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華
(甘肅省臨夏公路事業(yè)發(fā)展中心,甘肅 臨夏 731100)
臨夏州康樂縣境內某二級公路,在K1807+500~K1825+500段共計18km路段的路面存在多種病害,諸如縱橫向裂縫、龜網裂、輕微車轍、坑槽等,日常養(yǎng)護及小修維護工程對路面病害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無法改善道路通行的整體技術狀況,不能滿足該公路安全、快捷、舒適的運營要求。本文結合項目所在區(qū)域的地形、地質、氣候、水文、交通量等實際情況,研究分析公路病害特點、病害機理及產生原因,制定合理、可行的預防性養(yǎng)護和病害處治方案。
該項目地處康樂縣東南、西南季風交互影響的邊緣地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由于地形復雜多樣,形成了明顯的地域型立體小氣候環(huán)境??傮w特點是:夏短而無酷暑,冬長而嚴寒,雨熱同季,夏潤冬燥,春暖遲,秋涼早,晝夜溫差大,按《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guī)范》表A.4.5瀝青及瀝青混合料氣候分區(qū)指標劃分為夏涼冬寒濕潤區(qū)(3-2-2)。
該項目路線經過以河谷階地地貌為主,即蘇家集河、中砥河、胭脂河、三岔河、流川河形成的沖積階地。一、二級和河漫灘最發(fā)育,高級階地不發(fā)育,窄狹且不連片,地勢較平坦。河漫灘上部為砂土、粉土以及黏土,下部為砂礫石,到達基巖總厚度一般為16~40m。
依據沿線近三年交通流量觀測點收集的交通量資料分析可知:該路段交通量呈遞減趨勢,從交通量數據來看,現有路面的結構強度或承載力基本滿足交通量及車輛的荷載作用,但結合調查結果,路面存在輕微縱橫向裂縫、龜網裂、車轍等病害,為延緩路面性能過快衰減、延長公路使用壽命,對該路段進行養(yǎng)護維修。
本次擬維修路段建成通車后,除瀝青表面層細集料剝落及局部路段坑槽進行零星挖補外,主要以灌縫、貼縫等小修養(yǎng)護為主,整體路況較好。
根據鉆芯取樣實際數據,路面面層、基層厚度基本與原設計厚度一致,局部車轍路段路面厚度不足原設計厚度,但面層、基層芯樣完整。
通過對維修路段2021年檢測數據(見表1)分析得知,維修路段PQI指標平均值為93.12,PCI指標平均值為91.77,評價指標均為良。RQI指標平均值為95.13,RDI指標平均值為97.54,評價指標均為優(yōu)。
表1 路面各項指標檢測結果
依據《公路瀝青路面養(yǎng)護技術規(guī)范》(JTG 5142-2019)[1]和《公路瀝青路面養(yǎng)護設計規(guī)范》(JTG 5421-2018)的相關規(guī)定,養(yǎng)護設計單元可根據路面技術狀況數據分析與評價結果,按照不同路段的特點進行養(yǎng)護設計單元的劃分。養(yǎng)護類型劃分如表2所示。
表2 公路養(yǎng)護類型劃分表
依據《公路瀝青路面養(yǎng)護設計規(guī)范》(JTG 5421-2018),基于現有路面病害及路面技術狀況評價結果,路面損壞狀況指數PCI平均值為91.77(大于規(guī)范要求值85)、路面行駛質量指數RQI平均值為95.13(大于規(guī)范要求值85)、車轍深度指數RDI平均值為97.54(大于規(guī)范要求值80)[2]。綜合考慮以上評定數據及路面實際情況,將該項目養(yǎng)護類型確定為預防性養(yǎng)護工程,重點解決瀝青路面出現的裂縫、龜裂、車轍等輕微病害,通過對路面實施預防性養(yǎng)護工程,抑制裂縫等次生病害的發(fā)展,延緩路面性能過快衰減、延長路面使用壽命,減小后期日常養(yǎng)護壓力,該項目根據病害實際情況擬定該項目預防性設計使用年限為2~3年。交工驗收時路面綜合使用性能指數不宜低于95,將PCI對PQI值的影響降到最低,以滿足二級公路舒適安全的運營環(huán)境要求。
(1)路面整體結構損壞,縱縫從上而下發(fā)展成為疲勞破壞,在重復荷載作用下,路面承載能力逐漸不足,在承受荷載的路面輪跡帶處首先發(fā)生多條平行的小縱縫,并逐漸龜裂成縫。
(2)我國瀝青混凝土路面絕大部分是建于半剛性基層上,而半剛性基層裂縫的反射最終導致路面橫向裂縫的產生。
(3)該項目地所處位置晝夜溫差大,當溫度下降時,瀝青混合料易發(fā)生收縮變形,且當收縮拉應力大于抗拉強度時,路表面就會產生橫向裂縫,并逐步向地下發(fā)展。
(1)行車荷載的重復作用是瀝青混凝土路面產生龜裂的主要原因,因為行車荷載的作用,使面層產生較大的彎矩,使內部發(fā)生較大的應變和拉應力,當應變和拉應力超過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彈性應變和抗拉強度極限時,就會形成一條或數條不規(guī)則的裂縫。而后在行車荷載的繼續(xù)作用下,裂縫開始貫通并逐步發(fā)展成網格狀或龜紋狀的裂縫形式。
(2)由于構成路面的基層和面層材料的膨脹系數不同,加之雨水的間斷式浸入,有時還帶入一些塵土、雜物等,導致路面出現網狀裂紋。在較長的時間內,裂紋、裂縫的反復收縮、擴張,就形成了龜網裂[3]。
由于瀝青混合料的老化現象,導致瀝青與石料的粘附性差,膠結體黏度降低,瀝青混合料水穩(wěn)定性能差等容易造成瀝青混合料路面在荷載、水等綜合因素影響下產生坑槽、面層脫落等病害。
因收費站維修改造,重型車輛增多,在車輛制動以及車速較慢、超載等因素影響下,行車道軌跡處逐漸形成程度不一的車轍。
在滿足交通量和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按照當地筑路材料供應情況,遵循因地制宜、合理選材、方便施工、利于養(yǎng)護、節(jié)約投資的原則,進行路面設計方案的技術經濟比較,選擇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可靠,有利于施工的路面處治方案,確保工程質量、降低工程造價。
根據該項目公路技術等級及PCI、RQI及PQI等路況監(jiān)測指數數據并結合路面病害類型和交通荷載等綜合因素,通過科學分析、精準研判,在有縱橫向裂縫的K1807+500~K1817+000、K1823+000~K1825+500段鋪筑1cm改性瀝青碎石封層[4];在有龜網裂、車轍等病害K1817+000~K1823+000段進行3.5cm罩面。
根據《公路交通標志和標線設置規(guī)范》(JTG D82-2009),對路面病害修補過程中損毀或遮蓋的標線按照相關要求重新補劃[5]。
4.4.1 實施方案
(1)根據公路技術狀況評定結果,按照輕重緩急,科學制定養(yǎng)護維修計劃,實現養(yǎng)護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2)嚴把設計質量關,針對不同項目情況,切實落實主體責任,設計單位親臨現場調查,咨詢審查要嚴格,全力提高設計深度,徹底解決勘察設計深度不足、工程方案不合理、工程造價錯差多等問題;
(3)預防性養(yǎng)護工程宜進行跟蹤觀測、綜合評價,并做好技術總結。
4.4.2 實施措施
(1)下承層處置以后,必須清除一切雜物、浮塵、泥土、碎屑、水及油污等,保證下承層與新做碎石封層粘接牢固;
(2)碎石封層施工時,必須配備智能型碎石封層灑布車,提前做好集料的篩分和預裹覆工作,在鋪灑粘層瀝青時,須注意噴油嘴的高度和分布寬度,以免造成“布條狀”印跡[6];
(3)對輕微縱橫向裂縫要嚴格按照“施工準備→開槽→清理及烘干→密封膠灌裝→封邊整修→養(yǎng)護”的步驟進行施工,并撒布水泥進行“做舊”,保證灌縫工作質量高超、效果突出。
通過對舊路使用性能分析及現場勘查,該項目主要病害為路面縱橫向裂縫、龜網裂、坑槽和面層脫落、車轍等。針對病害,制定如下處治措施;
(1)路面龜網裂、坑槽嚴重路段銑刨8.5cm厚瀝青面層,挖除部分破損基層,再重新鋪筑20cm厚水泥穩(wěn)定碎石基層及8.5cm厚的AC-20瀝青混凝土面層;
(2)路面車轍在1~3cm之間、小坑槽、輕微網裂路段,銑刨3.5cm厚瀝青面層,再鋪筑3.5cm厚AC-13改性瀝青混凝土;
(3)對輕微縱橫向裂縫病害的路段,采用密封膠填縫處治,阻止水和其他雜質進入裂縫;
(4)瀝青銑刨料處治:路面銑刨時應按照現有路拱橫坡進行銑刨,保證路面攤鋪厚度整體一致。對于項目施工期間產生的廢舊瀝青混合料(銑刨料),回收至沿線養(yǎng)護工區(qū),建議用于其他低等級道路的路基填料,或提供周邊的瀝青拌合站進行回收、存儲和利用,避免廢舊材料對環(huán)境的污染和浪費。
針對路段路面病害的研究與分析可知,造成路面技術狀況指標降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路面縱橫向裂縫、龜網裂、坑槽、車轍、水損壞及其他綜合性條件在持續(xù)作用情況下破壞原路面結構作用力,從而形成各種路面病害。在平時的工作中要善于總結、歸納、創(chuàng)新,積極采用新技術、新設備,特別是有助于緩解公路使用壽命的預防性養(yǎng)護技術,如碎石同步封層、稀漿封層等,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公路養(yǎng)護資金的投入,大力開展預防性養(yǎng)護工程,全面提高公路技術狀況指標,延緩公路使用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