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臘月走在北京的山路上,一顆野果,帶我進(jìn)入一個鳥的世界。這次來北京出差的目的地,是一個頗為偏僻的地方。下車后還有約兩公里的路程,我為了欣賞沿途風(fēng)光,回絕了接待單位的接車。
空氣很冷,山間靜幽幽的,突然不知從哪飛來一只黑白相間的喜鵲,它落在我前面不遠(yuǎn)處,這是一只極有分寸的可愛生靈,它不緊不慢,始終和我隔著一段距離,但又保持互動。
“喳,喳喳,喳,喳喳喳……”一連串喜鵲叫聲從不遠(yuǎn)處的樹林里傳來,像是在空寂的山林里點燃一掛炮仗。剎那間,一道黑影從我眼前劃過,又一只喜鵲落在三五步開外的柏油公路上,也是黑白相間,但我不確定它是不是剛才那只。這次它動作輕靈且友善,很快我便明白了它的心思,是想帶我去一個地方。在那里,矗立著一棵我所見過的最大的柿子樹。深冬時節(jié),柿子已經(jīng)熟透,在陽光下像一只只點亮的紅燈籠,明媚,生動。
那只花喜鵲不再理我,而是全神貫注于枝頭的一顆紅柿子。它的動作不慌不忙,很有章法。先是站在旁邊的樹枝上觀察一陣兒,挑個滿意處,一口啄進(jìn)去,又啄一口。連啄四五下,再把喙埋進(jìn)果肉深處,美美地吸食一通。然后抽身出來跳到另一根枝上,瞅準(zhǔn)柿子的另外一面,如法炮制。直到整顆果子吃得只剩下小半個殼兒,它才果斷轉(zhuǎn)移了陣地。如是觀察幾次,我才明白鳥雀們對一顆野果的良苦用心。它們之所以分兩頭入手,又四面夾攻,是為了讓果子在被啄食的過程中保持平衡,防止掉落。嗬,多么聰明的小家伙!
“姑娘,您這是干什么呢?”
“看鳥?!蔽一卦挄r,一位臂上戴著袖標(biāo)的護(hù)林老人出現(xiàn)在我身旁。他向我講述這片山上有很多柿子樹,幾乎無人采摘,即便是公路邊的樹,有人來打柿子的時候,也會特地在枝頭留下一部分。
“為啥?”
“留給鳥兒們過冬?!?/p>
說這話的時候,老人的眼神慈祥而溫柔。我的心為之一動,進(jìn)而聯(lián)想到一樹枇杷。我以前工作的地方,院角有一棵不小的枇杷樹。每年五六月份,一串串鵝黃的枇杷果攀墻而出,令人垂涎。眼看著果子日漸成熟,院主人卻從不急于采摘,而是悠然地坐在二樓的陽臺上,靜看鳥兒們你來我往爭相分食。原來,這才是一顆果子在大自然中自得其所的方式。
老人伸手摘下一顆柿子遞給我:“嘗一個。不然你咋知道鳥兒們吃的是什么滋味兒!”從柿子樹上落下來的陽光,斑斑駁駁照在老人的臉上,他笑得那么爽朗。在那張熱情的笑臉里,我恍然感受到了鳥兒的心情。
(本文入選2022年廣西河池中考語文試卷,文章有刪減)
魏麗饒,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江蘇省作協(xié)會員。曾獲第八屆冰心散文獎、首屆浩然文學(xué)獎、“寶安杯”鯤鵬文學(xué)獎,出版散文集《凈土》。
《意林》:寫作就像長跑,需要極強(qiáng)的意志力。您認(rèn)同嗎?
魏麗饒:說來巧了,小學(xué)三年級,第一次寫作文,老師說:“今天咱們寫篇作文,題目是《做個有毅力的人》?!睂α耍裁词恰耙懔Α??聽起來仿佛很深奧很深刻,卻又不得解。“老師,什么是毅力?”終于有人提問了,其他同學(xué)也附和著發(fā)問?!耙懔Α懔褪且獔猿?,有耐心、有決心去做成一件事情。比如薅羊毛,明明薅累了,還要忍著苦把一麻袋薅完。”我大概就是從薅羊毛這個事例中,掌握了關(guān)于毅力的要領(lǐng)。我一口氣寫了大半頁稿紙,相較老師要求的三百字綽綽有余??嗨稼は?,一篇作文總算完成了?!拔襾碜x一篇作文……”我做夢也沒想到,老師居然夸我寫得好,而且作為范文讀給大家聽。此后,每次作文課,他都對我抱以很高的期待。沒有優(yōu)越感,反倒是一種壓力和動力,促使我不得不認(rèn)真對待每一篇習(xí)作。成年后走上寫作這條路,得益更多的遠(yuǎn)遠(yuǎn)不只是童年寫這篇作文時的收獲,而是隨著年歲和閱歷的增長,對這句話越來越深刻的理解和體會。
《意林》:您希望通過此文告訴讀者什么?
魏麗饒:全文從一顆野果寫起,偶遇喜鵲,再到枝頭留一些柿子——“留給鳥兒們過冬”。
主要是希望喚醒人們關(guān)注自然,關(guān)愛鳥類,希望人類能與動物和諧相處、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