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升
(南京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8)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時代順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而提出的重大法治理論成果,是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黨中央明確要求“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學校教育,納入高校法治理論教學體系,做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工作”。習近平總書記也對“三進”工作提出了要求[1]。根據這一要求,高校思政課相關教材增加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內容,實現(xiàn)了從思想理論體系向教材體系的轉化,完成了進教材的工作。接下來,如何實現(xiàn)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成為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既有成果論述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較多,本文擬從習近平法治思想整體上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需要處理好的幾個重要關系入手,論述融入時需要注意的一些關鍵問題。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中提出“要把統(tǒng)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2]。此后,中央印發(fā)多項文件部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這一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整體論和系統(tǒng)論的思維,將所在學段的思政課教學放到大中小學思政課這個大系統(tǒng)中加以認識和處理。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而言,最重要的縱向銜接工作是要處理好與高中思想政治課的銜接,因為兩者學段相鄰、內容相近,教學銜接顯得更為必要和重要。處理不好將直接影響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
具體到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教學,作為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做好縱向銜接工作,我們首先需要了解高中階段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教學情況。目前高中思想政治涉及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模塊主要有:必修3《政治與法治》、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生讀本(高中)》(簡稱《讀本》)。三個模塊中,涉及較多的是必修3。該模塊共三個單元,第三單元為“全面依法治國”,包括“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含“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與原則”兩個框題)、“法治中國建設”(含“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三個框題)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含“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個框題)。這一單元不僅明確提及了習近平法治思想,而且各課各框題的教學內容也屬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內容。《讀本》第6講第三框題“全面依法治國”提及了“習近平法治思想”,但內容不多,僅作為必修3的補充。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偏重于基礎法律知識和法律常識,雖未專門提及習近平法治思想,但能夠為學生將來在高校學習這一思想提供法律知識基礎。在了解高中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高校思政課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教學中,需處理好與高中的教學內容銜接,教學銜接中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盡量避免簡單重復。大學與高中思政課教學內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復在所難免,必要的重復可以為學生建構新的知識和價值體系提供鏈接和基礎。但這一重復應是有目的和有限度的,重復應該是為了更加深入、更有創(chuàng)造性、更具美感的學習[3]。因此,高中思政課中已經作為重點學習過的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一些概念、范疇和觀點,例如,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依法治國的“新十六字方針”等范疇和內容,在高校思政課中不應再作為重點內容教學,以避免“炒冷飯”。
其次,提高教學的思辨性和邏輯性。隨著學生知識儲備的增加、社會閱歷的增長和思辨能力的增強,高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教學應從理論深度、思想高度和歷史維度上實現(xiàn)對高中內容的超越。應在高中學習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學理性拓展,把教學重點放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發(fā)展脈絡、理論貢獻、創(chuàng)新之處和指導意義上,讓學生明白其中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形成一個由表及里、螺旋上升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
最后,要注意學生高考是否選考政治對融入教學的影響。以前高考文理分科,只要是文科生,高考都考政治科目?,F(xiàn)在新高考模式下,學生選考科目有更大的自由度,不論是“3+3”模式還是“3+1+2”模式,是否考政治,要看學生選考科目中是否有政治。而是否選考政治科目,對其在高校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有很大影響。高考選考政治科目的學生,除了4個必修模塊和《讀本》外,還要學習包括《法律與生活》在內的3個選修模塊。而不選考政治科目的學生,實踐中基本上用兩個學期左右甚至更少的時間學完4個必修模塊后,就不再學習思政課。更重要的是,學生應付學業(yè)水平合格性考試所付出的時間精力、所需的知識水平和應付高考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因此,一般來講,未選考政治科目的學生,其法律知識和素養(yǎng)基礎要明顯弱于選考政治科目的學生。高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縱向教學銜接須注意這一現(xiàn)象,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安排。
目前,高校思政課中直接融入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是“思想道德與法治”(簡稱“德法課”)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簡稱“概論課”)兩門課程。“德法課”在第六章“學習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養(yǎng)”第二節(jié)“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中將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加以闡釋?!案耪撜n”教材第九章“全面依法治國”,其內容就是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展開的。兩相比較,相同之處表現(xiàn)在,兩者都是在全面依法治國中融入了習近平法治思想,都包含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內容(“十一個堅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必須堅持的原則、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以及建設法治中國這幾個部分的內容,且各個部分的闡述要點基本一致。不同之處表現(xiàn)在,“德法課”除上述三個部分外,還包括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和意義,并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放在建設法治中國中加以闡述,“概論課”則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作為單獨的一個部分(第二節(jié))專門加以闡述。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看出,對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兩門課程的融入思路、結構和內容是大致相同的。對于教材的處理,融入教學存在兩種不同處理方式:一種是不管其他課程的情況,完全按照教材給定的內容進行教學;另一種是既然其他課程也有相同內容,為了避免簡單重復,則忽略這一部分內容。特別是“德法課”開設在先,“概論課”開設在后,“概論課”教學中更容易出現(xiàn)后一種處理方式。前一種處理方式完全沒有顧及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兩本教材中的融入情況,簡單重復教學難以避免;后一種處理方式雖然顧及了,但處理方式比較簡單,也不利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和學習。
為了實現(xiàn)更好融入,首先要依據課程定位和特點進行課程銜接和教學轉化。各門思政課要結合自身的特點,有側重地進行學理探討。“德法課”是高校最先開設的思政課,是思政課中的基礎性課程,其課程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yǎng)?!案耪撜n”是最后開設的思政課程,其課程目的主要是增強學生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知和認同,實現(xiàn)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谶@樣的課程定位和特點,“德法課”應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教學作為學生法治思維方式和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重要內容,講清楚這一思想的科學內涵及其所蘊含的概念、術語和原則,讓學生搞清楚這一思想所蘊含的重要范疇、理念及其之間的相互關系,弄明白這一科學思想的形成過程和核心內容,為后續(xù)學習奠定基礎?!案耪撜n”則應講清楚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弄明白其重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理論貢獻、獨特觀點以及我國對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通過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銜接處理,既避免“德法課”和“概論課”之間簡單機械的重復教學,又能根據課程目的和特點做到整體協(xié)調、各有側重[4]。
此外,為了將融入教學的橫向銜接落到實處,承擔“德法課”和“概論課”兩門課程教學任務的教師之間以及兩個教研室之間需要加強溝通、相互協(xié)作。教師可以通過研讀教材、交流研討、聽課等方式主動了解另一門課程中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融入情況,兩個教研室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示范課等方式對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兩門課程中的融入與銜接進行教學研討,根據課程特點、師資、學情對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統(tǒng)籌安排和科學設計,做到分工明確、取舍有據、銜接有序、體系完整,最終形成體現(xiàn)課程特點、相互銜接配合、具有復制推廣價值的教學方案和教學設計。
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回答的是新時代為什么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蘊含著“法治的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理論、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觀點”[5]。這一法治思想著眼全局、著眼長遠、著眼根本,但與大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相距較遠,如果教師僅從思想本身講思想,從理論本身講理論,就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難以真正實現(xiàn)進課堂、進頭腦。為此,我們需要在融入教學中既要從大處著眼,又要從小處著手,既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戰(zhàn)略布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出發(f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法治發(fā)展的高度去闡釋和教學習近平法治思想;同時,又要把這一抽象深刻的理論成果中蘊含的大概念、大原則、大命題與中國法治建設中的小案例、小規(guī)則、小問題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具體案例、具體規(guī)則和具體問題的討論中去理解、認同和實踐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
一是要把大概念和小案例結合起來。習近平法治思想包含了很多法治理論和法治建設中的大概念,如法治中國、依法行政、法治監(jiān)督、法治保障、法治體系等。要讓非法律專業(yè)的大學生理解這些大概念,需要把這些大概念與小案例結合起來,用具體、典型、鮮活的案例來幫助學生感悟大概念蘊含的思想內容和法治精神。案例教學法是常用的教學方法,在此無需贅述。在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要特別注意“大”(宏觀、抽象)和“小”(微觀、具體)的關系,做到“以大統(tǒng)小”和“小中見大”,并凸顯其法治素養(yǎng)培養(yǎng)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是要把大原則和小規(guī)則結合起來。習近平法治思想包含了很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法治建設的大原則,如“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等等。這些原則界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性質,指明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方向,確立了中國法治建設的目標理念和價值遵循,具有重要的方向性、根本性和長遠性意義。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些大原則與小規(guī)則結合起來,通過具體的制度和規(guī)則來闡釋大原則,以利于學生理解,增強說服力。例如,對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我們可以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特別是2018年3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中關于國家監(jiān)察機構的設立及其特質來闡釋;對于“堅持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可以結合《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央八項規(guī)定等黨規(guī)黨紀來闡釋;對于“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fā)”,可以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關于土地經營權、他物權類型、婚姻冷靜期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關于調解的法律規(guī)則來闡釋。
三是要把大命題和小問題結合起來。習近平法治思想包含了很多法治理論和法治建設的大命題。這些大命題或是重大法治理論問題,如法治與政治關系論、法治與人治關系論、社會主義法治核心價值論等;或是重大法治實踐問題,如法治體系構建論、司法改革論等;或既是法治理論問題,又是法治實踐問題,如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論等。面對這些抽象的大命題,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采取大事化小的策略,即把大命題分解成若干個邏輯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小問題,通過小問題來闡釋大命題的思想性和科學性。例如,在教學習近平的“政治與法治關系論”時,不妨將他對這一命題的論述分解為如下幾個小問題:(1)什么是政治和法治?(2)法治是否可以脫離于政治而獨立存在?(3)黨和法的關系問題——為什么說“‘黨大還是法大’是一個政治陷阱,是一個偽命題”[6]?(4)權(力)和法的關系問題——為什么說“‘權大還是法大’則是一個真命題”?通過這樣一些層層遞進的小問題的分析,學生對這一大命題的理解就有了“腳手架”和“著力點”,而不至于大到無從下手。
高校思政課教師在講授習近平法治思想中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即習近平法治思想中有些提法和內容并非首次出現(xiàn),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正式提出習近平法治思想之前,甚至在黨的十八大之前就已經存在。那么,為什么說這些內容現(xiàn)在都屬于習近平法治思想?如果有學生關注到這種現(xiàn)象并提出疑問,我們該如何解釋?即使沒有學生關注到,我們在處理新舊教材、更新教案和課件以及課堂教學過程中也會涉及這一問題,需要我們做出釋明和處理。這一問題實質上講的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繼承和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問題,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我們必須向學生講清楚的問題。
首先,需要向學生講清楚,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在繼承既有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習近平法治思想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所蘊含的法治理論,“充分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理論、社會革命理論、無產階級專政理論,融貫著馬克思主義法律觀、民主觀、國家學說、政黨學說、權利義務觀、權力觀、法治價值觀、法治文明論等法治理論”[7],這決定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論底色。習近平法治思想也繼承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中的法治理論和觀點,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道路中所形成的民主法治思想、依法治國理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執(zhí)政、依憲治國、依憲執(zhí)政等法治思想和實踐,為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創(chuàng)立奠定了思想和實踐基礎。這正是習近平法治思想與既有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一脈相承的體現(xiàn)。新舊教材、新舊教案和新舊課件中的相同和相近之處也是這種繼承關系的體現(xiàn)。
其次,需要向學生講清楚,習近平法治思想不僅有繼承,更有重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習近平法治思想以一系列具有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集成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為創(chuàng)新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作出了重大歷史性貢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實踐實現(xiàn)了新的飛躍。關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貢獻,學界已經有很多富有洞見的研究成果[8],此處不再展開。如果從融入教學的角度出發(fā),為厘清繼承和創(chuàng)新之間的關系,我們可以將習近平法治思想中的創(chuàng)新分為兩種類型:繼承發(fā)展型創(chuàng)新和原發(fā)原創(chuàng)型創(chuàng)新。繼承發(fā)展型創(chuàng)新是指習近平法治思想對原有的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中的一些概念、觀點、命題進行了拓展和深化,賦予了其新的時代內涵、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例如,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從法治國家到法治中國,從法律體系到法治體系,從以人為本到以人民為中心,等等。原發(fā)原創(chuàng)型創(chuàng)新是指習近平法治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原來不存在的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新概念、新觀點、新命題,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和新時代中國法治建設作出了新的重大貢獻。例如,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命題,深刻闡釋了其科學內涵、目標任務和建設要求;提出了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和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命題,指出了法治是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依托,是其最基本最穩(wěn)定最可靠的保障,等等。這些重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反映到教材上就是新舊教材的鏈接之處和不同之處,也是我們在更新教案和課件時,在習近平法治思想的課堂教學中需要重點關注之處。
馬克思主義是“發(fā)展著的理論”[9],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進程中不斷產生著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且這一成果的內容還在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之中。習近平法治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法治篇,是高校思政課中最新融入的教學內容。高校思政課教師不僅要加強對習近平法治思想本身的學習和研究,還要加強對這一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研究,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過程中注意處理好上述幾個重要關系,切實提高融入的教學效果,把黨中央提出的習近平法治思想進課堂、進頭腦的要求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