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光存
當前, 我國正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巨大機遇, 為了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加強基礎研究是迫切要求、 是必由之路。 本文圍繞提升科技創(chuàng)新的原創(chuàng)能力和加強基礎研究這一主題, 深入分析我國當前基礎研究的現狀、 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未來發(fā)展的戰(zhàn)略路徑。 通過強化前瞻性布局、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建設基礎研究高水平支撐平臺、 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 廣泛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探討, 旨在為加強基礎研究, 引領科技強國建設提供具體的政策建議。
我國的基礎研究傳承著深厚的歷史, 蘊藏著千百年來文明的智慧和創(chuàng)新。 早在漢朝和唐朝, 我國科學家在天文、 地理、 數學等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為全球科學文明的進步貢獻了獨特的財富。 例如, 《周髀算經》 中對數學的深入思考以及 《天文》 等典籍中對天文現象的精準觀測與總結, 都彰顯了我國古代基礎研究的卓越水平。
然而, 隨著歷史的演變, 我國基礎研究在某一時期相對滯后。 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我國不僅面臨列強的入侵, 還受到封建體制的束縛, 科學研究的活力受到一定的抑制。 直至20 世紀初, 科學家們如錢學森、 屠呦呦等, 堅守探索的信念, 為我國基礎研究的復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盡管這一時期充滿困難, 但鑄就了一批堅毅的科學精英, 為我國科技崛起埋下了伏筆。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國家逐年增加對科研的投入,建設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機構, 吸引了大量優(yōu)秀的科研人才。 20 世紀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我國在高能物理、 核物理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 為我國科學家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奠定了基礎。 21 世紀初, 我國提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 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 以“973” 計劃 “863” 計劃為代表的國家科技計劃相繼實施, 推動了我國在信息技術、 生物醫(yī)藥、 材料科學等領域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同時, 我國在航天、 核能等高端技術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 在這一過程中, 我國科學研究的機構體系不斷完善, 科研人才隊伍逐漸壯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設立為基礎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各類科研項目的啟動也使得科學家們在探索未知領域時更加從容。
然而, 盡管我國基礎研究在一些領域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但相對于一些發(fā)達國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在一些前沿領域, 我國仍面臨著科技創(chuàng)新能力不足、 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相對薄弱等問題。 同時, 一些重大科研項目需要更多的國際合作, 共同推動科技進步。
在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大潮中, 我國基礎研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國家提出了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戰(zhàn)略, 將基礎研究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源頭和動力。 同時, 我國在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 基因編輯等領域的不斷探索, 也為基礎研究的深化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未來的發(fā)展中, 通過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提升技術設施與實驗平臺、 優(yōu)化資金支持體系、 促進學科交叉與國際合作、 培育創(chuàng)新文化與機制等方面的努力, 可以進一步推動我國基礎研究水平的提升,實現科技創(chuàng)新的自主自強。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的大潮中, 我國基礎研究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這些挑戰(zhàn)既來自于國際科技發(fā)展的趨勢, 也與我國自身科技創(chuàng)新面臨的問題緊密相連。 正確認識并迎接這些挑戰(zhàn), 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推動基礎研究的發(fā)展, 提升科技創(chuàng)新的原創(chuàng)能力。
科技的迅猛發(fā)展使得科學研究的范式正經歷深刻變革。 學科交叉融合成為新的趨勢, 而傳統(tǒng)的學科分類體系可能顯得有些滯后。 這意味著未來的基礎研究需要更多的跨學科合作, 而我國在一些新興學科領域的布局和投入相對滯后, 需要更靈活的適應能力。
國際科技競爭的焦點正向基礎前沿逐漸轉移。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 一些國家已經在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領先地位, 而我國在某些關鍵領域還處于迎頭趕上的階段。 國際科技競爭的激烈,使得我國在一些關鍵技術上存在較大的壓力, 必須通過加強基礎研究, 提升原創(chuàng)能力, 爭奪科技創(chuàng)新制高點。
科技創(chuàng)新的新趨勢是學科交叉融合。 這使得科研問題更為復雜, 需要更廣泛的知識面和更多的跨學科合作。 我國在一些學科交叉融合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協(xié)同機制不夠完善、 人才培養(yǎng)模式需要創(chuàng)新等方面。 如何更好地推動學科交叉融合, 加強不同領域之間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 將是我國基礎研究亟需解決的難題。
我國在近年來加大了對基礎研究的投入, 但在資源分配和布局結構上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方面, 一些傳統(tǒng)領域的研究資源仍然較為集中, 而一些新興領域相對疏弱。 另一方面,一些高水平研究機構的布局尚不夠均衡, 地區(qū)之間科研力量的發(fā)展不平衡也成為問題。
高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是保障基礎研究質量和水平的核心。 然而, 當前我國在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面臨一些挑戰(zhàn)。 一方面, 一些新興領域的高層次人才仍然相對匱乏; 另一方面, 一些優(yōu)秀的基礎研究人才面臨著引進和留用的問題。
當前, 國際科技合作在一些領域面臨一些新的挑戰(zhàn)。 例如, 一些國家對于高科技產業(yè)的保護主義傾向增強, 一些科技領域出現了新的競爭格局。 這使得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既面臨了合作機遇, 也面臨了合作的一些不確定性和風險。 我國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 通過加強與國際科研機構和企業(yè)的合作, 更好地融入全球科技創(chuàng)新網絡。 同時, 也要謹慎應對一些潛在的風險,保護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
總的來說, 我國基礎研究面臨的挑戰(zhàn)既有國際性的, 也有國內性的。 在全球科技格局動蕩不安的當下, 更需要我國制定更為科學合理的科技政策, 提高對基礎研究的關注度和支持力度, 以更好地應對當前和未來的種種挑戰(zhàn)。
在面對基礎研究的現狀與挑戰(zhàn)時, 我國需要明確科技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路徑, 以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以下是一系列重要的戰(zhàn)略路徑, 旨在強化前瞻性、 戰(zhàn)略性布局, 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 構建高水平支撐平臺, 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 以及廣泛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
為確保科技事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我國需要在基礎研究的前瞻性、 戰(zhàn)略性布局上下更大功夫。這涉及突出前瞻性、 戰(zhàn)略性需求導向, 優(yōu)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 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 具體而言, 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實現: 制定并不斷更新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中長期發(fā)展戰(zhàn)略, 明確戰(zhàn)略方向和目標; 強化對未來科技趨勢的研判, 加大對前沿領域的投入, 鼓勵跨學科合作, 推動學科交叉創(chuàng)新; 設立專項基金, 支持基礎研究項目, 特別是那些具有戰(zhàn)略意義和長遠影響的項目; 加強與國家需求和產業(yè)發(fā)展的對接, 確保基礎研究的方向符合國家戰(zhàn)略需求。
在當前大科學時代, 基礎研究的組織化程度日益增高, 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逐漸凸顯。 我國已經構建了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chuàng)新的體制機制, 但我們仍需要通過進一步優(yōu)化和詳細的改革方案來不斷提升其效能。 建議完善科研項目評審制度, 注重評價項目的原創(chuàng)性、 前瞻性和戰(zhàn)略性, 確保項目的深度和廣度;鼓勵科研機構與企業(yè)加強合作, 形成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 以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效率, 促進科學家更好地參與實際產業(yè)問題的解決; 推動科研人員評價機制改革, 突出對其在基礎研究領域的貢獻評價, 減少對論文數量和SCI 等指標的過分依賴;設立激勵機制, 獎勵在基礎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果的科研團隊和個人, 以激發(fā)更多創(chuàng)新活力。
過去, 我國基礎研究存在著 “兩頭在外” 的問題。 為解決這一問題, 建議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 集聚全國各方優(yōu)勢資源, 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重大突破; 加速建設基礎研究特區(qū), 吸引全球卓越科研力量和高水平研究機構, 促進國際前沿科技成果在我國的匯聚; 優(yōu)化科學規(guī)劃布局, 推動前瞻引領型、 戰(zhàn)略導向型、 應用支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建設, 提高這些設施的開放共享水平和運行效率。
高水平的基礎研究人才是基礎研究的核心。為了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 提高青年人才的薪酬和福利待遇; 培養(yǎng)使用戰(zhàn)略科學家, 注重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研究人員; 積極引進海外優(yōu)秀人才, 搭建國際交流平臺, 促進國際合作; 完善基礎研究人才的評價體系, 建立長周期的支持機制, 鼓勵青年人才在基礎研究領域進行深入持續(xù)的探索。
在當前全球科技互聯的環(huán)境下, 積極開展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對提升科技創(chuàng)新的原創(chuàng)能力至關重要。 這種合作模式不僅有助于資源共享、 提高研究水平, 更能夠有效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 我國需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和行動, 擴大基礎研究等國際合作, 構建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 全面參與全球科技治理。 這不僅有助于汲取其他國家的尖端科研成果和共享研究資源, 還能夠促進學科交流, 推動科技成果的迅速應用與推廣。 為在國際科技合作中發(fā)揮引領作用, 推動全球科技治理體系的完善, 必須注重拓展國際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建立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 事實上, 積極拓展與國際知名科研機構的合作是加強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首要任務。 通過與國際頂尖研究團隊合作設立國際聯合實驗室, 我國能夠獲取最新科研動態(tài)、 借鑒先進研究方法, 由中外科研機構合作開展具有前瞻性的基礎研究項目, 從而提升我國在特定領域的研究水平。
因此, 我國要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 共同研究解決全球性科技難題。 這既有助于提高我國在國際科研舞臺上的影響力, 也能夠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推動我國在特定領域的發(fā)展。 為此,建議提升我國在國際科研組織中的地位, 爭取更多的資源和話語權, 以確保我國在國際科技合作中占據重要地位; 積極參與國際性的科研項目,包括大型天文觀測、 高能物理實驗等, 以實現在全球科技前沿的持續(xù)探索; 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深化與其他國家科研機構的合作關系, 推動全球科技發(fā)展的共同進步。 此外, 建立互派青年研究人員訪問制度, 鼓勵我國研究人員到國際知名實驗室深造, 同時邀請外國科學家來我國進行合作研究。
加強科研人員的國際交流與培訓是促進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的重要途徑。 建議設立國際交流獎學金, 資助我國優(yōu)秀科研人員到國際知名科研機構學習深造, 以提升其國際化視野和研究水平;與其他國家建立科研人員交流計劃, 促進我國科研人員與國際同行的相互學習, 加速科技知識的傳播和交流; 開展國際性的科研培訓項目, 提高我國研究人員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 使其更好地融入國際科研體系。
同時, 我們要積極參與國際科技組織, 爭取在國際科技治理中發(fā)揮更為積極的引領作用, 推動全球科技治理體系的完善; 參與國際科技標準的制定, 確保我國在全球科技標準中具備更大的話語權, 以更好地維護我國在國際科技領域的利益; 加強與其他國家的政策對話, 推動國際科技治理體系更好地適應多極化趨勢, 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zhàn)。
加強基礎研究, 突出原始創(chuàng)新, 已成為國際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只有通過更加有力的政策支持、 更加創(chuàng)新的體制機制、 更加高效的人才隊伍建設, 我國才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事業(yè)中貢獻更多力量。 為此, 我們要與時俱進, 勇攀科技高峰, 實現基礎研究的跨越式發(fā)展, 引領科技強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