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英臣 滕盼盼 戴 璇 譚曉東
隨著城鎮(zhèn)化不斷推進,窯洞作為村落的文化景觀和建筑符號逐漸面臨消逝。據考察發(fā)現,大多數窯洞院落塌陷或被填埋,地上建筑逐漸增多,破壞了原有的建筑風貌。很多窯洞建筑空間由于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年處于閑置狀態(tài);加之人們對窯洞營建技藝的使用減少,導致其面臨失傳。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官寨頭村落中,有著一處上百年歷史的獨立式窯洞遺址,也稱箍窯,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及藝術研究價值,但因長時間無人管理呈現廢棄狀態(tài)。傳統村落作為歷史信息的載體,如果得不到合理的開發(fā)利用,會導致很多問題出現。因此,如何在保持村落的原真性、整體性和風貌性的基礎上對傳統村落建筑進行提升設計,維持村落的傳統景觀形態(tài),成為需重點考慮的問題[1]。
(1)現狀分析。箍窯原本由對稱式背靠背的兩個窯院共12 孔窯洞組成,由于建筑受損,現在僅剩9 孔窯洞。窯洞墻角四周的青磚材質破壞了建筑的整體風貌,窯院殘留著局部土坯圍墻,1 扇破舊的宅門,室內空間存在臟、亂、差的現象。根據實地考察了解到村落窯洞的現狀如下。第一,箍窯窯院的門前有1條道路通過,道路前方有一片閑置空地。第二,溝壑縱橫的村落地形存在著3 道彎的路徑模式,這3 道彎沿崖壁分布著靠崖式建筑,其中2 道彎的建筑由于年久失修,開始塌陷。2 道彎的靠崖式窯洞屬于下沉式(塬下)區(qū)域,與箍窯有著大約8 m 的地勢高差。第三,窯洞的荒廢導致此地人煙稀少,周邊環(huán)境雜草叢生,淪為荒地。
(2)非物質文化分析。官寨頭村作為傳統村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包括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指的是在“河洛文化”影響下的耕讀文化、禮制文化以及傳統村落建筑的風水文化;民俗文化有剪紙、社火、刺繡、蛋雕技藝、面塑、舞蹈以及鼓樂文化等,其中鼓樂文化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除此之外,窯洞的營造技藝也是一種值得傳承的文化。
(3)建筑形態(tài)及材料分析。官寨頭村的建筑類型豐富多樣,包括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和獨立式窯洞。靠崖式窯洞依山體的朝向而建,一般是面朝南,這樣采光效果相對較好;根據山體的走向和長短,向內開挖深9 m、寬3 m 左右的窯洞。下沉式窯洞是在地勢平坦的地面向下挖6 ~7 m 深的方形洞口,再向四面土墻開挖合適的窯洞數量,一般有12 孔和10 孔的窯洞模式。獨立式窯洞的建筑平面格局比較自由,先打好類似拱形的橋墩,然后選用濕度適中的黃土材料,利用模具制作土磚,再用黃土和草芥糊向架在窯墩上的拱形窯楦子一層層地箍,最終窯洞的外形呈尖聳狀,類似“抄手頂”,這樣有利于墻體的穩(wěn)固。
官寨頭村窯洞建筑的幾種建筑類型幾乎都是尖圓拱形,村落窯洞建筑都利用了本土材料黃土和麥秸草,優(yōu)點是成本較低,方便取材;窯洞用黃土做的土坯墻,起到了冬暖夏涼的作用。除了這些材料,再結合青磚和瓦片做攔馬墻進行裝飾,建筑材料的搭配具有合理性[2]。
箍窯已成為官寨頭村遺留下來的最后一座獨立式窯洞,這座建筑遺址透露著很多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由于人們的保護意識薄弱,箍窯遺址文化并未被深入挖掘和探索,窯洞建筑也逐漸廢棄,這將導致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加快消逝。再加上政府扶持力度較弱,村落發(fā)展現狀已無法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消費心理需求。另外,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影響,居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轉變,大部分年輕人移居城市,村落中多為留守老人,導致村落“空心化”現象明顯。
由于窯洞的功能性較弱,村落居民開始在地上新建彩鋼瓦房屋,黃土材料的使用逐漸消失,更多的混凝土建筑破壞了村落的原有風貌。窯洞是傳統村落的建筑符號,本身作為一種文化景觀而存在,隨著建筑風貌的改變,傳統村落也逐漸失去色彩。官寨頭村隨著村落人數的減少以及窯洞建筑的損壞,窯洞的營造技藝逐漸失傳,一些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風險,傳統文化得不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傳統村落的文化氣息也會相對減弱。
(1)文化保護與傳承原則。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時期的產物,隱藏著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窯洞建筑作為傳統村落的文化景觀,其營造技藝隨著城鎮(zhèn)化的出現而逐漸失傳。官寨頭村作為窯洞建筑類型最為豐富的村落,應充分挖掘其文化價值,合理保護傳統窯洞的建筑風貌、窯洞營造技藝、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必須從實際出發(fā),在遵循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合理保留文化符號和內涵,并注重實際的發(fā)展需求[3]。箍窯建筑提升設計將采用展覽館的模式實施保護,陳列官寨頭村所涵蓋的文化。展覽館的保護模式,一方面合理保護和利用了箍窯遺址價值;另一方面,將其作為文化載體對窯洞文化進行整合、歸納與收藏。
(2)生態(tài)可持續(xù)原則。窯居建筑通過營造技藝的傳承建造而成,其獨特的建筑特色成為傳統村落的建筑符號元素,在對建筑進行提升設計的同時,要考慮建筑的材料和結構形式等。窯洞建筑材料主要以黃土為主,黃土作為黃土高原區(qū)的一種可再生原材料,其優(yōu)點是能夠就地取材、省時省力、成本低、實用性強且綠色環(huán)保,最主要是與黃土高原的環(huán)境相融合,符合原生態(tài)的特色風貌[4]。
(3)整體性原則。在對傳統村落中的窯洞建筑進行保護和提升設計時,要遵循整體性原則。無論從建筑形態(tài)、肌理、風貌還是風格、材料上,都要與村落其他窯洞建筑保持一致,塑造的同時考慮對建筑風格和特點的傳承。
(4)原真性原則。傳統村落作為一種文化遺產遺留至今,在對村落古建遺址進行研究設計的同時,要遵循原真性原則。對文化遺產進行評價時,原真性作為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是科學研究、保護和修復遺產所依據的標準[5]。傳統窯洞作為文化景觀特色建筑,在保護提升設計的過程中,要繼承窯洞的營造技藝,設計出符合當地的鄉(xiāng)土建筑,使得原真性在建筑形態(tài)中得以呈現。
(5)以人為本原則。任何建筑都是圍繞人這一主體進行設計的,建筑營造的目的是為人們提供更舒適的活動空間,人們的需求是環(huán)境藝術設計的根本,要讓設計服務于人。因此,在對傳統村落中的窯洞建筑進行提升設計時,既要滿足人的心理需求,也要同步滿足人的精神需求[6]。
對箍窯遺址進行保護、修繕和提升設計,合理利用其使用價值,以保持傳統村落的完整性與獨特性。除了對建筑進行修繕,還需要賦予其新的功能,有效利用空間,以充分發(fā)揮其價值,并保證窯洞在人們的管理下得到長久的保存。因此,可利用展覽館將村落的傳統文化進行收藏和展示。首先,對窯洞其他遺留至今的傳統風貌,如窯院、圍墻及寨門進行保留并修復;合理利用院落空間,布置景觀節(jié)點,提升活力。其次,對于2道彎靠崖式窯洞的窯頂,根據地勢高差在溝壑邊沿進行景觀平臺設計,以強化村落的自然邊界。最后,結合2 道彎的靠崖式建筑周邊規(guī)劃一些文化活動空間,利用獨特的地形地貌特征,融入民俗文化元素設置景觀節(jié)點,打造一個傳統文化的景觀空間,使游客與當地文化和自然景觀產生良性互動,同時加強人們對傳統文化自覺性的保護意識,樹立文化自信。
本設計以箍窯遺址及2 道彎閑置空地作為設計場地,繪制路線、功能節(jié)點及軸測圖,并賦予箍窯展覽館功能,對窯洞建筑進行保護提升設計。
首先,在遵循黃土高原區(qū)生態(tài)性原則的基礎上,選用本土材料和建筑元素加固建筑外立面。例如,窯頂四周利用青磚灰瓦做挑檐,再設置攔馬墻進行裝飾。一方面,穩(wěn)固了窯頂,避免了雨水對窯洞的沖刷,保護了建筑面貌;另一方面,實現了與其他類型窯洞建筑風貌的協調統一。
其次,窯洞原本的門窗和墻體在經過風雨摧殘后,建筑面貌破舊不堪。根據當地居民對門窗用材的講究,將木材作為門窗的主要材料進行修復,再利用土磚裝飾窯臉,并將窯體墻角周邊的原有青磚統一替換成土磚材質。尖圓拱形的窯洞周邊,利用特殊模具做出的土磚進行裝飾,以突顯窯洞的建造技藝。
最后,在進行建筑外立面修復時,采用村落特有的民俗文化元素剪紙窗花作為裝飾點綴,不僅迎合了村落居民對安康、和睦的向往,也讓窯洞更加貼合村落樸實的建筑風貌。
除了對建筑外觀進行修復外,文化氛圍的營造也很重要。設計將原本荒廢的窯院和遺留下來的朝南院落宅門利用起來,用土坯做圍墻與宅門銜接起來,將南墻左側原有宅門作為展覽館院落的主入口,然后在右邊另開一扇門作為次入口,方便游客進入展覽館院落中進行參觀。設計時,對該村落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鼓樂文化,進行元素提取,融入宅門外墻的壁畫中進行裝飾圍合設計。同時,在圍墻兩邊放置裝飾物與展覽館指示牌吸引游客參觀,增加展覽館的文化氛圍儀式感。院落地面鋪上草坪,增加綠化面積,避免黃土層過多,導致人們產生視覺疲勞。院落的道路運用石磚鋪貼,與綠化相互配合,更好地襯托建筑景觀。宅門墻腳采用土磚進行加固,門檐用瓦片搭建,符合村落的古樸韻味。
建筑形態(tài)的體現,少不了景觀的襯托,可在院落景觀設計中進行文化景觀節(jié)點布置。例如,從主入口進入的院落部分(前院),將皮影剪紙作為文化景觀墻,配上小型水池對環(huán)境進行營造;再提取石磨元素用作汀步裝飾,并增設休閑座椅和景觀廊架。
后院的景觀營造結合北邊塬下地形的蘋果種植區(qū),將北面墻用木柵格作為柵欄進行圍合,打破了圍墻的封閉性;同時放置休閑廊架,讓人們能夠更直觀地看到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yè)景觀。設計中,提取攔馬墻墻磚元素對休閑廊架進行裝飾設計,廊架上方覆蓋紫藤花,起到遮蔭和美化景觀的效果。在后院設置涼亭、小型休閑廣場和景觀柱,最終以前院和后院的形式與箍窯文化展覽館共同組成一個院落景觀形態(tài)。
窯洞室內進行展覽館設計時,對每口窯洞房間進行功能劃分,將村落的傳統文化一一陳列展示。展覽館室內的地面鋪裝統一采用青磚材質,其陳設布局配合燈光營造出濃烈的文化氛圍。剪紙文化展示區(qū),屋內墻壁用報紙糊墻,一方面起到阻隔蟲子的作用,另一方面保證了墻壁的干凈整潔。屋頂上方用木架搭建隔板層,板上貼附寓意安康吉祥的剪紙圖案作為裝飾,凸顯濃厚的文化底蘊。
將院落門前的溝壑邊緣地貌設計成木質觀景平臺,再加入剪紙雕塑進行點綴,旁邊設置觀望亭,有利于人們更好地在塬上地區(qū)欣賞塬下的自然風景,同時起到了強化自然邊界的作用。對2 道彎靠崖式窯洞前方的空閑地塊進行景觀規(guī)劃設計,保留原有的兩處房屋,結合周邊環(huán)境在靠崖式窯洞院落前方設置一些小路,通向窯洞院落,為將靠崖式窯洞打造成民宿提供條件。
在靠崖式窯洞的前方溝壑區(qū)域加入觀景橋和文化活動空間,為游客提供參觀和休憩的場地。沿著兩邊坡道分別設置小型休閑廣場,其中觀景橋選用木材,小型休閑廣場選用青磚鋪面。小型廣場上設置文化景觀墻、石磨桌椅、樹池以及水池等小品景觀和設施。中間沿路設置涼亭、休閑廊架和景觀橋,并搭配植物豐富生態(tài)環(huán)境。這些景觀節(jié)點的增加,擴充了公共空間的活動范圍,使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欣賞塬上獨立式窯洞和塬下靠崖式窯洞文化遺產,周邊溝壑縱橫的自然景觀盡收眼底,村落的景觀形態(tài)得到有效提升。
本文以三門峽市官寨頭村箍窯遺址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調研及收集國內外傳統村落建筑保護的案例分析進行觀點整合,對傳統窯洞建筑進行保護提升設計,并結合村落建筑現狀得出以下結論。第一,根據實地考察,了解了村落窯洞建筑的特點和歷史文化,為窯洞建筑保護提升設計研究提供了理論來源,符合了本土建筑風貌,保留了原真性。第二,在遵循以人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建筑進行保護提升設計。窯洞建筑的維護,同時也離不開政府資金的支持,設計將箍窯作為展覽館使用,在記載農耕文明時期歷史文化的同時將文化進行傳承。根據展館的文化空間展示,對室內做適當的氛圍營造,讓人們更直觀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第三,在對周邊環(huán)境進行規(guī)劃設計的同時,提取文化元素制作休閑廊架、涼亭、文化景觀墻、觀景平臺、休閑小廣場以及觀景橋等景觀小品。文化的融入為景觀形態(tài)增加了亮點,也加強了文化宣傳的力度。結合自然地貌在溝壑邊緣打造文化活動空間,既能強化自然邊界,又能傳播文化,為實現生態(tài)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