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奮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擔當。當青春遇上二十大,時代的考卷已經(jīng)列出,風華正茂的我們要用青春的光芒、青春的力量去寫下我們的答卷。愿以寸心報華夏,愿將歲月寄山河。
觀看完二十大會議,我感慨頗多:憶往昔,看今朝,展未來。分享我們祖孫三代的學習與成長故事,共赴二十大之約。
憶往昔,外婆出生在缺衣少食、戰(zhàn)爭不斷的1942年。幸運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窮人家的女孩也可以讀書了。一年級開學,外婆只有語文、算術兩本簡易教科書,土黃色的紙脆弱得仿佛多翻幾下就會破相毀容。外婆想方設法尋覓舊報紙當書皮,包好書,翻書時也倍加小心??墒?,不到學期末教科書還是被翻得面目全非了。每天上學,外婆都要翻一座山,步行3公里多才能到學校。早上10點上課,下午3點放學回家,吃的是食堂大鍋飯,沒有米飯、饅頭,只有紅薯,或是一大鍋紅薯葉煮的稀飯。鍋里全是菜,只能看見幾粒米。每人也只能分到一小碗,大家忍饑挨餓。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爭才成立的新中國一貧如洗。外婆只讀到四年級就不讀了,她可以在生產(chǎn)隊干活掙工分了。外婆的學業(yè)生涯就此結束。
媽媽上小學是20世紀80年代,是在鄉(xiāng)下讀的書,一年級班上有60多個同學,三個同學坐一桌,她們會在桌上畫兩條線,媽媽坐中間,寫字的時候可不能超過線哦。語文、數(shù)學、思想品德、歷史都是同一位老師教的。放學后,有干不完的農(nóng)活和家務。
初中,媽媽和同學背著書包和糧食步行5公里到鎮(zhèn)上去讀書。周日下午在家?guī)厦住⒓t薯,炒一盒蘿卜干或酸菜帶去學校,周一到周五當菜吃,學校沒有炒菜賣,只提供蒸飯服務。一個宿舍睡20個同學。吃得飽,但吃得簡單,很久才能吃一次肉。穿得暖,但衣服穿破,打補丁繼續(xù)穿。學習用品如字典、詞典等,班上只有幾個同學有,想用的時候只能向同學借。沒有課外書籍,更別說玩具、零食了。
看今朝,我出生于2010年,是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展的高速時代,好吃的、好玩的、好的學習環(huán)境伴隨我小學畢業(yè)。
我現(xiàn)在就讀的初中,特邀具有國際學校設計經(jīng)驗的團隊領銜設計,建筑融“人文、綠色、科技”于一體,充分體現(xiàn)“空間服務課程”及“資源靠近學生”兩大原則。師資力量是一支高素質(zhì)、高水平的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全力打造高品質(zhì)中學。這樣的讀書環(huán)境、這樣的辦學理念、這樣的師資隊伍,無不使我欣喜與自豪。
不必說炎炎夏日上課下課有涼風吹,教室環(huán)境有多優(yōu)美,宿舍住得有多舒適,食堂飯菜有多美味;也不必說學校有圖書室、美術室、音樂室、生物實驗室、體育館……而且都是風雨連廊設計,單說我們的校園坐落在山清水秀的水濂山間,就足以讓人魂牽夢縈了。
展未來,我生活在一個偉大的時代,生于華夏,活于盛世。不經(jīng)戰(zhàn)亂,不缺衣食,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我們更要讓中國文化、中國智慧、中國力量走向全球。
祖孫三代共赴二十大之約,代表未來的我,要好好學習,增強本領,報效祖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