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均 耿冬紅 董軍紅 周其軍 薛志偉 關 立
(1 安陽市農業(yè)科學院,河南安陽 455000;2 安陽市殷都區(qū)農業(yè)農村局,河南安陽 455000)
小麥是我國三大糧食作物之一,其持續(xù)發(fā)展為保障國內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我國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有限的耕地和更多的糧食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穩(wěn)定和發(fā)展小麥生產對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國民經濟的穩(wěn)步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隨著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小麥產量和品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而對小麥育種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多抗、綠色、安全已成為育種的重要目標,也成為育種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安陽市農業(yè)科學院以高產、穩(wěn)產、多抗、廣適、綠色為育種目標,以安麥系列的穩(wěn)產、多抗品系安05-22為母本,以偃師系列的偃優(yōu)1 號為父本。2009 年進行雜交,2010 年夏季選擇農藝性狀優(yōu)異、抗逆性好的單株,2011 年根據分蘗力、抗病耐病性、株葉型、株高等綜合性狀進行株系選擇,2012 年依據田間綜合性狀(苗期到灌漿期)表現繼續(xù)進行株系選擇,2013 年依據田間性狀表現挑選單株,2014 年夏季綜合考察產量及其三因素、株高、抗病耐病等農藝性狀,2014 年10 月開始品系鑒定試驗,定名為安麥2014-47。2015-2016年度、2016-2017 年度連續(xù)2 個年度在安陽市農業(yè)科學院試驗基地進行適應性、高產穩(wěn)產性、抗逆性測定,產量連續(xù)均居試驗第1 位,定名為安麥11。2017年夏季收獲后,根據育種目標,安麥11 各項指標都比較突出,綜合性狀符合優(yōu)良品種的特征特性,2017 年10 月參加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牽頭的國家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水地組聯合體試驗(中作聯合體),2018-2021 年完成中作聯合體預試、區(qū)試、生產試驗。在2021 年完成各級試驗的基礎上報送審定,2022年通過國家黃淮南片冬麥區(qū)審定,審定編號:國審麥20220102,2022 年被列為河南省小麥種植主推品種。
1.1 農藝性狀安麥11 為冬性中熟品種,冬季抗寒性較好。成穗率較高,全生育期221.4d,成熟期比對照品種周麥18 早熟0.5d,比百農207 早熟1.1d。幼苗半匍匐,葉色濃綠,長勢較旺,葉片較寬、肥大,旗葉后期輕微干尖,分蘗力強,莖稈彈性一般,抗倒伏能力中等。起身拔節(jié)快,兩極分化快,耐倒春寒能力較強。平均株高76.3cm,株型半松散,旗葉與莖稈夾角大,整齊度好,穗層厚,耐后期高溫,抗干熱風,黑胚率2.4%。落黃好,根系發(fā)達,易脫粒。紡錘形穗,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硬質,飽滿度較好,容重高,產量三因素協調,有效穗數570 萬穗/hm2,穗粒數40.4 粒,千粒重47.4g。
1.2 抗病性鑒定2018-2020 年度經中國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抗病性鑒定,慢或中抗條銹病,慢或中感葉銹病,中感紋枯病,高感白粉病、赤霉病。
1.3 品質分析2018-2020 年度國家黃淮南片區(qū)域試驗抽混合樣化驗,容重792~821g/L、蛋白質(干基)14.1%~14.6%、濕面筋(14%濕基)33.5%~34.8%、吸水量(14%濕基)58~59mL/100g、穩(wěn)定時間4.2~10.2min、拉伸面積76cm2、最大拉伸阻力372E.U.。屬于中筋品種。
2.1 品系鑒定試驗2015-2017 年度安麥11 在安陽市農業(yè)科學院柏莊基地參加品系鑒定和安陽市區(qū)域試驗,產量突出,連續(xù)2 年度均居第1 位,產量三因素協調,每hm2平均產量分別為6991.5kg、7194.75kg,籽粒較大,飽滿度2 級,商品性高,育性強,結實性好。
2.2 區(qū)域試驗2018-2019 年度參加中作聯合體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水地組區(qū)域試驗,每hm2平均產量9198.0kg,比對照周麥18 增產6.16%,22 點匯總,增產率≥2%的試點率77.3%,比對照百農207 增產6.45%,增產率≥2%的試點率77.3%;2019-2020年度續(xù)試,平均產量8350.5kg,比對照周麥18 增產5.99%,比對照百農207 增產8.71%;2 年度平均產量8774.25kg,比對照周麥18 增產6.08%,比對照百農207 增產7.58%。
2.3 生產試驗2020-2021年度參加中作聯合體黃淮冬麥區(qū)南片水地組生產試驗,平均產量8265.0kg/hm2,比對照周麥18 增產6.50%,匯總23 點有22 點增產,增產點率95.7%。
3.1 播期及播量該品種適應性廣,抗寒性強,耐高溫,熟相好,根系發(fā)達,高水肥地塊有利于發(fā)揮高產潛力。適宜播期10 月上中旬,基本苗210萬~330 萬/hm2;在適播期內,計算播種量,構建合理的群體,發(fā)揮群體與個體的最佳搭配[1]。播量的計算要充分考慮土壤墑情、整地質量、土壤質地、發(fā)芽率、千粒重等因素。小麥播種是基礎,播前精細整地,做到平、勻、實,一般耕深30cm,旋耙2 遍以上[2]。
3.2 合理肥水管理發(fā)揮高產潛力傳統栽培模式的改變、新栽培技術的普及為品種豐產性、抗逆性、適應性提供了有利的環(huán)境條件。施足基肥,合理追肥,底肥要保證氮、磷、鉀合理搭配,施用復合肥750kg/hm2;追肥應本著“前氮后移”的原則,春季追肥由返青期推遲到拔節(jié)期和孕穗期[3],追施尿素150~300kg/hm2;灌漿期進行葉面噴肥。
小麥生長一生需要灌溉4~5 水,底墑水根據播種前土壤情況確定,保證一播全苗;越冬水為安全越冬、早春小麥生長創(chuàng)造條件;拔節(jié)水提高成穗率,降低倒春寒低溫霜凍危害;孕穗水是小麥豐收的關鍵水,孕穗期是消耗水肥最多的時期??茖W的水肥管理利用,更能保證小麥豐收[4]。
3.3 科學預防病蟲草害播種前深耕整地、撒施毒土減少地下害蟲;藥劑拌種、種子包衣有效控制苗期病害。冬季注意防治紋枯病、紅蜘蛛。在返青拔節(jié)期噴霧防治莖基腐??;孕穗期用氰烯菌酯、苯醚甲環(huán)唑、丙硫菌唑和戊唑醇等殺菌劑防治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條銹病等;開花期結合“一噴多防”噴施葉面肥磷酸二氫鉀和蕓苔素內酯,重點防治蚜蟲、吸漿蟲和紅蜘蛛;起身前日平均氣溫8℃以上噴灑合適的除草劑,注意不能重噴和漏噴;蠟熟中末期的麥田,全株呈現上下皆黃、中間綠色,此時千粒重最高、品質最好、產量最高,是收獲的最佳時期[5]。
3.4 適宜地區(qū)安麥11 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省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茬麥區(qū))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qū)以外的平原灌區(qū),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qū),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qū),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qū)種植。高中水肥地塊作早中茬種植。
4.1 新品種選育的復雜性小麥基因組非常龐大,基因重組會出現無限可能。制定育種目標時要根據當前生產中存在問題去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育出的品種才有特色、有看點、有賣點。高產、穩(wěn)產、優(yōu)質、多抗、綠色、安全、廣適是目前的育種目標。育種過程并不是按自己事先設計的出現目標性狀,在選配雜交組合時未必那么精準,只要親本雙方沒有致命性缺點,雜交后代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要在后代單株選擇時仔細觀察,認真篩選,并保證一定的后代群體。
4.2 雜交后代的選擇雜交后代的選擇有兩種:單株選擇和單穗選擇,安麥11 是按照單株選擇進行推進,逐步穩(wěn)定。每個單株都包含豐富的基因型,在田間進行單株選擇時要求育種家有豐富的經驗,怎么選,選多少單株合適,如何保證優(yōu)秀的株系不被漏掉,淘汰理由是否充分,這是一個系統而復雜的過程。安麥11 通過5 代(5 年)的選擇,最終穩(wěn)定下來,又經過幾年的國家試驗,通過審定,成為一個走向市場、服務社會、創(chuàng)造經濟價值的優(yōu)良品種。
4.3 品種轉化及種子生產問題小麥品種一旦審定就可大面積快速推廣。很多育種家在品種通過審定后,轉讓給種子企業(yè)進行推廣。安麥11 在2022年7 月29 日通過網上競拍轉讓給河南省六丁夫種業(yè)有限公司。種子企業(yè)在推廣過程中都面臨著種子混雜退化的問題。如何防雜保純,安陽市農業(yè)科學院小麥所采用“育種家種子—原原種—原種—合格種(生產用種)”模式與企業(yè)進行合作,保證種子的純度、精度。通過該模式每年確保有足夠的合格生產用種,用于種子推廣,種子源頭在育種家手里,確保了種子推廣過程中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