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田甜,李英林
(吉林農業(yè)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8)
紅色文化是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國家內憂外患的情況下,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各界先進分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為了實現人民幸福、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而不斷探索國家前進道路的過程中形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紅色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其大體以物質、精神和制度為表現載體,紅色文化的物質表現形式主要是指紅色文化將自身精神價值以現實物質形式為載體表現出來,包括紀念碑、紅色基地等;紅色文化的精神表現形式主要是指在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指導下所形成的紅色精神,例如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新時期的抗疫精神等;紅色文化的制度表現形式主要是指由國家以及各個機關所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各項制度,起著“上層建筑”的重要作用,例如黨的四大紀律八項要求、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及黨的各項紀律要求等。紅色文化在精神層面、物質層面以及制度層面構成了紅色文化的完整內容。
紅色文化將革命戰(zhàn)士所表現出來的英勇斗爭、不怕犧牲的精神以物質、精神以及制度等形式進行闡釋和挖掘,雖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紅色文化都有其獨特屬性。
唯物史觀提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作用與反作用的表現,任何一個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上層建筑的產生與發(fā)展都可以從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得到一定的理論依據[1]。因此,在鮮明的階級社會中,文化不僅僅是單純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還可以是統(tǒng)治階級進行思想文化統(tǒng)治的工具,因此具有明顯的階級屬性和政治特征。十月革命的成功為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帶來了文化發(fā)展的曙光,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2]。紅色文化的鮮明政治色彩就突出體現在它始終保持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信仰,在繼承的同時又賦予本國的民族色彩。紅色文化作為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文化具體實際情況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先進文化,要想促進其在新時代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就要繼續(xù)了解并深入挖掘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文化建設的理論來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對于同一事物肯定以及否定的理解同存在于事物之中,其次,對于任何事物都要從其暫時性的方面去理解,因此其具有鮮明的革命以及批判特性”[3]。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如此,因此以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為指導所形成的紅色文化亦是這樣。紅色文化伴隨著中國革命史而產生和發(fā)展起來,并隨著中國共產黨不斷奮斗的歷史進程逐漸走向成熟。從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過程中,紅色文化批判并摒棄了各種落后文化,例如買辦文化、封建文化等,因此批判性是其與生俱來的特征。改革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革命,中國只有歷經了改革開放的發(fā)展與洗禮,才可以對于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甚至是中國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基礎,隨著改革和發(fā)展的逐步深入,紅色文化發(fā)展也經歷了最初的與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相結合的雛形時期、結合本民族文化特征進行發(fā)展時期、結合時代風氣以及社會實踐要求繼承和創(chuàng)新時期。
馬克思主義在發(fā)展過程中始終跟隨時代的腳步,以時代及社會實際發(fā)展為根基,不斷充實自身的內在,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特質。從歷史發(fā)展進程來看,紅色文化不斷吸收優(yōu)秀文化成果,在主導文化發(fā)展的同時,不斷豐富自身內容與形式以提升自身文化品質。在革命、改革以及建設的歷史進程中,紅色文化始終跟隨時代發(fā)展的腳步,追求內涵不斷豐富、形式多樣發(fā)展、主題始終鮮明的發(fā)展目標,形成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文化理論成果,如新四軍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以及抗疫精神等,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發(fā)展要求。紅色文化應繼續(xù)堅持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為我國文化建設工作提供堅實基礎。
1.為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提供精神支柱
堅定理想信念作為紅色文化的核心內容之一,是中華民族在歷經多重磨難之后所遺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產,是中國共產黨永恒的財富。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懈奮斗才換來了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在改革開放和國家現代化建設時期,也正是因為共產黨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最后迎來了國家逐漸開放、經濟逐步發(fā)展和走向現代化的新局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攻堅的新時期,中華民族堅定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才能逐步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領航人和中國夢的關鍵實踐者,更加需要堅定自身的理想信念,才能為社會主義直至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奠定良好的基礎。將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利用紅色文化豐富的精神內涵以及無數可歌可泣的紅色英雄事跡,來深化大學生對于理想信念的理解與領悟,并將理想信念轉化為自身發(fā)展追求的動力,來推動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中國夢的實現。
2.為大學生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實基礎
文化的發(fā)展促進著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自信就其本質來說屬于文化精神、價值觀念上的自信,紅色文化可以說是文化自信的根本基礎和重要著力點。在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不僅使中國政治經濟一度衰敗,同時也使得精神文化退入落后的局面。面對中華文化落后的面貌,陳獨秀曾指出:“中華文化如此衰落與退化,即使不遭遇各種文化思潮的侵略與攻擊,也沒有任何顏面生存并發(fā)展于世界”。[4]將紅色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以日常的學習來直觀地感受紅色文化所蘊含的英雄事跡、紅色精神以及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能夠促使學生真正地了解紅色文化來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為大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提供精神指引
高校教育的目的不僅是為國家和社會發(fā)展輸送有用的知識性人才,更重要的是優(yōu)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品質,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大學生教育的根本宗旨在于明德即明辨是非、追求高尚品德。在當今社會,道德淪喪現象的出現已經成為我們不可否認的實事,曾經一度出現的“扶不扶”現象不僅引發(fā)我們對于當今道德的思考,也給迫在眉睫的道德教育敲響了警鐘。中國發(fā)展到今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道德典范比比皆是,“立黨為公,忠誠為民”、“敢于擔當,勇于奉獻”的精神,這都是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生動鮮明的素材。將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實質融入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之中,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優(yōu)化了道德涵養(yǎng)。
1.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大學生思想修養(yǎng)、道德追求以及精神文化方面進行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實踐活動,它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設要求以及時代發(fā)展潮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主要包括馬克思主義相關理論課程以及思想品德教育課程,其主要內容包括對于道德品質、歷史以及馬克思理論等方面的教育。紅色文化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極大的育人價值以及豐富的民族情感,其所具有的理論價值與具體實際價值相結合孕育出了許多的紅色作品。如此看來,紅色文化所蘊含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追求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內容相契合,利用紅色文化的眾多表現形式以及生動靈活的教育素材,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性以及教育感染性。以紅色文化作為教育載體,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2.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在馬克思主義辯證法關于形勢與內容的辯證關系中表明,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對內容又具有反作用。紅色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教育形式,將其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之中,要改變以往陳舊的教育模式,對其進行拓展和創(chuàng)新,增強教育教學的實效性。傳統(tǒng)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常以課堂教育為主,其他校園文化活動為輔。應更多的在有限的基礎課堂教學以外拓展相應的校園文化活動。其一,舉辦紅色文化活動,即以紅色文化為主題,貫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并實現其教育目標,例如紅色主題演講、紅色故事再現等;其二,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形式便是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除了傳統(tǒng)的紅色影視作品外,還可以采取更加具有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形式,如戲曲、皮影戲等,在寓教于樂的同時有效發(fā)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
3.營造思想政治教育氛圍
德國人類學家阿道夫·巴斯蒂安在其著作《歷史上的人》中初步揭示人類心理的發(fā)展對于文化環(huán)境的依賴性,中國的學者司馬云杰在《文化價值論》中對于文化模式與價值意識定向的論述中也提出文化環(huán)境對人最終形成特定文化模式的關系,這都解釋了特定的文化氛圍對于人的特殊影響。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也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它對于學生教育價值的發(fā)揮通常是潛移默化的。紅色文化以其先進性、政治性等鮮明特征易與其他形式相結合,被充分挖掘和利用,進一步參與到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首先,可以借助學校的宣傳欄以及橫幅等形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紅色文化精神內容進行契合,以簡約醒目為特征進行紅色文化宣傳;其次,可以有效借助校園文化廣播站這一媒介,設立紅色文化小廣播專題,在特定時間內播放大學生有興趣的紅色小故事或者相關紅色英雄事例。
1.有利于紅色文化的有效開發(fā)和保護
“新時期,高校在履行人才培養(yǎng)責任之中要主動適應時代發(fā)展以及實踐要求,擔負起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的重任”。[5]紅色文化以其豐富的資源而表現出不同的形式,紅色文化具體的精神文化形式及其載體需要進行有效的傳承和發(fā)揚。近年來,國家對于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視與開發(fā),使紅色基地、英雄紀念館等一系列物質載體的紅色文化得到充分的展現,但是時間的洗禮以及參觀過程中一定的損耗,使得對于大量紅色文化的物質載體的保護迫在眉睫。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進行紅色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大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使得在紅色教育實踐教育活動中對紅色物質文化可以進行較好的保護,并積極宣傳保護思想。另外,在拓展大學生對紅色文化認知的基礎上,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這對于紅色文化人才以及文化傳承人的培養(yǎng)也具有極大意義。
2.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揚
“對于擁有數千年文化歷史傳統(tǒng)的中華民族,其所繼承的文化歷史遺產以及價值,我們在其面前只不過是一個小學生。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實擁護者,應當貫通古今進行發(fā)展”。[6]當時,毛澤東同志就已經意識到了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性。紅色文化伴隨著中國共產黨的發(fā)展而逐漸演變而來,具有100多年的發(fā)展史,其包含著一大批革命烈士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奉獻精神等,對于新時代進行偉大中國夢的實現以及現代化建設具有精神引領作用,因此更要對其進行傳承和發(fā)揚。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發(fā)展開放性,始終隨著社會時代以及實踐的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而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發(fā)展的中流砥柱,在發(fā)揮思政課教書育人作用的同時,還能有效促進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對于紅色文化內涵的解讀、發(fā)展過程的追溯及其特征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紅色文化的內在特征與表現形式,并將其有效的轉換成為教育資源。因此,在高校進行思政教育的同時加入紅色文化教育,可發(fā)揮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育人作用,不僅能夠有效抵制各種消極社會思潮的影響,還可以在總結歷史發(fā)展成果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提升國家認同感。以紅色文化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發(fā)揮其個人價值、社會價值以及文化價值,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思政工作的熱潮,同時其紅色價值觀念也將成為社會所共同遵循的核心價值觀念。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fā)展在育人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同時,對于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也提供了堅實的文化基礎,也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目標以及我國偉大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精神引領,甚至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提供了價值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