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杰
試問:有個曠古絕今的大才子哥哥是什么感受?
都說蘇軾是個弟弟控,不停給弟弟寫詩填詞,還篇篇千古名篇。其實,原因也簡單。雖然他們倆兄友弟恭,堪稱楷模,但他們的人生風格,一個是老干部,一個是大才子。
蘇轍的詩文跟蘇軾一比,兩個人完全顛倒。弟弟老氣橫秋,哥哥情感豐富。蘇軾這個哥哥更加依賴蘇轍。蘇軾生于1037年,蘇轍生于1039年,只差兩歲。
蘇轍寫《詩病五事》,嘲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這些人,批李白“華而不實,好事喜名,不知義理之所在也”。又評“唐人工于為詩而陋于聞道”。
蘇轍譏笑李白華而不實,贊美杜甫“予愛其詞氣如百金戰(zhàn)馬,注坡驀澗,如履平地,得詩人之遺法”。
那蘇軾本人又是什么文學觀呢?寫作,靠“意”來統(tǒng)攝。我心中怎么想就怎么寫,我有悲歡就寫悲歡,詩酒趁年華。寫作主要是表達我的真情實意,我不要跟別人雷同。
看看,蘇轍追求的是“載道言志”,蘇軾講究的是“抒情達意”。弟弟很正統(tǒng)很主流,哥哥只在乎真性情,行云流水,我要手寫我心。
蘇軾蘇轍都是學而優(yōu)則仕,但蘇軾是文人當官,蘇轍是官中文人。蘇轍作 《懷澠池寄子瞻兄》:
相攜話別鄭原上,共道長途怕雪泥。
歸騎還尋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為縣吏民知否?舊宿僧房壁共題。
遙想獨游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
兄弟兩個人都已經中舉當官,名滿天下。憶苦思甜,蘇轍想的是行道難,自己以前差一點就當上了縣吏,當地人民知道嗎?我們一起住在僧人奉閑那里,一起在房屋的墻壁上題寫詩歌。
蘇轍19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但他中了進士,就沒上任。說實話,這詩還算是蘇轍寫的真情實感之作,畢竟人到中年喜歡懷舊。
這首詩立刻勾出了蘇軾的名篇《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同一個懷舊引子,大家一起經過的河南澠池縣,弟弟想的是人間當官事,曾經躺過的雪泥,走過的長路,兩兄弟一起寫詩的溫情。才子哥哥蘇軾一下子就想到天上去了,飛鴻踏雪泥,偶然留下痕跡,哪管東南西北。
在蘇軾心里,老和尚死了,新的靈骨塔就立起來。墻壁朽壞了,以前題的詩就看不見了。
弟弟找哥哥懷舊,哥哥跟弟弟談起人生來。才子啊,往往就是這么的思路發(fā)散。同樣是思念親人,《水調歌頭》蘇軾寫“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個人,是思念弟弟的時候,還在關心全人類。
而蘇轍寫的《水調歌頭·徐州中秋》是:
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去年東武今夕,明月不勝愁。豈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載涼州。鼓吹助清賞,鴻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綺裘。素娥無賴,西去曾不為人留。今夜清尊對客,明夜孤帆水驛,依舊照離憂。但恐同王粲,相對永登樓。
蘇轍跟蘇軾一起過了個中秋佳節(jié),然后一個去江蘇徐州,一個去河南。分別在即,蘇轍擔心以后像王粲那樣,不能返鄉(xiāng)再見。這個典故用得特別嚇人,隱藏著深深的憂思。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也是有名的才子。建安二十二年的春天,王粲在返回鄴城途中病逝,活了41歲。
看看時間線,公元1076年,蘇軾寫了“明月幾時有”思念弟弟,公元1077年的春天,蘇軾和蘇轍難得碰頭,一起過了中秋后再分開。于是也寫了一首《水調歌頭》。
這一年是宋神宗熙寧十年,蘇軾剛好41歲。一個“恐”字,可以窺探到蘇轍的內心世界,多愁多病多坎坷的哥哥,他實在放心不下,他這是為蘇軾操碎了心——哥哥呀,今夜我不關心人類,只關心你。
大家體會到了老干部和大才子之間的差別了嗎?
老干部在意宦海浮沉,關懷的是經世致用,惦記的是兄弟安危。才子則看透人生變幻無常,感情澎湃,動不動上升到終極感嘆,關心人類的高度。
蘇軾就是大才子哥哥,蘇轍是個老干部弟弟。老干部的文學品位是不喜歡才子腔調的,但長幼有序兄弟情深,不會去苛責。
其實蘇轍也關心民間疾苦,也有應酬往來,抒發(fā)人生,但他的詩詞寫得實在一般,翻遍他的詩詞,愣是找不到膾炙人口黯然銷魂的流行金句,想引幾句我也做不到。不過,蘇轍的策論寫得很厲害,堪稱“筆桿子”。寫的《六國論》,專門分析天下大勢。連金圣嘆這種毒舌寫手都夸獎,雄才大略康熙大帝都表揚。
蘇轍一路從龍圖閣學士、御史中丞,升官到中大夫、守尚書右丞,最高達到了正二品,為副宰相之職。退休的時候是四品待遇??芍^平安落地。
蘇轍70歲時,他的哥哥蘇軾已經逝世十年左右。
蘇軾這樣的才子,有一個老成持重的弟弟在心靈上作為依仗,實在是一種福氣。
蘇軾一生“大嘴巴”,愛說愛寫愛批評,鬧出事坐牢了,弟弟蘇轍就為親哥奔走營救。《為兄軾下獄上書》,痛徹心扉找皇帝求情。
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考試,一起當官,蘇軾活著,蘇轍跟他書信詩詞唱和了一輩子。
蘇轍說哥哥蘇軾:“撫我則兄,誨我則師。”蘇軾如此看弟弟蘇轍:“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p>
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賢弟”。
人生自是無安定,幸有兄弟慰寂寥。哪怕文學意趣截然不同,哪怕人生愁云密布憂患多,哪怕千夫所指萬人攻擊,哪怕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哪怕妻子早亡,愛妾病逝,自身飄零,但還有這個弟弟在,蘇軾就不會覺得孤立無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