“大康八年(1082)庚申,降皇后為惠妃,出居乾陵?!晡逶轮祰嗽敺€(wěn)班位在敞穩(wěn)下?!保?]289這使國舅詳穩(wěn)的班位下降。另外,從所檢索到的30位國舅詳穩(wěn)中出現非國舅帳人員且就在道宗朝的情況看,也能從側面說明道宗打擊國舅族勢力,而有意任用他部之人掌管國舅帳。這或許解釋了國舅詳穩(wěn)作為大國舅司的最高長官在《遼史·百官志》中卻不列于機構首位的現象??偟膩碚f,雖然國舅詳穩(wěn)的品級并非遼朝官僚中最高的,在道宗朝還被降了班位,但由于國舅族與皇族的特殊關系,國舅詳穩(wěn)仍保持著相當高的政治地位,形成一種“階低位尊”的局面。
國舅詳穩(wěn)一職的選任情況一定程度上顯示了遼朝帝后勢力、后族間各勢力消長的情況。國舅詳穩(wěn)作為大國舅司的最高長官,總理國舅族及國舅帳各項重大事項,戰(zhàn)時統領實力強大的國舅族軍隊出征,有資格任此官職者,必為國舅族中的強勢家族。遼朝國舅帳中各家族通過政治斗爭,產生出“皇后家族”,并由這一家族的重要成員擔任國舅詳穩(wěn),成為“帝后共治”的權力格局中后族一方“推選”出的“代表”,也是整個國舅族中的“領頭羊”或“總代表”。
從國舅詳穩(wěn)正式納入遼朝廷官僚體制的時間來看,圣宗開泰三年(1014)是遼圣宗親政的第六年。景宗駕崩后,圣宗年幼,而由太后蕭綽攝政,作為太后親屬、皇帝之舅的國舅族必然會隨之興起,加之當時面臨著南面崛起的北宋政權北伐的軍事威脅,在此情況下必然會重用國舅族等擁有軍隊的契丹貴族鞏固政權,致使國舅族勢力迅速膨脹。蕭綽對臣僚說:“母寡子弱,族屬雄強,邊防未靖,奈何?”[6]1202其話語中也可見當時包括國舅族在內的契丹貴族勢強難制,威脅到了皇權獨尊的地位。而遼圣宗本人熟知漢文史籍和典章制度,《遼史》載“帝幼喜書翰,十歲能詩”[6]107,武玉環(huán)教授也認為遼圣宗善于吸取歷代帝王的統治經驗和方法,“常閱唐高祖、太宗、玄宗本紀。命馬德臣‘錄其行事可法者進之’”[17]。因此,面對勢強難制的國舅族,圣宗在親政后為維護皇權獨尊,借鑒中原漢族王朝加強君主集權專制的經驗,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這其中就包括合并國舅族帳,建立大國舅司管理,并親自任命國舅詳穩(wěn)總理其事務,用以約束牽制國舅族勢力。這樣一來,原先具有濃厚軍事民主制色彩并有較強自主性的國舅詳穩(wěn)就成為了皇帝約束管理國舅族的封建官僚,而具有氏族部落性質的國舅帳也被納入到了封建國家官僚體系中,成為中央朝廷強有力統轄下的一個軍政單位。
從國舅成員的立場上看,國舅詳穩(wěn)一職在國舅族人看來更像是為進身仕途而設置的重要官職,類似于東晉—南朝時期朝廷為世家大族子弟專門設置的“秘書郎”“著作郎”等職官,是專為后妃的直系親屬等顯貴躋身朝廷權力中樞并與皇族共同分享遼朝統治權的“跳板”。成為國舅詳穩(wěn)后便有眾多機會建立戰(zhàn)功,而戰(zhàn)功是“以武立國”的遼朝主要的官員選拔方式之一,因此平步青云,甚至做到樞密使、北南府宰相等最高官職。例如表中的蕭惠,其最初因“中宮親”得以任國舅詳穩(wěn),并得以多次領兵作戰(zhàn),此后不久便成為主管全國司法的右夷離畢,地位相當于參知政事,后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接著官拜北府宰相,同知元帥府事,最終做到北樞密使這一遼朝最高級別的官職,位極人臣。這其中不乏蕭惠本人的卓越才能和累累戰(zhàn)功,但也絕離不開其作為圣宗與欽哀后之女婿的顯赫身份影響。
總之,改革官制、設立大國舅司及正式任命國舅詳穩(wěn)總理國舅帳,是遼圣宗為統一管理和牽制遼朝國舅族的各個勢力,以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結果,也是遼朝統治者順應中國古代封建化潮流的必然產物。
遼朝從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政權到圣宗時期,隨著與中原王朝的接觸日益頻繁,逐漸加深了對以儒家理念為核心的中原王朝政治文化的認同感,在雙方的政治互動與文化交流過程中,遼朝自身的各種制度都在逐漸發(fā)展完善,由草原游牧部落粗獷的軍事民主制逐漸轉向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從太宗建立國舅司并臨時任命尚父管理國舅帳,到世宗建立國舅別部立詳穩(wěn)以總之,再到圣宗正式設立大國舅司并讓國舅詳穩(wěn)正式成為封建官僚的過程,是遼朝帝后勢力之間權力博弈的一個過程,也是遼朝官僚體制一步步走向封建化過程的縮影。正是在圣宗朝,遼朝的國家統治秩序與封建官僚體制逐步建立。歷史學者張久和先生在《遼夏金元史徵·遼朝卷》中評述:“遼代大體以圣宗朝作為分期界限,圣宗以前的契丹社會雖然存在著封建制成分,但奴隸制是主要的;圣宗以后盡管奴隸制殘留于契丹社會,但封建制已經占據主導地位。”[18]在此過程中,部族組織尤其是作為遼朝占主導地位的國舅帳及其部族管理組織也逐漸朝著正規(guī)化的封建官僚機構轉化,以逐漸適應集權專制君主對于國舅族部民不斷加強統治的需要,于是代表皇帝行使對國舅族和國舅帳管理的國舅詳穩(wěn)及其機構大國舅司應運而生,這對此后遼朝的國家權力分配與政治走向以及后世的王朝統治制度都有著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