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瑩
“文明”,僅是提筆寫下此二字,便覺力透紙背,重逾萬鈞。
這是一個過于浩瀚的詞匯,簡單的筆畫卻包羅萬象。浩如煙海的書卷、百家爭鳴的哲思、綿延千秋的歷史,都躍然紙上。自上古炎黃,至今時今日,中華文明已走過上下五千年,橫亙山河,縱貫歲月,源遠(yuǎn)流長,百折不斷。
這不禁揭開了一個宏大的命題:為何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未曾斷流?私以為,一件事物的永恒,一種文明的永恒,絕不是因為其力量上的絕對剛強,而是憑借精神上的不折韌性。
中華文明的韌性如水,以柔克剛、兼容并蓄?!八评f物而不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痹谶@片東方土地上,我們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刻骨銘心的歷史抉擇。西漢董仲舒選擇了外儒內(nèi)法,兼采百家之言,提出“大一統(tǒng)”及“天人感應(yīng)”的學(xué)說,從而影響了此后兩千年的中國社會;對外征戰(zhàn)四十余年的漢武帝下發(fā)《輪臺詔》進行自我反省,并選擇了“休養(yǎng)生息”,以撫平長年戰(zhàn)爭對百姓帶來的傷痛;北魏孝文帝積極推進漢化改革,選擇了民族交融,博采眾長,推動中華文明邁向新的高度。正所謂“東海廣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雖高大,不逆垢與塵”,這種繼往開來、兼收并蓄的包容,正是中華民族得以永續(xù)的關(guān)鍵。真正的強大未必是無休止地以武力與刀劍相向,恰恰相反,是用“和而不同”的心態(tài)海納百川,潤物無聲,大美其美,美美與共。
然而,我們懂得“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的智慧,于是選擇退守,但所謂“韌”字,必也兼之柔和固。中華民族的韌性亦如蒲葦,如中華民族的脊梁一般堅而不折。往事越千年,中國歷史上從不乏心懷天下之人,他們或生逢其時大展鴻鵠之志,或身處亂世未得伯樂賞識、有志難酬,但千千萬萬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們,仍舊以堅韌之性守護著這份憂國憂民的信仰。且看北宋仁宗時期,內(nèi)憂外患、新政早夭,但身遭貶謫的范仲淹仍提筆寫下一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yuǎn)則憂其君”;朝奏一封、夕謫八千的韓昌黎,在與魑魅為群的蠻夷之地仍不忘“欲為圣明除弊事”的初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的王勃,雖無路請纓卻常懷投筆之志,白首之心不移,青云之志不墜……中國士人永遠(yuǎn)無法磨滅其入世報國的靈魂,無論境遇如何、地位如何,終究是“位卑未敢忘憂國”,他們骨子里折不斷的堅韌,正是文明之韌性有力的注腳。
如此堅韌之品性并非古仁人所獨有,而是作為中華文明的特性,幾千年來一脈相承,成為流淌于國人血脈中的秉性。近現(xiàn)代革命時期無數(shù)為國家謀求未來的仁人志士,于中華民族危難之際,大聲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縱觀今日之中國,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境況下,提出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構(gòu)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所謂“柔”;而當(dāng)災(zāi)害降臨之時,中國人民亦眾志成城,勇抗洪澇和地震,正所謂“剛”。從古至今,中華文明的精神從未變過,那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fēng)”的堅忍,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的無畏,那是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是幾千年從未改變的韌性。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這便是中國人一以貫之的骨氣,是中華文明柔中有剛、剛?cè)岵捻g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敝腥A民族歷經(jīng)了自然變化的考驗與歷史規(guī)律的檢驗,在剛?cè)岬姆磽苤胁粩嗲斑M。我們一刻也不曾屈服過,一刻也不曾認(rèn)輸過,也正是這種不服輸?shù)捻g性,造就了中國人民的魂魄,凝聚成中華民族的脊梁,背負(fù)著中華文明的歷史,也將支撐起中華文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