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放
在沒有空調(diào)暖氣、手機電視的古代,如何抵御嚴寒,消磨時光,度過漫長的冬季?聰明的古人為了過冬,可謂花樣百出。
早在文明誕生之初的史前時期,古人就學(xué)會利用建筑來取暖。半坡聚落的房屋建成半地下室樣式,中間有一個坑可以燒火取暖,稱之為火塘。秦漢時期,古人發(fā)明了火墻。墻的內(nèi)部是中空的,里面放上柴火,把墻燒熱后,整個屋子都會很暖和,很像現(xiàn)在東北地區(qū)的火炕。這也是古代普通百姓取暖最常見的方式。
從西漢開始,用花椒作為建筑涂料來保暖,成為王公貴族過冬的獨家法寶?;ń纺コ煞勰降侥z泥里粉飾墻壁,會釋放出溫和芬芳的香氣,再掛上錦繡壁毯,設(shè)火齊屏風(fēng)等,頗有一番西域風(fēng)情。《陸氏詩疏廣要》曾記載:“漢室皇后稱椒房,取其實曼盈升,以椒涂壁,亦取其溫暖,故長樂宮有椒房?!焙髞?,“椒房”幾乎成了皇后的代稱。當(dāng)然,一般的達官貴人也會在家中修建暖閣。有的暖閣墻為中空,在地底有一條通道,連接房外火爐,便于把熱量傳到屋內(nèi),或者是把與大屋子隔開的小房間,作為設(shè)爐取暖的小閣。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飲酒是古人驅(qū)寒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過古人喝酒前,會把酒燙一下。飲燙酒不僅能暖身子,還能洗去一身風(fēng)塵仆仆的倦怠?;驍y友人共飲,或清閑獨酌,冬日燙酒都是最輕松的、最適宜的御寒之術(shù)。僅僅飲燙酒,那便是無趣的,古人還會吃“火鍋”,所使用的炊具就是五熟釜,它可以烹飪多種食材,釜中有五個格子,不同的格子中盛滿不同味道的湯汁,再將食材放入湯汁中燙熟,即可食用,不僅味道鮮美,還能烤火,與如今的“鴛鴦鍋”頗為相似。相傳三國時期的魏文帝就非常喜歡吃五熟釜,《魏略》稱:“繇為相國,以五熟釜鼎范因太子鑄之……咸以一體使調(diào)一味,豈若斯釜五味時芳?”到了后來,還出現(xiàn)了陶瓷火鍋、涮肉火鍋等。有美酒,有美食,古人如此過冬,豈不快哉。
古人對賞雪一往情深。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不僅賞得雪夜西湖好景致,更遇到志趣相投之人。王徽之任性放達,不拘形跡,下雪后四面八方白茫茫一片,他不顧道阻且長,乘興去拜訪友人,夜航一夜,卻不前而返。在漫天大雪中乘興而往,興盡而返,是雪的浪漫。
下雪天,烹茶聽雪也是妙不可言。古人喜歡用雪水煮茶,唐人陸龜蒙有詩:“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辟p雪之余,還可觀梅。宋人盧鉞說得好:“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唐朝著名詩人孟浩然也曾騎驢在風(fēng)雪中過灞橋,踏雪尋梅。雪珠潔白,梅花朱紅,這是古人在冬天最愛的色彩。
歲暮天寒,冷風(fēng)凜冽。讀書最能抵御精神的寒冬。古人愛讀書,在寒冷的冬季也不會松懈。前有宋濂以身作則勸導(dǎo)馬生,在硯水結(jié)冰時堅持抄書;后有林之望“嚴冬夜讀,雙足埋于麥糠中取暖”。為了讀書,有人程門立雪,有人囊螢映雪,有人繞著城墻走以暖足……在閑暇的冬季,古人的精神過冬必不可少。
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過一個溫暖的冬天早已不是問題,但是對古人而言,他們需要運用智慧,創(chuàng)造出一系列應(yīng)對寒冷的辦法,才能度過無數(shù)個寂寥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