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斌/江蘇省溧陽市農業(yè)農村局
溧陽市近年來以回應群眾需求出發(fā),強化風險排查、協(xié)商議事、法律仲裁等關鍵環(huán)節(jié),致力打造以“百姓議事堂”、“三官一律”進網格、“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為主載體的一站多元訴前處置體系,切實解決農村矛盾糾紛、改進鄉(xiāng)村治理模式,有效維護農村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
整合糾紛服務“一站通”,打通群眾訴求主渠道。一是整合機構,設立“聯(lián)動服務大廳”。2021年,溧陽市率先完成接訪中心和調解中心的整合,設立市鎮(zhèn)兩級“信訪服務大廳”,作為矛盾糾紛受理主窗口、解決主陣地、協(xié)同聯(lián)動主平臺,按照“高效有序、互動聯(lián)通、層級清晰、訴調融合”的運行機制,實現(xiàn)矛盾多元化解。二是集中研判,強化風險掌控能力。建立常態(tài)化矛盾風險分析研判會議機制,利用數字化工具,對信、訪、網、電等各渠道矛盾全覆蓋摸排,形成“一周一報”“一日一報”“一事一報”三項報告制度,構建“數據收集—分析研判—分類處置—報告反饋”的矛盾風險排查閉環(huán)。三是簡化流程,創(chuàng)新“三辦”工作機制。建立簡單事項“馬上辦”、普通事項“提速辦”、所有事項 “認真辦”的機制,打通鄉(xiāng)村治理的“最多跑一次”。對事實清楚、責任明確、易于辦理的事項,創(chuàng)設“一張表格工作法”,實行簡易辦理,以報告單體現(xiàn)辦理全過程,推動實現(xiàn)“溧即辦”“最多訪一次”等承諾,平均辦結時間5個工作日,辦理時間最短的僅用2小時。
擦亮“百姓議事堂”金招牌,構建風險預防“共治圈”。一是時代背景催生糾紛調處新模式。2015年,戴埠鎮(zhèn)新橋村以解決土地確權試點工作產生的承包地糾紛為契機,設立村級“百姓議事堂”,指派理事成員參與調解土地糾紛。溧陽及時開展有利探索,對“百姓議事堂”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功能定位、規(guī)范運行等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并在全市普及推廣。二是多主體參與激活一池春水。突出黨建引領,發(fā)揮村支書兼任“百姓議事堂”聯(lián)絡員優(yōu)勢,牢牢將基層民主法治陣地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時嚴格把好理事的遴選關,從老黨員、老教師,種養(yǎng)大戶、回鄉(xiāng)居住的離退休干部、各類合作社和專業(yè)協(xié)會負責人等中吸納理事成員,發(fā)動農村有能力、講公道的人參與糾紛調處工作。三是夯基結合完善長效治理機制。依托“百姓議事堂”建設特色法治文化、本地誠信文化、現(xiàn)代德孝文化、尊老道德文化、“法治信義”品牌文化……鄉(xiāng)村普法教育與糾紛調處有機結合,讓群眾更直觀感受法律威嚴,通過法律手段解決棘手問題,維護自身權益,打造矛盾糾紛化解“終點站”。
推動“三官一律”進網格,優(yōu)化糾紛處置“服務圈”。一是組團作戰(zhàn),做好協(xié)同推進。完善農村網格建設,“一網格一支部”全覆蓋,優(yōu)化網格信息采集清單、工作事項準入清單和服務管理清單,把農村矛盾查處放在顯要位置。大力推動“三官一律”(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進村居、進網格,探索“駐村法官+人民調解員+村干部+網格員+法律明白人”組團服務,建起鄉(xiāng)村法律服務新格局。二是法律門診,維護農民合法權益。構建覆蓋全域、全時的“法律門診”服務體系,利用下班、周末等時段,“三官一律”廣泛開展專家門診、律師坐診、活動義診、預約出診、網絡分診、上門巡診、綜合會診等形式多樣的法律服務活動,共同為農戶“號脈”。對于咨詢過程發(fā)現(xiàn)農戶土地經營權流轉、種子買賣、水庫征地等矛盾糾紛,主動上門入戶說法理說情理,將問題化解在萌芽。三是精準施策,力促服務提質增效。建立“三官一律”與網格員對接機制,通過“聞民聲”“解民憂”“議村務”的方式,配合網格員調處糾紛、走訪重點關注人群、收集鄉(xiāng)村社情民意、參與協(xié)商村莊公共事務,推動法律資源下沉到鄉(xiāng)村一線。依托微信群,給村民推送相關法律信息、接受電話和微信法律咨詢,“云會診”群眾訴求,并定期赴鄉(xiāng)村提供上門法律咨詢和法律服務。
構筑“農村土地仲裁”防火墻,打造矛盾化解“終點站”。一是以“關鍵少數”引領“絕大多數”。為了及時應對農民對土地政策的誤解,2005年,溧陽市成立了溧陽市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仲裁委員會聘任專職仲裁員,以仲裁而不是訴諸法律的方式化解鄰里間的土地糾紛,化解了一些可能對農業(yè)生產造成不利影響的糾紛案件。歷經十多年的發(fā)展,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員會受理范圍逐步擴大,延伸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宅基地糾紛等多個方向。二是以快理早結贏得群眾滿意。仲裁委員會堅持有案必立,只要符合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受理條件,就不怕處理難度大,始終做到熱情接待,依法受理,免費辦理。在保障當事人程序性權利的前提下,抓緊準備各項環(huán)節(jié),努力縮短仲裁周期。受理案件多數在45日左右結案,最快的不到一個月,沒有一起超期結案,高質高效解決群眾“撓頭事”。三是以法理結合實現(xiàn)源頭治理。仲裁委員會嚴格按照仲裁程序,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實現(xiàn)調解與裁決并舉。在仲裁過程中,始終把“調解”貫穿于糾紛化解的全過程,入情入理勸解雙方當事人,盡量爭取調解解決矛盾。對調解無效或一方不愿調解的,才依法裁決。至今累計受理農村土地糾紛2405件,結案2405件,其中裁決1147件,調解1258件,努力實現(xiàn)“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zhèn)、矛盾不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