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麗麗
“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愛吃蘿卜愛吃菜,蹦蹦跳跳真可愛?!毙r候我們都喜歡這首兒歌,這首兒歌更多的是對兔子乖巧可愛形象的喜愛。
兔子有兩只大耳朵,憑借這對大耳朵,周圍哪怕有很輕微的聲音,它也能聽到。當(dāng)兔子警惕時,會豎起并轉(zhuǎn)動雙耳來仔細(xì)探聽動靜。相反,如果它認(rèn)為是處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時,耳朵就會向下垂。兔子前腿較短,后腿較長;適合跳躍、奔跑。兔子平時跳躍緩慢,但受驚時常一躍而起,飛速奔跑,奔跑時猶如離弦之箭,頃刻間就消失得無影無蹤。
《詩經(jīng)·小雅》描繪了以兔肉為主菜的宴會場面,烹飪方式有烤、煨等。南宋年間,出現(xiàn)了兔肉食用的新方式—撥霞供,即涮兔肉?!对姟ふ倌稀ね昧D》有“肅肅兔罝,施于中林”之語,《禮記·曲禮下》有“凡祭宗廟之禮……兔曰明視”之句。說明人與兔相處已有數(shù)千年之久。兔性情溫和,體態(tài)乖巧,動作輕盈,反應(yīng)機(jī)敏,是一種善良美好的代表。
“狡兔三窟?!钡涑觥稇?zhàn)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勸孟嘗君曰:“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蹦艘酝靡喽脺?zhǔn)備好幾個藏身之地,勸說孟嘗君要多準(zhǔn)備幾條退路和消除災(zāi)禍的方法。兔子刨土打洞,洞穴不止一個,它為自己準(zhǔn)備好多個藏身之所,以躲避災(zāi)禍,可謂未雨而籌謀。杜甫詩曰“鵬礙九天須卻避,兔藏三穴莫深憂”。
南北朝著名的《木蘭辭》最后四句:“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意思是雄兔腳亂動,雌兔眼半閉著,但跑起來很難辨認(rèn)哪個是雄哪個是雌。
唐代詩人王建《宮詞》中一首關(guān)于兔子的詩:“新秋白兔大于拳,紅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殺,玉鞭遮到馬蹄前”。贊美兔子睡態(tài)可掬,勸人們不要隨便傷害兔子。
元代袁桷《雜詠》中:“家奴拾枯草,走兔來相親。生來不識兔,卻立驚其神。行人笑彼拙,歸來如頻呻。乃知特辛脫,未信吾奴仁”。寫出了兔子的淳樸可愛、人與動物的相親相愛,流露了作者對一切生命的憐惜之情。
李白的《把酒問月》中二句:“白兔搗藥秋復(fù)春,嫦娥孤棲與誰鄰”。說的是月中白兔年復(fù)一年不辭辛勞的搗藥,為的是什么?碧海青天、夜夜獨(dú)處的嫦娥該是多么的寂寞!
明代謝承舉的五律《白兔》:“夜月絲千縷,秋風(fēng)雪一團(tuán)。神游蒼玉闕,身在爛銀盤。露下仙芝濕,香生月桂寒。姮娥如可問,欲乞萬年丹。”雖寫兔但不見兔,十分生動傳神,我們仿佛看到白兔千縷細(xì)毛、白雪一團(tuán)。
傳統(tǒng)觀念中,兔為神獸?!度饝?yīng)圖》曰:“赤兔者瑞獸,王者盛德則至?!钡俺嗤矛F(xiàn)世”這一吉兆并不多見,赤兔之名也往往指稱良馬。呂布的坐騎便叫做赤兔。民間也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說法。在作為靈獸而屢現(xiàn)蹤跡的兔子中,還是以白兔居多。比如月宮之中的玉兔。宋代歐陽修的詩作《白兔》寫道:“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搗藥姮娥宮。”民間傳說中,白兔聰明伶俐給人帶來幸福。有的地方流傳著 “白兔姑娘”的傳說,講述白兔化為少女嫁給恩人,幫助其過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清代《燕京歲時記》載:“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边@種兔形塑像在濟(jì)南稱為“兔子王”,舊時中秋節(jié)舉行祭月儀式,將“兔子王”擺在供桌上,以兔神的身份接受禮拜。而隨著社會的變遷,兔子漸漸褪去了神圣的光環(huán)。
兔子是很可愛的小動物,它膽小,但當(dāng)你獲得它的信任,它任你撫摸和你嬉戲,十分地討人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