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來森
中國人,特別是傳統(tǒng)文人,對于梅花有著自己獨(dú)特的審美觀。不喜歡色彩的絢爛、花朵的繁密,卻喜歡枝瘦花疏,乃至于獨(dú)賞“一枝”。
中國文人畫,畫梅,很少有密枝繁花的(金農(nóng)除外),大多就是枝瘦花疏。
我們來看宋徽宗的《蠟梅山禽圖》:蠟梅一株,枝條六七,不僅枝條瘦,連主干也瘦;但彎曲的主干,雖瘦,卻是能見得出其鐵一樣的倔硬、挺實(shí);六七枝條,每一根都瘦枯伶仃,小小的一只山禽,棲落于左傾的一枝上,那枝,竟然微垂了,仿佛有不勝之感??梢舱沁@份“枝瘦”,才更充分地彰顯出蠟梅所具備的一種特殊的美質(zhì)——瘦挺之美、瘦硬之美。而這份“瘦硬”,是梅之格,也是人之格。再看那梅花,每根梅枝上,也不過三五朵,甚至長長的枝條上,竟是只有一朵,可謂稀疏矣,稀疏至“殘”的境地,遠(yuǎn)看,若無也。
正應(yīng)了朱希真詞中的一句:“橫枝消瘦一如無,但空里、疏花數(shù)點(diǎn)。”
南宋奸相賈似道,雖然人奸,不足道,但其人,卻也自存一份風(fēng)雅,他特別喜歡梅花,并寫有多首梅花詩,其中一首曰:“山北山南雪未消,村村店店酒旗招。春風(fēng)過處人行少,一樹疏花傍小橋?!薄耙粯涫杌ā?,他也認(rèn)可梅花之疏落之美。
一枝獨(dú)賞,是中國文人對梅花的獨(dú)特的審美表現(xiàn)。詩人,樂寫之;畫家,樂畫之。
古代詩人“一枝獨(dú)賞”的詩句,多多。
宋人林逋,特別喜歡梅花,素有“梅妻鶴子”之稱。他寫梅花最好的詩句,是《山園小梅》中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dòng)月黃昏”,殊不知,林逋寫梅花的精彩詩句,還不止于此,如他的“雪后園林才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
紛紛揚(yáng)揚(yáng)的大雪之后,園林梅花才剛剛疏落開放,而驀然舉首,卻看到籬園邊上,一枝橫斜的梅花,獨(dú)自逸出,挺然綻放。何其驚艷?特然,超然,一種脫俗的美,一種臨水而照、顧盼自憐的姣然,傲然。
后來,讀蘇軾《和秦太虛梅花》一詩,內(nèi)有:“江頭千樹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蔽液喼睉岩?,蘇軾的“竹外一枝斜更好”,是否就是從林逋的“水邊籬落忽橫枝”化出的?不過,到底是蘇軾,其表達(dá),確然是更勝一籌的。
明人高啟《次韻西園公詠梅二首》之一,亦有詩句曰:“微云淡月迷千樹,流水空山見一枝。”高啟所見“一枝”,不同凡響,他是在“微云淡月”之下,是在“空山流水”之間,故而,這“一枝”,仿佛劈空而出,不僅僅是驚艷,簡直就是驚心,空曠而又朦朧的背景下,那“一枝”,真是特然獨(dú)秀,宛若空谷足音,頗有一份驚世駭俗之美矣。
至于畫中“一枝梅”,畫家筆下,不勝枚舉。我們只看一例。
南宋畫家馬麟,畫有一幅《暗香疏影圖》,畫面:梅花一枝,竹一枝,俱從畫面右邊橫挑而出;竹枝在上,梅枝居下,竹枝短促,梅枝橫長,貫通整個(gè)畫面。梅花,主枝一,分枝也僅僅四條,每根枝條上,都有梅花三四朵,或者四五朵,花朵疏落,卻明燦瑩目,具有一種“以少少勝多多”之效果。瘦弱的枝條上,梅花朵朵,奪目如珠,真是美艷極了。
宋人陳亮有詩句曰:“疏枝橫玉瘦,小萼點(diǎn)珠光?!鼻∪缰病?/p>
其實(shí),古人畫梅、寫梅,不僅喜歡梅之瘦,之枯,還喜歡梅之倔,之硬,之老癯等,品類多多。吳太素《松齋梅譜》,對之作了如下總結(jié):“喜樂而得之者枝清而癯,花閑而媚;憂愁而得之者,則枝疏而槁,花慘而寒;有感慨而得之者,枝曲而勁,花逸而邁;憤怒而得之者,枝古而怪,花狂而壯。”情動(dòng)于衷,筆下梅之形態(tài)、精神,各異焉。
何以如此?主要是梅花作為“花中四君子”之一,擁有“出塵之標(biāo)格”,更具有寫意性,正如古人所說:“畫梅如相馬,以骨不以形?!币?,是梅的本質(zhì)屬性,而不是單純的形似與否。又如楊萬里所言:“林中梅花如隱士,只多野氣無塵氣。”梅花,“野”而不俗,有野性,更有逸氣,渾樸一真君子也。
高古純粹的精神追求,才是詩人、畫家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