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北京西山地質志》中、英文本比較研究

        2023-02-27 14:15:40鄭豪
        地質論評 2023年1期
        關鍵詞:英文文本

        鄭豪

        1)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北京,100081;2)伯克利加州大學歷史系,美國伯克利,94720-2550

        內容提要: 依據文本對勘的方法,從圖片和文字兩個方面對《北京西山地質志》中、英文本進行比較研究。圖片方面,英文本作了大量的增補和解說,內容更為詳實準確。文字方面,中、英文本目錄存在明顯差異。英文本序言和注釋有其獨到的價值和意義。中文本正文的細節(jié)增補,應是吸收了當時的最新研究成果。中、英文本比較研究為認識《北京西山地質志》的價值與地位提供了準確可靠的學術依據。

        《北京西山地質志》(簡稱《地質志》)是中國第一批自己培養(yǎng)的地質學家為主力撰寫的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在中國地質調查研究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和里程碑意義。《地質志》用中、英兩種文字發(fā)表,由農商部地質研究所于1920年刊行,后由實業(yè)總署于1940年重印(葉良輔等,1940;L F Yih et al., 1940)。兩種刊本印數(shù)稀少,導致該書原版流傳不廣,長期以來人們常利用中文本復印件或影印件從事研究,對英文本詳察較少,對中、英文本的具體差別注意不足。2016年,《地質志》中、英文本影印出版(葉良輔等,2016),以1940年實業(yè)總署重印本為底本,原樣影印原書封面、正文、插圖等信息。該書的出版為中、英文本的比較研究提供了寶貴材料。

        筆者以《地質志》2016年影印本為核心,利用文本對勘的手段,對該書中、英文本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它們圖片和文字的具體差異,從而為理解《地質志》在中國地質學史上的地位和價值提供更為準確和可靠的學術依據。

        1 《地質志》撰寫出版過程

        北京西山屬太行山支阜,是中國最早展開地質調查之處。最早調查工作由外國人進行。1863年,美國學者龐培萊( Raphael PUMPELLY, 1866)在此調查地質情況,提出震旦上升系(Sinian System of Elevation)概念。1869、1871年,德國學者李?;舴?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82)兩次前往調查,提出震旦系(Sinian System)概念。此后不斷有外國學者進入中國進行地質考察(吳鳳鳴,2009)。中華民國成立后,南京臨時政府在實業(yè)部設立地質科,章鴻釗、丁文江先后任科長。1922年初成立中國地質學會。1913年初,丁文江接任北京政府工商部地質科科長,提議開辦地質研究所培養(yǎng)地質人才,以改變中國地質調查研究為外國人壟斷的局面(李學通,2006)。

        1913年6月,民國政府改地質科為地質調查所,又設立地質研究所,丁文江出任兩所所長,開啟了地質科學研究本土化的歷程。地質研究所于當年10月開學,最初招收學生30名。因各種原因陸續(xù)有學生退學。從第二學年起至1916年畢業(yè),共有22名學生在所學習。1913~1916年,教師章鴻釗、翁文灝、丁文江及外籍教師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瑞典)、索爾格(F. SOLGER,德國)等組織率領學生葉良輔等人在西山進行地質調查與實習(表1),并進行1∶5萬地形地質圖測繪(李學通,2006)。

        表1 1913~1916年地質研究所師生在京調查實習簡表

        在大量地質和測繪的實習基礎上,1918年冬起,由英文水平較高的葉良輔執(zhí)筆,完成了英文本《地質志》(第二章由翁文灝撰寫)。又將英文本譯為中文,請章鴻釗撰寫序言(簡稱章序)。中、英文本同時在1920年作為地質研究所甲種??谝惶柍霭?。中文本序言、引言均未說明譯者,至今亦未見檔案披露。

        以上簡要回顧《地質志》編輯出版過程。此書先有英文本再有中文本,且中文本使用較為淺近的文言,用語較為簡潔典雅,若干地質學名詞的譯名也成為中國地質研究的通行譯法。但該書英文本正文124頁(含引言,不含單獨插圖),中文本正文只有92頁(含引言,無插圖)。即使考慮到中、英文兩種文字字數(shù)表達的差別,也需進一步思考:中、英文本的內容是否存在較大差異?

        2 差異之一:圖版

        中、英文本最大差異在于:中文本無圖片,英文本包含所有圖版(Plates)和插圖(Figures)。前者即撰寫者拍攝照片,以英文Plate加羅馬數(shù)字排序;后者即撰寫者繪制的圖,以英文Fig.加阿拉伯數(shù)字排序。中文本分別稱為單張印版和書內插圖,具體編號仍使用英文Plate、Fig.,次序與英文本一致。中文本目錄對圖片有所標記,正文則無交待。

        中文本沒有圖片造成長期以來使用中文本的研究者很少對它們進行討論分析。國連杰(2014)盛贊報告所附《北京西山地質圖》(Plate ⅩⅢ,實測1∶5萬,縮繪1∶10萬)是“中國首張野外實測的中比例尺地圖”,但未提及同樣由實測所得《西山地文簡圖》(Plate VⅡ,1∶25萬)、《北京西山地質剖面圖》(Plate ⅩⅣ,1∶10萬)、《北京附近地質圖》(Plate ⅩⅤ,1∶100萬)3幅重要的地質圖。呂金波(2020)曾利用英文本,討論《北京西山地質圖》(Plate ⅩⅢ)及英文本第2頁圖一(Fig. 1)。他指出英文本第2頁圖一中的“5個不整合”對中國構造運動的命名和劃分起到了關鍵性作用,并對譯法和命名進行討論。遺憾的是,他的分析止步于此,未能就中、英文本圖片的大量差異再作進一步討論。經過文本對勘,筆者將中、英文本圖片的差異細分為兩種情形。

        2.1 圖版(Plate)增補

        圖版(照片)增補主要表現(xiàn)在中、英文內容基本對應,但后者更為豐富詳細。中文本只有簡要名稱,英文本則對圖版內容進行具體說明(表2)。

        表2 中、英文本圖版(照片)差異對照

        以Plate Ⅰ為例。中文本標記為“芹峪口寒武紀地層 牛心它奧陶紀石炭紀二疊三疊紀地層”,英文本將Plate Ⅰ細分為兩圖。A圖在芹峪口外,標注“東北向五里,顯示下震旦系(寒武系)紅軟砂巖之間的中灰?guī)r”,B圖在牛心它外,標注“向北望視圖,從底部到頂部為上震旦統(tǒng)石灰?guī)r(奧陶紀)、石炭紀煤系和二疊—三疊紀蛇紋巖”。不僅補充照片拍攝的地理位置,還說明了地層的不同巖石構成及地層堆疊關系。其他增補內容也大體如此??梢娪⑽谋緝热菪畔⒏鼮闇蚀_、詳細。

        Explanation of Plate(即圖版說明)最為明顯的差異體現(xiàn)在Plate Ⅴ、Ⅵ。中、英文目錄內容基本對應,但英文本在正文還列出Explanation of Plate,補充說明標本結構、屬性及采集地點等信息(表3)。限于當時技術條件,偏光角度下拍攝的礦石照片印刷并不十分清晰,因而說明文字的價值顯得愈發(fā)重要。

        表3 《北京西山地質志》(英文版)圖版Ⅴ、Ⅵ所附說明

        Plate Ⅶ、ⅩⅢ、ⅩⅣ、ⅩⅤ均為比例尺(縮尺)彩色印刷地圖,Plate ⅩⅣ在中、英文目錄中均未標注比例尺(縮尺),原圖顯示比例尺(縮尺)為1∶75000。對一部地質學著作來說,清晰的彩色圖版往往比黑白圖版更有價值。嚴格按照比例尺縮編的地圖,它的意義和價值更是不言而喻。

        英文本照片下方的文字,有的標注了拍攝者姓名。Plate Ⅳ、Ⅹ-B、Ⅺ-A、Ⅺ-B均為安特生拍攝。

        中、英文本圖版信息對勘顯示,英文本圖版信息比中文本更為豐富。具體表現(xiàn)在:① 英文本標注地理位置信息,對地質考察研究非常重要;② 英文本補充說明不同地質年代地層中具體的巖層信息,不同程度體現(xiàn)在Plate Ⅱ、Ⅲ、Ⅳ、Ⅷ、Ⅸ中;③ 部分照片標注拍攝者為安特生。

        2.2 插圖(Fig.)解說

        英文本對插圖解說更為細致,中文本完全闕如。其中Fig. 1已有呂金波(2020)作出分析討論。剩余15幅插圖,除Fig. 15為“門頭溝礦井分布圖”(英文本標注比例尺1∶4萬),其余插圖均為山體地質剖面圖。

        中、英文本插圖目錄基本對應,但英文本插圖又說明地質年代、巖石構造,有的較英文本目錄更為詳細。以Fig. 7為例。Fig. 7中文本為“言李溝之剖面圖”,英文本目錄與之對應為“Section of Yen-Li-Kou”,插圖又增加“SW of Wang-Ping-K’ou”(王平口西南),說明剖面圖采集地點。其下文字又顯示,這一剖面依地質年代可分為3部分。第一部分屬奧陶紀(Ordovician),1表示暗青色石灰石(dark blue limestone),2表示淡黃色白云石灰?guī)r(yellowish dolomitic limestone);第二部分為含碳煤系(Carbo iferous coal series),3、7表示黑砂質板巖(black sandy slate),4表示無煙煤煤層(anthracite seam),5表示黑色頁巖(black shale),6表示聚碳酸酯(cong omerate);第三部分為侏羅紀(Jurassic),8表示輝綠巖(diabase)。其他地質剖面圖內容大體與之相似。

        有些插圖也標注繪制者姓名。Fig. 6標注為V. K. Ting(丁文江),F(xiàn)ig. 8標注為H. C. Tan(譚錫疇),F(xiàn)ig. 13標注為T. I. Loo(盧祖蔭),F(xiàn)ig. 14標注為the China American Trading Co. (美國茂生洋行),F(xiàn)ig. 16標注為V. K. Ting & H. C. Tan(丁文江和譚錫疇)。這些標注看似微不足道,但顯示出《地質志》其實是師生集體合作的產物。筆者研究進一步表明,雖然英文本封面署名L. F. Yih(葉良輔),但由標注清楚地知道,《地質志》不僅是地質研究所師生通力協(xié)作的產物,還是中、外學者共同合作的成果。

        3 差異之二:文字

        相較于圖片,二者在文字方面的差異較小,但并非可以忽視。作為一部學術著作,人們首先關注著作的文字內容——盡管在地質學著作中,圖片的功能往往是文字無法替代的。

        3.1 目錄

        中文本目錄較為簡單; 而英文本目錄不僅復雜,且層次更清晰,科學性更強。以第一章為例。中文本目錄第一章抄錄如下(省略頁碼):

        第一章 地層系統(tǒng)

        新元古界 砂質灰?guī)r 下馬嶺層 時代及比較

        寒武紀 下震旦系

        奧陶紀 上震旦系 時代

        石炭紀 楊家屯煤系 時代及比較

        二疊三疊紀 紅廟嶺砂巖層 時代及比較

        下侏羅紀 門頭溝煤系 不整合 九龍山系 時代及比較

        上侏羅紀 髫髻山層 不整合 時代及比較

        新生界

        英文本目錄邏輯框架更為合理(附譯文):

        Chapter 1 Stratigraphy(第一章 地層情況)

        Neo-proterozoic(新元古界)

        Siliceous limestone(硅質石灰?guī)r)

        Hsia-Ma-Ling formation(下馬嶺層)

        Palaeozoic(古生界)

        Cambrian—Lower Sinian(寒武系—下震旦統(tǒng))

        Ordovicien—Upper Sinian(奧陶系—上震旦統(tǒng))

        Carboniferons—Yang-Chia-T’un coal series(石炭系—楊家屯煤系)

        Transition from Palaeozoic to Mesozoic(古生界向新生界的過渡)

        Permo—Triassic—Hung-Miao-Ling sandstone(二疊—三疊紀—紅廟嶺砂巖層)

        Mesozoic(中生界)

        Lower Jurassic—Men-Tou-Kou coal series(下侏羅紀—門頭溝煤系)

        —Kiu-Lung-Shan series(九龍山系)

        Upper Jurassic—Tiao-Chi-Shan formation(上侏羅紀—髫髻山層)

        Cenozoic(新生界)

        英文本目錄排列方式遵守“章—節(jié)—小節(jié)”的寫作規(guī)范,且章節(jié)排列順序與年代地層單位的大小順序(界—系—統(tǒng))完全一致。第一章為地層情況,下分5節(jié):新元古界、古生界、古生界向新生界的過渡、中生界、新生界。每一節(jié)下面又分若干小節(jié),如第2節(jié)分3個小節(jié),依次是寒武系—下震旦統(tǒng)、奧陶系—上震旦統(tǒng)、石炭系—楊家屯煤系。英文本正文敘述也按此種邏輯架構展開。表明《地質志》雖由第一批中國地質學者撰寫,但已具有很高的學術水平。英文本吸收了西方章節(jié)體著作的特點,按時間順序分門別類,層次清晰,邏輯分明。

        中文本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

        (1)層次不夠清晰,不熟悉地質年代的讀者無法透徹了解各地質年代的邏輯關系。中文本將地質年代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混用。地質年代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宙(eon)、代(era)、紀(period)、世(epoch),年代地質單位從大到小依次是宇(eonothem)、界(erathem)、系(system)、統(tǒng)(series)。前者是時代的單位,后者是地層的單位。中文本第一章初始和最后使用“新元古界”“新生界”(年代地質單位),中間都用諸如“寒武紀”這樣的地質年代單位。這種情況應當有兩方面的原因。①當時野外考察資料不足,造成認識偏差。②中文本經丁文江修訂補充(詳見“3.2.3勘誤表和其他”),參考的李?;舴摇吨袊返戎鲀热葺^為粗糙,在地層劃分方面承襲李氏之誤(黃汲清,1993)。

        (2)目錄突出英文本缺少的“不整合”和“時代及比較”2項內容。當時在野外勘測中發(fā)現(xiàn),門頭溝河灘北山在下侏羅紀時代發(fā)育出九龍山系,門頭溝髫髻山在上侏羅紀時代發(fā)育出髫髻山系。說明當時地殼受到強有力的擠壓而隆起形成褶皺。強烈的地殼運動造成兩套地層之間的地層接觸關系出現(xiàn)不協(xié)調,稱之為“不整合”。翁文灝(Wong Wenhao, 1927)把二疊—三疊系與下侏羅系之間的不整合命名為“印支運動”,把下侏羅系與上侏羅系之間的不整合命名為“燕山運動A幕”,二者均屬總的“燕山運動”。呂金波(2020)指出這對中國構造運動的命名和劃分起到了關鍵作用。這是中國地質學者經過實地勘察和測量后提出的現(xiàn)象以及地質構造運動概念,也是對地質學的一大貢獻。中文本特意在目錄中強調“不整合”,意在突出這一現(xiàn)象對中國地質研究的價值。增添“時代及比較”的內容,便于中外學者更好地進行地質對比,從而促進國際對話與交流。

        3.2 正文

        中、英文本正文基本對應,但有3點明顯差異。

        3.2.1序言

        英文本序言由丁文江撰寫(簡稱丁序)。中文本序言沒有直譯丁序,另請章鴻釗撰寫新序。章序雖提到當時開展工作的情況,但主要對諸位師生加以勉勵,實質內容不多。中、英文本引言均由葉良輔撰寫(簡稱葉引),主要介紹地質工作緣起、內容及對前人觀點的修正。丁序雖然不長,卻補充了章序、葉引未曾提及的內容。

        丁序首先指出:“這些零碎的材料如果放到一起觀察,那么在細節(jié)和準確性上都會有所不同,這是因為它是由一群畢業(yè)的學生獨立完成的?!敝詻Q定出版該書,是因為:“在不久的將來,修改的機會似乎十分渺茫,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忙于準備計劃的1∶100萬地圖和礦產資源調查的巨大任務?!苯又种赋龅谖逭聝热荻嘤兄貜?,且在他的建議下撰寫?!爱敃r關于地層學的部分已經出版了。因此,某些重疊難以避免?!边@段話涉及3個問題。

        (1)丁序所說“巨大任務”指的是什么?丁序未交代,應與當時正在進行的地質調查測繪事業(yè)有關。地質研究所成立以后的一個重要任務,即按照國際規(guī)定的通行標準和規(guī)范,規(guī)劃和編制1∶100萬的中國地質全圖及相關地質報告。當時北京的圖幅已經完成,但還有更為廣大地區(qū)的地質全圖沒有提上議事日程。于是全體人員都投入到這項工作中。經過多年實地測繪和室內編制,1924年譚錫疇主編《中國地質圖說明書(北京—濟南幅)》、1926年王竹泉主編《中國地質圖說明書(太原—榆林幅)》、1928年李捷主編《中國地質圖說明書(南京—開封幅)》先后出版(國連杰,2014)。以上三書均附有1∶100萬地質圖以及各類地質圖件。這應是丁序所說“忙于準備計劃的巨大任務”的具體所指。

        (2)第五章內容多有重復,主要因為它大量參考安特生的著作和報告。英文本88頁引用Tien-Pao-Shancoalmine(《天寶山煤礦》,1914),94頁、107頁、109頁、110頁引用Chai-Tangcoalbasin(《齋堂煤田》,1917),均為安特生著作。

        (3)“當時關于地層學的部分已經出版了”,“地層學的部分”應指1916年中華書局出版《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yè)記》(以下簡稱《修業(yè)記》)。《修業(yè)記》是章鴻釗、翁文灝將師生歷年所作69份地質調查報告的集結匯編。它們不僅包括北京附近的地質情況,還包括山西、安徽、綏遠等地的地質情形(吳鳳鳴,2008)。全書共分6章。從目錄前后繼承關系來看(表4),《修業(yè)記》顯然是《地質志》的前身和藍本。特別是《修業(yè)記》在地質年代單位中文譯名的確定方面有開創(chuàng)之功?!缎迾I(yè)記》、《地質志》的目錄安排方式,又為后來各類地質志繼承。丁序說這些零碎的材料由一群畢業(yè)的學生獨立完成。初讀此處甚感困惑,因為丁氏的英文表述是graduating students。這群學生早在1916年7月14日已畢業(yè)(李學通,2006),又據葉引,《地質志》基本內容在1919年夏天(英文本署六月,中文本署七月)完成。丁序署日期為1920年9月,是年1月執(zhí)筆人葉良輔已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質系進修(浦慶余,2012)。1920年9月距學生畢業(yè)已4年之久,何以丁序還使用graduating students?原因恐怕在于這些“零碎的材料”原本取材自《修業(yè)記》,而《修業(yè)記》出版之時正值學生畢業(yè)。

        表4 《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師弟修業(yè)記》與《北京西山地質志》目錄對比

        比較《修業(yè)記》、《地質志》目錄,前者第五章為“礦產”,主要涉及煤田和鐵礦,而后者第五章為“經濟地質”,包括煤田、金屬礦質、非金屬礦質及石坑3類。后者多出來的內容來源是什么?中、英文本正文都交代,第五章內容多摘譯自安特生《齋堂煤田》?!洱S堂煤田》出版于1917年,1916年完成的《修業(yè)記》也就無法吸收鐵礦以外的金屬礦質、非金屬礦質及石坑的內容。

        丁序還對索爾格的貢獻表示由衷感謝。索氏于1910~1912年繪制1∶20萬北京西山地質圖,在測繪方面有著豐富的實際經驗,他的幫助應該在于地質測繪方面(吳鳳鳴,2008)。由此不難看出外籍教師安特生等人對《地質志》的編寫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貢獻(胡適,1998)。外國學者的研究,因地緣之故,較為粗糙。《地質志》雖引用西方學者觀點,但并非簡單轉述,而是在批判中繼承,具體分析時還修正了西方學者的一些錯誤觀點。

        3.2.2注釋

        中文本少有注釋,而英文本注釋詳盡(表5)?!兜刭|志》主要引用文獻有Geological Researches in China, Mongolia and Japan(有時簡寫為Researches in China等形式)、China以及Chai-Tang coal basin。《中國、蒙古和日本的地質研究》著者龐培萊,《中國》著者李希霍芬,《齋堂煤田》著者安特生。龐培萊是第一位在中國進行地質考察的西方地質學家,他的研究成果填補了當時國際學術界的空白,具有拓荒性質(楊靜一,1996; 孫承晟, 2021)。李?;舴业某删透鼮閺V泛,在地層學、地質學、 構造地質學、煤田地質學等多個領域都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貢獻(王根元, Cert Michel,1990; 孫承晟, 2021)?!兜刭|志》第四章、第五章大量素材取自安特生的著作和報告,一些照片也由安特生拍攝。三位學者都是名噪一時的地質學家。他們的著作既是《地質志》商榷討論的對象,也是《地質志》得以編撰的前提和基石。這些注釋不僅顯示出英文本在學術規(guī)范方面更為嚴謹可靠,且表明《地質志》的編寫實質上大量參考了龐培萊、李希霍芬、安特生等人的前期調查研究成果。英文本的注釋表明中國地質學者在學科建立伊始就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積極與國際學術同行對話交流,在積極探索本土化的同時也不忘追求國際化的愿景(歐陽哲生,2008)。這是《地質志》能夠在當時引起國際同行重視的原因之一。

        表5 《北京西山地質志》英文本引用文獻一覽

        3.2.3勘誤表和其他

        中、英文本的第三個差異,表現(xiàn)在英文本還附有一張勘誤表(errata)。這是實業(yè)總署在重印時,發(fā)現(xiàn)初版一些文字誤植,又不便于重排,故增加一張勘誤表以正其訛??闭`表主要糾正英文拼寫錯誤,對中文本的理解并無實質影響。

        中、英文本正文雖大體可以對應,但第三章有一處文字順序略有差別。英文本第三章54~60頁,先敘述“西山與其附近區(qū)域地質構造之關系”(The structural relations of Hsi-Shan and its neibouring mountains),接著敘述“地質運動之時代及其影響”(Date and effect of movements)。同樣的內容在中文本第45~49頁,次序卻是對調的。

        細節(jié)方面,中、英文本也存在一定差別。英文本第一章第23頁表格,表頭列有“l(fā)ocality”(地點)、“Moisture”(水分)、“Volatile M.”(揮發(fā)分)、“Fixed C”(盡灰)、“Remarks”(焦性)、“Ash”(灰分)、“Sulp.”(硫分)、“Calorific power”(熱力)8項內容,并說明摘自安特生《天寶山煤礦》。中文本第20頁表格略有不同。① 中文本另列“煤之種類”一項,五處地點(牛占附近之窯神窪、王成峪吉順窯、雙石頭、達摩嶺、馬蘭村)煤的種類依次為煙煤、煙煤、無煙煤、無煙煤、無煙煤。 ② 英文本達摩嶺、馬蘭村“焦性”一欄空缺,中文本作“不可煉焦”。③ 中文本“灰分”一欄補充顏色,依次為赭色、紅赭色、赭色、赭色、紅赭色,馬蘭村采集標本,英文本標注為20.35,中文本標注為“二〇、五五”,不知是否為排版之誤。④ 英文本達摩嶺、馬蘭村“熱力”一欄,數(shù)字后附加問號(?),表不確定,中文本無問號。除第 ② 項可能存在文字誤植外,其余均是中文本新增內容。

        中文本內容增補或修訂的依據是什么?1919年3月19日,北洋政府批準成立龍煙鐵礦股份有限公司(the Lung-Yen Co.),舉行首次股東會和董事會成立大會,丁文江為官董事。同年該公司在石景山東麓征購了1107畝土地作為石景山煉廠的廠區(qū)(鄭連明,1986)。丁氏對該公司所需鐵礦和昌平錳礦的研究貢獻甚多,同時也與該公司不少人士結下了深厚友誼。丁序指出,葉氏前往美國后,“許多礦業(yè)朋友,特別是龍煙公司助理工程師陳國新(K. S. Chen,音譯)先生,向我提供了更多新近的信息,他應我的要求專門前往磨石口和楊家屯,并進行了細致的修改”。陳氏作為礦業(yè)公司的工程師,完全有可能對標本屬性、顏色進行再次鑒定和試驗。故中文本修訂應與陳氏等人的幫助有關。當時執(zhí)筆英文本的葉氏已赴美留學,丁氏所說“細致的修改”雖出自英文本,但類似的增補或修訂,應主要針對中文本展開。這也再一次說明《地質志》在西方學者觀點的基礎上進行了細致的修訂和增補。

        4 結論

        筆者依據文本對勘的方法,從圖片和文字兩個方面對《北京西山地質志》中、英文本進行比較研究。圖片方面,無論插圖還是圖版,英文本都作了大量增補和解說,內容更為詳實準確。它們不僅為了解中國早期地質事業(yè)提供若干生動的細節(jié),也豐富了對當時地質研究工作的認知。文字方面,中、英文本目錄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英文本的序言和注釋有其獨到的價值和意義。中文本正文的一些細節(jié)增補,應吸收了當時的最新研究成果。《地質志》中文本在地質術語的創(chuàng)建方面貢獻頗大,并對外國學者的錯誤進行了更正和修訂,而英文本補充了中文本缺失的一些內容。二者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紤]到長期以來未能充分利用英文本,因此有必要呼吁學界重視對英文本的閱讀和利用。

        《北京西山地質志》中、英文本的對勘與互校,清晰地展現(xiàn)出在中國地質學創(chuàng)建之初,丁文江、翁文灝、章鴻釗等人按照現(xiàn)代科學的理念,把國際通行的理論、思想、方法貫徹到實際的教學和研究之中。同時《地質志》也是中外學者相互切磋、質疑辨難、共同進步的結晶和典范。中、英文本《地質志》的印行,標志著中國學者開始積極探索地質學本土化的發(fā)展,在標準與規(guī)范方面既講究與國際接軌,又保留若干中國特色。中、英文本《地質志》的比較研究,不僅有助于更加準確地認識《地質志》的學術價值,而且也為更合理地評價《地質志》在中國地質學史上的地位和意義提供了可靠的學術依據。

        猜你喜歡
        英文文本
        在808DA上文本顯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識別
        電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英文摘要
        鄱陽湖學刊(2016年6期)2017-01-16 13:05:41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財經(2016年19期)2016-08-11 08:17:03
        英文摘要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話故事《坐井觀天》的教學隱喻
        如何快速走進文本
        語文知識(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
        欧美性受xxxx黑人xyx性爽|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欧美| 激情综合丁香五月|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亚洲乱精品中文字字幕| 日本一区二区在线播放视频| 少妇伦子伦情品无吗|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丰满少妇又紧又爽视频| 宅男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爱爱|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动漫|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狠狠躁中文| 亚洲精品98中文字幕| 妺妺窝人体色www聚色窝仙踪| 996久久国产精品线观看| 日韩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视频 |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精品卡一卡二卡3卡高清乱码 | 又粗又黑又大的吊av| 醉酒后少妇被疯狂内射视频| 亚欧同人精品天堂| 一区二区在线观看精品在线观看|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系列| 国产区精品| 久久国产亚洲av高清色|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av不卡| 少妇无码av无码专区线| 国产三级黄色在线观看| 99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国产av影片麻豆精品传媒| 青青草久热手机在线视频观看| 精品人妻va一区二区三区| 高清偷自拍第1页|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日本av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四虎影视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