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濤 王 歡 申 燕 阿德·木胡牙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2021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加快完善我區(q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推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睙o論是新疆的鄉(xiāng)村還是城市,巴扎都普遍存在,是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極佳空間載體。
巴扎(Bazaar),相當于漢語中的“集市”,是新疆少數民族對城鄉(xiāng)商業(yè)街道和集市的統(tǒng)稱,其貿易形式在新疆歷史悠久,是中國地域特色鮮明的集市[1]?,F階段巴扎的建設和更新,過度注重自身的經濟效益,忽略了巴扎應有的“城鄉(xiāng)活力”和“文化內涵”,建成后使用率較低。如果以公共文化服務為特點進行打造,可提升巴扎自身活力并激發(fā)城鄉(xiāng)屬性。
新疆國際大巴扎建成于2003 年,2018 年完成二期改擴建工程,以大巴扎為中心打造了一條步行街,與老步行街相連,形成擁有3 300 多個鋪面的規(guī)模[2]。新疆國際大巴扎現已成為集旅游、文化、商業(yè)為一體的綜合性質建筑群體,更加具有人文和地域代表性,文化價值內涵超過當地其他商業(yè)綜合體。
清末時期:在清末時期,二道橋的南關大街規(guī)模已經成為僅次于城內大小十字的商業(yè)區(qū)。1881 年烏魯木齊被劃為俄商貿易區(qū),1895 年又在烏魯木齊劃出了“貿易圈”,北起二道橋,南到三屯碑,西至新華南路一帶,東至延安公園[3]。
二十世紀中后期:新中國成立后,二道橋周邊依舊是市民喜愛的熱門區(qū)域。特別是1964 年修建了團結劇場,成為當地年輕人最喜歡的休閑娛樂場所。1979年,修建二道橋農貿市場,規(guī)模大概為600 家商鋪,成為本地人逛街游玩的主要場所。
二十一世紀初期:2002 年8 月,在原二道橋農貿市場附近建立新二道橋市場,規(guī)模大概為300 多商戶,2003 年國際大巴扎建成,2004 年二道橋民俗風情一條街被列入“烏魯木齊新十景”[4],最終提煉出二道橋歷史發(fā)展線(圖1)。
圖1 二道橋歷史發(fā)展線圖(來源:作者自繪)
周邊概況分析:新疆國際大巴扎位于烏魯木齊二道橋商業(yè)繁華街區(qū),距其周邊500 m 范圍內有商業(yè)、住宅、醫(yī)療以及學校等建筑。大巴扎四通八達,周邊500 m內有多條交通干道以及高架橋,周圍有11 個公交站點,方便人們出行前往。大巴扎周圍綠地較少,僅在其西面有團結花園,輻射范圍小,為周邊居民提供了小型綠地。
功能及景觀分析:巴扎一期功能較為豐富(圖2),但文化功能較弱。大巴扎內部綠植分布較少,主要以花壇、盆栽、藤蔓為主。步行街設置的一些景觀小品部分具有地域特色,但仍有部分景觀小品設計隨意,無法很好地體現出文化內涵。在室內外景觀節(jié)點處,休息座椅、公共綠化、休閑區(qū)域等基礎設施較為稀缺,且服務范圍無法滿足需求。
圖2 巴扎功能分析圖(來源:作者自繪)
人流及交通分析:選取周末,針對新疆國際大巴扎的A、C 入口,每隔一個小時統(tǒng)計一次人流量。統(tǒng)計顯示大巴扎人流量在20:00 ~24:00 這個時段出現大幅度增長。大巴扎步行街、廣場等室外活動空間人流聚集程度更為顯著[5]。
功能類型定位對比:巴扎一期由六棟樓組成,每棟樓都有其商業(yè)功能定位。目前大巴扎步行街根據定位、業(yè)態(tài)的不同分為A、B、C 三個區(qū)(D 區(qū)在建)。A 區(qū)是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B 區(qū)是以國際時尚為主題的特色街區(qū);C 區(qū)是以巴扎美食為主題的步行街夜市。
空間肌理對比:巴扎一期其步行街空間肌理主要是與城市道路結合呈現“日”字形,內部是沿著歡樂廣場所在的步行街兩面分開布置商業(yè)樓,空間簡潔、明快,整體呈現直線型結構形式。巴扎二期由多條室外步行街以及廣場交匯而成,空間豐富而有序,相互連貫,呈現“T”字結構形式。室內是將原有的步行街與天池路步行街貫通,形成“H”形步行街,使室內外步行街聯(lián)系更加緊密,從而帶動室內步行街的發(fā)展。
巴扎室外廣場是步行街最為獨特的空間,廣場是新疆人民聞樂起舞的地方,在這里人們跳的不僅僅是舞蹈,更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精神的互動。但目前歡樂廣場利用率較低,廣場的大空間只有在表演時間才會集聚大量人群,其余時間僅作休閑空間。廣場較為空曠,尤其是在炎熱夏季沒有遮蔭處和休息處,游客大多選擇在建筑陰影下的角落休息,體驗感不佳。
巴扎不僅僅是一個商業(yè)或者旅游空間,更是新疆人們互動交流的精神場所。巴扎在功能上不應該僅考慮商業(yè)以及旅游的因素,更應該考慮到本地人的使用需求。由于缺乏根據使用人群的多元性來合理安排這些需求所對應的功能,使得巴扎目前同質性嚴重,功能分區(qū)單一。巴扎一期建筑樓多為商業(yè)功能,文化功能較少且品質不高,對游客吸引力不足。
所謂交通可達性,一方面指城市交通道路與內部道路連接的可達性,另一方面是指巴扎內部交通的可達性。巴扎一、二期被城市主干道隔開,車流密集,需在路口停留避讓行人,使得彼此之間通行不便。其實巴扎周邊有較為便利的交通樞紐和交通站點,交通站點輻射面廣,能夠承載大量的人流,但巴扎一、二期入口處的地鐵出入口未能很好地與巴扎內部通道相聯(lián),降低了交通可達性。
目前的巴扎步行街在空間形態(tài)上表現缺少地域特色,步行街上的景觀節(jié)點普通、隨意,沒有很好體現出地域特色性。導致步行街缺乏辨識度、無法展現地方特色和城市文化內涵。
歡樂廣場景觀設計以及空間塑造方面相對薄弱,缺少滿足不同活動情景和心理需求的公共空間,因此在加建小場所時要能夠全面滿足多種需求,打造一個舒適宜人的休憩空間、促進交往的互動空間、拍照打卡的藝術空間以及兒童的游玩空間。例如,引入景觀植被可以減少日曬,同時優(yōu)化環(huán)境;水池營造的親水空間成為兒童的嬉戲場所同時,也是良好的交往空間;廣場中休閑場所的加建既可以作為休閑娛樂空間,同時也起到景觀節(jié)點的作用。
大巴扎現有的文化藝術空間包括劇場、玉石展銷館、工藝品展覽館、歌舞宴會廳等。人們對文化藝術空間很感興趣,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文化藝術層面的博覽、民俗、教育等空間,如樂器、氈房、飲食、草藥、毛毯、食材等共9 個文化展館,并分布在巴扎的各個角落(圖3)。
圖3 重構功能分區(qū)設計方案(來源:作者自繪)
巴扎一、二期地理位置交通便利,但一、二期卻被城市主干道間隔開來,彼此聯(lián)通不便,因此提出加建立體交通的構想。將巴扎地下層的家樂福超市、地下停車場及地鐵一號線,三者聯(lián)通并與地面聯(lián)系。地面與二層增加室外自動扶梯及樓梯間,形成“多首層”模式,并利用空中走廊把分離的建筑連接起來,打造各功能之間既密切溝通又互不干擾的“立體交通”體系。
大巴扎的地域文化建設不僅吸引著外地旅游者,更為本地人帶來了認同感和歸屬感,大巴扎不僅僅是購物場所,更是他們相互交流的精神場所。新疆的巴扎歷史久遠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體現在巴扎的建筑風格、業(yè)態(tài)種類以及空間布局等方面。增設具有地域性的景觀小品,也能體現其歷史性及文化性。
從目前來看,新疆國際大巴扎的改造升級是較為成功的,把改造升級的重點集中在廣場公共空間上,充分發(fā)揮了大巴扎公共空間與商業(yè)空間相結合所產生的協(xié)同效應,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包容度,并且在時間和空間上整合了城市公共空間。對于政府來說,應當多鼓勵和引導,豐富市民的公共文化生活,利用好這個重要的文化宣傳陣地。對于開發(fā)運營者來說,應多釋放一些室內外公共空間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吸引消費者前往更高的樓層或地下空間,有助國際大巴扎與城市之間產生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