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王 林(通信作者),丁曉平
(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yī)院MECT室 江蘇 揚州 225000)
目前,抗精神病藥物仍是臨床治療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的首選方法[1]。既往研究顯示,青少年精神分裂患者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后,精神癥狀可明顯改善,但并不能減緩疾病所造成的大腦損害[2]。青少年大腦功能尚處在發(fā)展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早期大腦功能干預應與精神癥狀控制同等重要。然而,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疾病恢復期普遍存在嚴重的焦慮以及疾病不確定感,女性患者尤其明顯,這可能進一步促進大腦功能衰退[3]。針對性信息支持是為處于應激狀態(tài)下的個體提供專業(yè)性的指導、建議以及相關信息咨詢,其可提高病人的疾病認知水平,減少應激反應[4]。臨床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癥患者左側腦部結構存在異常改變,使患者出現(xiàn)認知障礙、行為障礙以及情感障礙等。腦部CT在反映精神分裂癥患者腦部結構變化方面有著重要優(yōu)勢,尤其是左側額葉、顳葉、頂葉CT值與精神分裂癥病情關系密切[5]。為此,本研究基于頭顱CT評估藥物治療聯(lián)合針對性信息支持對青少年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左側腦葉CT值、焦慮情緒以及疾病不確定感的影響,從而為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臨床干預提供新的思路。
選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江蘇省揚州五臺山醫(yī)院收治的147例青少年精神分裂癥女性患者,采用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73例與對照組74例,在剔除相關病例后觀察組66例、對照組69例。納入標準:① 符合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6],首次發(fā)病,病程<1年;② 女性,年齡14~24歲,在校學生,右利手;③處于恢復期,簡明精神病評定量表評分≤35分;④智力正常。排除標準:①合并腦外傷、腦器質性病變疾病、重要器官功能不全以及其他嚴重軀體疾病者;②存在溝通障礙、智力殘疾以及伴有肇事肇禍行為者;③出現(xiàn)嚴重的藥物不良反應者;④存在相關檢查禁忌證者。剔除標準:① 未按醫(yī)囑服藥者;②研究期間自行退出者;③住院時間少于2周者或隨訪脫落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患者及家屬/法定監(jiān)護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藥物治療與常規(guī)護理
兩組患者均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使用藥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等,用藥方法遵循個體化原則,從小劑量、單一用藥開始,而后逐漸緩慢增加劑量直至達達維持劑量,對單一用藥療效不佳的患者可將2種抗精神病藥物進行聯(lián)用。對照組實施精神科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基礎護理、用藥指導、心理疏導、健康宣教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精神科護理基礎上增加針對性信息支持干預。
1.2.2 針對性信息支持
(1)成立干預小組 針對性信息支持干預小組成員共有5人,心理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精神科??谱o士各1人,教學骨干2人,其中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2人。
(2)院內干預(入組至出院):入組當日調查患者基本情況,采用開放式提問方法評估患者的疾病認知程度以及存在的問題,制定個體化針對性信息支持方案。方案內容包括:①一對一講解《精神分裂癥健康指導手冊》,對精神分裂癥特點、用藥、預后、康復等內容重點講解,并及時糾正患者的錯誤認知。幫助患者復習所學內容,鼓勵提出相關問題以及自由表達心理需求,同時定期圍繞疾病相關問題進行溝通交流。②以精神康復新理念為中心,引導患者接受現(xiàn)實,重新認知健康,積極應對自身疾病。每日與患者面對面交流15~30 min,應用“提出問題-答復問題-再提出問題”的模式發(fā)掘患者信息需求與心理需求。對表現(xiàn)傾訴欲望的患者適當延長每次交流時間,耐心傾聽,及時反饋。③組織同伴互助學習,鼓勵分享學習經驗,相互答疑,互留聯(lián)系方式,以便出院后仍能保持聯(lián)系,相互督促。建立微信群,促進同伴互相交流,分享疾病控制的心得體會。
(3)院外延續(xù)性干預(出院至出院4周):①邀請患者及親屬共同關注本院建立的微信公眾號,公眾號內每周推送一篇精神康復相關知識的文章、兩條疾病知識小短文。要求患者及家屬每次學習后簽到,可留言提問。將《精神分裂癥健康指導手冊》以電子形式發(fā)送至公眾號中,讓家屬/法定監(jiān)護人以更專業(yè)的方式指導患者,并提高家庭支持利用度,減少再發(fā)風險。②組織二次健康講座,為患者重返校園提供政策、心理、社會交往等方面的信息支持。開展一次家屬座談會,介紹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照料技巧。③每周一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精神癥狀、心理狀態(tài)、有無藥物副反應等,強調遵醫(yī)囑用藥的重要性。④經家長及患者同意,聯(lián)系在校班主任、心理輔導員,對接患者病情、心理狀態(tài)和需求,為患者返校做好準備。在患者返校后,組織班主任/心理輔導員、家屬/法定監(jiān)護人每周溝通交流一次,遇到特殊狀況隨時溝通、解決。
兩組患者在入組時、出院4周后分別評估以下指標:①左側腦葉CT值。采用東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機對患者頭部進行平掃,以聽眥線為基準線,由顱底到顱頂進行軸位掃描。參數(shù)設置:矩陣為512×512,層厚為10 mm,電壓為130 kV,電流為100~200 mA。通過軟件分析患者左側額葉、顳葉、頂葉區(qū)域的CT值。②焦慮程度。采用14項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14)[7]評估,共14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0~4分,總分范圍為0~56分,總分越高表示焦慮情緒越嚴重。③疾病不確定感。采用中文版疾病不確定感量表(MUIS)[8]評估,其包含不明確性和復雜性兩個維度,共25個條目,采用1~5 分計分法,總分范圍25~125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疾病不確定感越強。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 s)表示,兩組間比較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有7例患者出院后因各種原因未能延續(xù),對照組有5例患者隨訪脫落,最終觀察組66例、對照組69例納入研究。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出院4周后觀察組左側額葉、顳葉、頂葉CT值均顯著高于同期對照組(P<0.05)。與入組時比較,出院4 周后觀察組左側額葉、顳葉、頂葉CT值均無顯著差異(P>0.05),出院4周后對照組左側額葉、顳葉、頂葉CT值小于入組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左側腦葉CT值比較(± s,HU)
表2 兩組左側腦葉CT值比較(± s,HU)
注:與同組入組時比較,aP<0.05。
?
出院4周后觀察組HAMA、MUIS評分顯著低于同期對照組(P<0.05)。出院4周后觀察組的HAMA與MUIS評分以及對照組的HAMA評分顯著低于入組時(P<0.05),對照組的MUIS評分與入組時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兩組HAMA、MUIS評分比較(± s)
表3 兩組HAMA、MUIS評分比較(± s)
注:與同組入組時比較,aP<0.05。
?
由于青少年精神分裂癥的臨床癥狀不典型,發(fā)病初期往往不易被發(fā)現(xiàn),導致疾病進展出現(xiàn)大腦病理性損害。既往研究顯示,相比于成人精神分裂癥患者,首發(fā)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腦功能損害更為嚴重[9]。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早期積極藥物治療精神癥狀一般能獲得良好控制,但是并不能短期內改善或減緩腦功能衰退。
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尤其女性患者在進入恢復期后自知力逐漸恢復,伴隨而來的是對疾病的焦慮與不確定感[10],擔心同學和老師瞧不起、不能順利畢業(yè)、就業(yè)受到影響、回到學校再次復發(fā)等,不確定體現(xiàn)在不知道自身出了什么毛病、不清楚每個治療目的、關于病情不同的說法、不知道下一步會發(fā)生什么事等。產生上述顧慮與不確定的最根本原因是患者缺乏疾病知識以及康復信心。這些問題若沒有及時有效干預,可加重患者逃避現(xiàn)實、掩飾行為,影響人際交往、學習以及用藥依從性,從而進一步加快精神衰退發(fā)生[11]。
本研究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基礎上對青少年精神分裂癥女性患者實施針對性信息支持干預,研究結果顯示,出院4周后觀察組左側額葉、顳葉、頂葉CT值與入組時比較變化無明顯差異,而對照組出院4周后左側額葉、顳葉、頂葉CT值較入組時明顯減小;出院4周后觀察組的HAMA與MUIS評分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既往研究證實,精神分裂癥可導致患者左側額葉、顳葉、頂葉萎縮,這些腦區(qū)是大腦半球的優(yōu)勢半球,此病理改變與腦功能損害高度相關[12]。本研究結果表明單純采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在短期內并不能減緩青少年精神分裂癥女性患者左側腦葉病理性改變,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針對性信息支持,可一定程度地減緩患者左側腦葉病理性改變,有效促進焦慮情緒、疾病不確定感的改善。
本研究針對患者的顧慮、不確定感以及內心的真實需求給予個性化心理疏導、專業(yè)指導,每天在交流中根據(jù)患者的心理需求決定下一次信息支持的內容,解決患者最迫切想了解的疾病相關信息,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和應對壓力的能力。護理人員通過每天與患者進行面對面交流,獲取患者最迫切想了解的健康指導內容和形式,并從患者角度找出對自身康復不利的因素和消極的自我評價,給予針對性指導,消除負面情緒。采取因人施教的方法,大學生患者借助相關醫(yī)學書籍,查閱相關文獻給予患者知識引導。而對于年齡較小的患者,則使用視頻、情景模擬、示范教學為主。通過針對性信息支持有計劃、精準化地幫助患者認識疾病、緩解壓力、獲得社會支持,緩解患者的焦慮情緒與對疾病的不確定感,增加社會交往能力,積極面對疾病,從而減緩左側腦葉病理性衰退。
綜上所述,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基礎上實施針對性信息支持,可有效減緩首發(fā)青少年精神分裂癥女性患者左側腦葉退行性改變,并且有效促進焦慮情緒、疾病不確定感的改善。本研究干預時間相對較短,后續(xù)將進一步延長針對性信息支持干預的時間以及隨訪時間,同時利用現(xiàn)代通訊信息技術為患者提供更為優(yōu)質的干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