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郁婕
隨著《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推出,音樂課程性質的重新定義,課程理念和教學設計思路的錘煉,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目標的優(yōu)化,課程內容與學業(yè)質量的對應制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更新變化。通過這些更新,我們可以看到新的課程標準順應我國藝術教育發(fā)展的需要。OKR教學模式運用在中學音樂課堂上是較為新穎的,其要求教師以生為本,創(chuàng)新音樂教學手段,對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深入分析,是對傳統(tǒng)音樂教學手段的一個有力的補充。
學業(yè)質量是學生在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之后的學業(yè)成就表現(xiàn),反映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學業(yè)質量是以核心素養(yǎng)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學業(yè)成就具體表現(xiàn)特征的整體刻畫。各藝術學科學業(yè)質量標準具有可測性、可評性,不設置水平等級,只規(guī)定學生在每個學段學習結束之后應該達到的合格標準。學業(yè)質量標準是教師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jù),也是學生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1]。
為了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教育部要求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提倡以“雙減”帶動“雙增”,也就是“減輕學生作業(yè)負擔和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之后,增加校內外藝術活動、美育培訓等時間和機會。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藝術學科的課時比例占總課時比的9%~11%,各地各校的文體活動也在如火如荼地開展。但實際上,目前各地學校的藝術類教材采用循環(huán)使用的方式,這給音樂知識的傳播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教材是音樂學習不可或缺的部分,音樂課堂是學生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產生音樂綜合運用能力的關鍵陣地,但一直被忽視,甚至產生了“重教輕學”“重課輕習”的現(xiàn)象。
“一唱、二演、三律動”的課堂教學模式是音樂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首選。大多數(shù)教師認為學生就應多聽多唱,多律動,故采用重復、機械的教學模式,缺乏高層次、多形式的新模式探索。
在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課堂評價模式基本為“完成”與否、“會唱”與否。這種簡略的評價模式不利于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及創(chuàng)新思維品質的培養(yǎng),反而容易導致學生形成被動“完成任務”的心態(tài)。
《廈門市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實施方案》,強調教師應切實減少簡單記憶、機械重復的作業(yè)。然而,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高舉“向45分鐘課堂要質量”的大旗,花費大把時間和精力研究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卻忽視了對練習的關注,片面地認為練習只是鞏固教學知識、強化技能訓練的一種方式。
“練習,不僅是課后鞏固課堂知識,更是課前學生多樣化的認知觀念和‘迷思’觀點的展現(xiàn),是教師診斷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評估手段?!钡牵谥行W音樂課堂上,教師常采用是否“完成”、是否“正確”的評價模式,很少針對不同課堂活動類型和內容設計相匹配的評價模式。
Objectives Key Results管理模式簡稱OKR,它由設定目標和實現(xiàn)關鍵成果兩大部分構成。O(Objectives)是指設定目標,代表“我們想做什么?”,KR(Key Results)是指關鍵結果,代表“我們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達成了目標的要求?!彼话愣嘤糜诂F(xiàn)代企業(yè)管理模式中。隨著信息時代的發(fā)展,課程改革不斷深化,把OKR企業(yè)管理模式運用到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充分考慮到教學目標的設立對學生的影響,還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自主設立好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應圍繞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知識與能力、藝術與生活、個人與集體的聯(lián)系與延伸,并以OKR的形式呈現(xiàn)。
下面,筆者將以“京劇瑰寶塑品格,多覺聯(lián)動提素養(yǎng)”之《京劇趣賞》的音樂教學案例為例,把OKR教學模式與中學音樂課堂結合起來舉例說明。
教師首先要設定一個具有可量化性且有一定挑戰(zhàn)性的目標O。學生從小學階段開始,會從教材中不斷接觸到各地方具有代表性的戲曲藝術。同時,教師也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科技,結合民族文化豐厚的資源來加強對學生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先引導學生設立好明確的學習目標,再使其通過多種學習途徑實現(xiàn)目標。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學生的學段特征,結合音樂要素,提前設立好情景主線和知識主線,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結合課前預習單(見表1)來讓學生提前對京劇常識溫故而知新。
表1
在OKR體驗學習初期,教師通過“京劇趣賞”這個主要的目標O,將京劇的起源、京劇的念白、京劇的唱腔、京劇的行當和京劇的臉譜這幾個關鍵步驟(KR)融入目標設立的過程中,通過聆聽京歌、感受京韻、體驗京戲、練習實踐、成果展示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全方位、多手段地查找資料,了解我國的戲曲國粹——京劇[1]。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會逐步發(fā)現(xiàn)問題,會主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步構建音樂學科核心知識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會不斷地創(chuàng)新,學生逐步能擁有隨著不同的知識情境變化來遷移運用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對京劇學習產生興趣,增強文化自信,達到以藝育德的目的,形成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上引入OKR管理方式,目的在于讓學生能主動學習音樂,讓他們成為音樂課堂的主人,更好地深入體驗音樂藝術。學生在設立關鍵目標和尋求關鍵問題的解決方法的過程其實也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不斷地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師生共同體驗、模仿、合作、探究、創(chuàng)造。學生的文化自信、良好的與人協(xié)作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都會得到不斷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也在不斷發(fā)展[2]。
教師在“京劇趣賞”課前播放了一段2015年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中京腔和流行歌曲反串的《兒行千里母擔憂》的節(jié)目表演,讓學生在“聽”中品,了解京劇的概念,熟悉京劇的起源,對京劇產生研究興趣,激發(fā)欣賞京劇之趣。在此基礎上,學生通過視頻聽賞,發(fā)現(xiàn)京劇的念白與普通話之間的區(qū)別。教師帶領學生跟讀京劇唱腔中的特殊念白,學習唱腔中的波浪音和顫音發(fā)聲方式,跟著進行模仿、辨別、展示,進而再了解京劇念白和京劇唱腔音調形成的原因。這樣學生既了解了京劇的起源,又體驗了京劇“四功五法”中的唱腔和念白,同時也對京劇有了初步的了解。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把課堂的主體還給學生,要引導學生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多層次地分析問題,最后多方面、多角度地解決問題,形成豐富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例如,在“京劇趣賞”一課的教學中,學生初識京劇,了解了京劇的唱腔、念白之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再深入品評京劇,解京劇之趣。學生了解京劇的行當和臉譜,能夠通過圖片和視頻辨別出具有代表性的動作或者妝容色彩,在“美”中學——快樂審美,達到“身心美”。在觀察和辨別京劇行當或者臉譜色彩的過程中,學生會發(fā)現(xiàn)每個行當?shù)摹俺?、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都是各具特色的,也就是所謂的京劇的“四功五法”。教師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并從視頻中人物的扮相來猜測“這個人到底是誰”,在學生分析后,用問題鏈接“此人是誰?”“她在做什么?”“你能模仿她的動作嗎?”,讓學生先思考,后實踐,感受京劇動作與現(xiàn)實生活的差異,體驗模仿表演的成就感,進而了解四功五法的含義及表現(xiàn)。接下來,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我編創(chuàng)“開門”的動作,引導學生自然地從生活動作過渡到京劇表演,使學生從“我要做什么”“我能怎么做”到“我要怎么做”來真正解決問題,最后達成教學目標。在這個表演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掌握京劇行當知識,還能結合舞蹈、戲劇等藝術表演知識,不斷提升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良好的評價機制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進學生的音樂專業(yè)成長。傳統(tǒng)音樂課堂都是先學后評,OKR原則下的音樂課堂是以明確可量化的教學目標和清晰的可量化的關鍵問題貫穿始終。關鍵目標和評價意識要鋪滿音樂課堂,評價標準要匹配學習目標,做到“教學評”三位一體(見表2)。
表2
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來引導學生討論制訂評價標準,通過觀察學生的自我觀點的表述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表現(xiàn),關注學生的音樂學習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情況。這些評價標準也是具有可變化性的,隨著學生的研究不斷深入,教師要引導學生不斷修改完善評價機制,使學生的努力和學習變得具象,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有趣的學習過程。
在OKR教學模式的引導下,教師應設定預期目標,結合聲動、情動、樂動、身動、心動,提高課堂效率,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音樂教學內容更加清晰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推動中學音樂知識的傳播,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全面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建構高效、科學的音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