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紀紅建
2015年4月,中央深改小組召開第11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鄉(xiāng)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并強調要“讓每個鄉(xiāng)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xiàn)象代際傳遞”,而此后,國務院常務會議也陸續(xù)通過一攬子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并部署落實教育領域改革措施……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海克曼認為,投資兒童能力發(fā)展是一種“預分配”,比起“再分配”,更能兼顧效率與公平。中國發(fā)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認為:“靠傳統(tǒng)的轉移支付方式可以提高窮人收入,改善貧困家庭生活,卻不能使他們徹底擺脫貧困。發(fā)展兒童往往是打破貧困代際傳遞的突破口?!?/p>
兩位專家的觀點,無不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要讓貧困戶群眾真正徹底地擺脫貧困,就必須從兒童的教育入手。只有讓貧困地區(qū)的兒童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讓他們擁有改變命運的知識與技能,才能防止貧困的延續(xù)。
在湘西吉首,我看到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懷著對故土的深情厚誼和濃濃鄉(xiāng)情,為這片貧困土地上的孩子們送來了牛奶,這位老人正是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
朱镕基在任總理時十分重視教育,卸任后依然心系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牽掛貧困地區(qū)少年兒童的學習和生活。他把自己全部著書版稅捐贈出來,設立實事助學基金會,秉承“扶貧濟困、助學育人”的宗旨。2013年8月,實事助學基金會理事會確定將首批捐贈項目選定在湘西;9月4日,實事助學基金會項目啟動暨首批項目簽字儀式在吉首舉行。吉首市教體局工作人員給我的一份材料說,從2013年秋季到2016年春季,實事助學基金會先后在吉首市丹青中學、丹青小學、河溪中學、排綢小學,排吼學校等5所學校(排綢小學、排吼學校2016年春開始實施)開展“每人每天一杯學生奶、一個雞蛋、一份餅干”的學生營養(yǎng)餐、配備食堂設備、配齊圖書館設備等項目,總計投入218.54萬元,其中營養(yǎng)餐168.82萬元,食堂設備33.6萬元,圖書設備等16.12萬元。
2016年11月22日上午,當我來到吉首市教體局機關時,這里一片忙碌。不忍打擾的我只得前往具體實施的鄉(xiāng)村學校。
丹青鎮(zhèn)位于吉首市東北部,東接排綢鄉(xiāng),南鄰瀘溪縣潭溪鎮(zhèn),西靠排吼鄉(xiāng)、白巖鄉(xiāng),北與古丈縣坪壩鄉(xiāng)接壤。這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聚居鎮(zhèn),苗族人口占98%。全鎮(zhèn)17個建制村、1個社區(qū)中,有13個貧困村1275戶,4297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貧困程度之深可想而知。雖然吉首市區(qū)到這里只有63公里,但由于山路難行,越野車在山野中艱難爬行三個多小時才到達丹青鎮(zhèn)中心小學。
丹青鎮(zhèn)中心小學在丹青鎮(zhèn)街的河對面的山坡上,由于7月洪水沖垮了橋,施工人員正在緊張地修橋。走進校園時,學前班和一年級正好下課。由于天冷,孩子們正在熱火朝天地“擠油渣”(冬日里,孩子們?yōu)榱巳∨谡n間進行的擁擠在一起的游戲)。
△吉首市丹青鎮(zhèn)(圖/陳清寬)
校長張清揚,是本鎮(zhèn)人,會苗話。1996年從吉首民族師范學校(現(xiàn)吉首大學師范學院)畢業(yè)后,分到了河西鎮(zhèn)教書。河西鎮(zhèn)靠吉首市城區(qū)較近,是許多老師想要調入的地方。當時張清揚也是這么想的,為此他還利用兩年半時間拿到了湖南師范大學歷史系的本科文憑。然而2001年,他的這個想法徹底改變了。一天,他碰到了他母校丹青鎮(zhèn)中心小學的老校長陳萬興。老校長對他說:“現(xiàn)在學校急需年輕教師啊,都是民辦教師,跟不上時代,教學質量怎么跟得上呀。你想不想回來呢?”張清揚說:“陳老師,我考慮考慮吧?!碑敃r張清揚非常糾結,山里娃,誰不想離大山遠點,離城市近點呢。可丹青鎮(zhèn)中心小學是自己家鄉(xiāng)的學校,還是自己的母校,自己經歷過貧窮,也深刻體味過貧困山區(qū)教育的缺失。經過幾天考慮后,他決定回來。于是他寫了個申請,送到吉首市教育局人事股,主動要求調回丹青鎮(zhèn)中心小學教書。張清揚一個堂姐夫在教育局工作,與人事股股長辦公室門對門。人事股長把這事跟張清揚堂姐夫說了,堂姐夫非常生氣,他說:“人家都想方設法往外面調,他倒好還往山里跑?!碧媒惴虬堰@個申請撕了,他當年沒成。但張清揚沒有死心,2003年吉首市教育局實施職稱改革,教師都可以參加競聘,并可以自行選擇區(qū)域和學校。在河西鎮(zhèn)教書的張清揚沒有參加河西鎮(zhèn)的競聘,而是參加了丹青鎮(zhèn)中心小學的競聘,并競聘成功。回到母校,他先是當數(shù)學教研組長,后來又當過教導主任,2014年8月當?shù)男iL。張清揚對我說:“丹青鎮(zhèn)中心小學創(chuàng)建于20世紀80年代,是一所農村寄宿制完全小學。學校目前有教師23人,學生204人。2013年春天,實事助學基金會理事長朱蕤來吉首考察時,首先去的矮寨鎮(zhèn)矮寨小學,但朱理事長看了看,覺得那個學校條件好,不需要投資了,就提出要到最邊遠最貧窮的學校,于是就到了我們丹青鎮(zhèn)。那天下午兩點多,我們臨時接到通知,說朱理事長要來考察,看了看我們鎮(zhèn)里的情況后,她又來到了我們學校。當時她說的一句話我印象深刻:這樣的學校我們不扶助,良心會過不去。于是,丹青鎮(zhèn)中心小學的每個學生都喝上了牛奶。
“當時我們向所有學生宣布這個好消息時,許多家長不信,覺得學校是騙人的。我從小在這里長大,以前冬天從家里帶幾罐子菜來,都是涼的,現(xiàn)在有熱的牛奶,還有雞蛋和餅干,很幸福。第一次拿到牛奶時,由于好多學生沒見過牛奶,更沒喝過牛奶,所以鬧了很多笑話。牛奶是紙包裝的。有個學生拿到牛奶后,他以為像吃水果一樣,就連同包裝一起啃起來,結果啃得滿臉滿身的牛奶;還有個學生一喝覺得這味太怪了,連忙向老師報告說,牛奶里有‘毒’,不能喝。以前我們學校學生流動性很大,許多本地學生跑到隔壁鄉(xiāng)鎮(zhèn)學校去了,由于我們學校每天可以喝上牛奶了,人家很羨慕,不僅本地的學生跑了回來,隔壁鄉(xiāng)鎮(zhèn)的學生也舍近求遠、轉學來到我們學校。原因很簡單:有牛奶喝。我明顯地感覺得到,學生有了營養(yǎng)餐后,身體素質好了,長勢也比較好?,F(xiàn)在我們家長最關心的是,這個助學基金會支持多久。我們曾問過朱理事長,她說,只要效果好,就一定會堅持下去。家長聽了這個信后,都非常高興。”
丹青鎮(zhèn)中心小學六年級的楊再偉告訴我,他爸爸是丹青的,媽媽是瀘溪的,以前他一直在瀘溪的外婆家讀書。剛開始聽說這里有牛奶喝時,他爸爸媽媽不太相信,以為是假的。后來,所有的家長都說是真的時,他爸爸媽媽才相信,并在去年把他轉了回來。楊再偉說,牛奶非常好喝。他不知道為什么學校要安排喝這個牛奶,但他知道牛奶是一個姓朱的老爺爺送的。我問楊再偉,你知道這個姓朱的老爺爺是干什么的嗎?他搖了搖頭后說,不知道,但老師告訴他們,朱爺爺老家是湖南的,在北京工作,已經退休了,老師叫他們不要忘記朱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