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夢影,萬磊,方業(yè)香,劉萍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重癥醫(yī)學科,安徽 合肥 230088)
吉蘭-巴雷綜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是一種免疫介導的多發(fā)性神經(jīng)根神經(jīng)病,發(fā)病率為(0.4~2.5)/10萬[1]。多數(shù)GBS患者表現(xiàn)為快速進展性和對稱性四肢無力,繼而涉及延髓、面部和呼吸功能的神經(jīng)肌肉麻痹[2]。Takotsubo心肌病(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TC)是GBS罕見的、可致命的并發(fā)癥,其特征是急性可逆的左心室功能障礙,主要因素為兒茶酚胺介導的心肌頓抑和心源性休克,但TTC與GBS相關性的確切機制尚不清楚[3-4]。體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是用于危重患者的主要體外生命支持設備之一,靜脈-動脈(veno-arterial,VA)ECMO能為嚴重心力衰竭患者提供氣體交換和人工體循環(huán),幫助患者渡過急性期[5]。2021年5月,我院收治1例VA-ECMO聯(lián)合血液凈化治療GBS并發(fā)TTC的患者,經(jīng)過36 d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患者順利轉入康復科繼續(xù)治療,現(xiàn)將護理經(jīng)驗總結如下。
患者,女性,22歲,因“四肢乏力3 d,意識不清4 d”于2021年4月28日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神經(jīng)內科,考慮GBS可能,予靜脈內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沖擊治療及對癥處理。4 d后患者意識不清、呼之不應,血氧飽和度(SPO2)降至68%,二氧化碳分壓(PCO2)120 mmHg(1 mmHg=0.133 Kpa),緊急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后轉入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期間患者多次突發(fā)血壓、心率進行性下降,心搏驟停2次,行心肺復蘇術后均恢復竇性心率,但大劑量血管活性藥物仍難以維持其血壓,呈循環(huán)衰竭狀態(tài)。2021年5月4日,我院ECMO團隊赴當?shù)匦凶蠊伸o脈、右股動脈VA-ECMO治療,上機后轉速3200 r/min,血流量3 L/min,氣流量2 L/min,機器運轉正常后于次日凌晨轉入我院。入院時患者深昏迷,格拉斯哥評分3分,雙側瞳孔直徑均為5 mm,對光反射均消失。查體:體溫35.7℃,脈搏150次/min,呼吸14次/min(呼吸機輔助呼吸),血壓96/53 mmHg(去甲腎上腺素以2.5 μg/kg·min-1泵入),四肢及抬頭肌力均為0級。實驗室檢查:白細胞21.04×109/L,C反應蛋白42.64 mg/L,腦鈉肽2516.91 pg/ml,肌鈣蛋白6.43 ng/ml。呼吸道病原體:流感病毒B(+)、流感嗜血桿菌核酸(+)。頭胸CT示:腦水腫、右側氣胸、兩肺炎癥伴實變。心臟超聲示:射血分數(shù)(ejection fraction,EF)為25%,心肌彌漫性運動障礙。肌電圖示:多發(fā)性周圍神經(jīng)損害,運動神經(jīng)軸索損害為主?;颊呷朐汉笮蠩CMO治療,期間聯(lián)合連續(xù)性腎臟替代療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針對GBS行血漿置換(plasma exchange,PE)7次,同時輔以降顱壓、冰帽腦保護、強心利尿、抗感染、營養(yǎng)神經(jīng)、早期康復介入等對癥支持。入院第5天患者神志轉為清楚,第7天ECMO撤機,第18天脫機并拔除氣管插管?;颊咝墓δ?、腎功能逐漸恢復,GBS癥狀緩解,但四肢肌力仍較弱,第36天轉入康復科繼續(xù)治療。
2.1 ECMO聯(lián)合CRRT運行管理
2.1.1 ECMO系統(tǒng)的管理 患者在GBS發(fā)病初期出現(xiàn)TTC,誘發(fā)心源性休克,通過緊急行VA-ECMO治療,維持充足氧供及有效循環(huán)灌注。(1)管道維護:ECMO置管處采用雙外科縫線固定,無菌敷料覆蓋,彈力繃帶在膝關節(jié)和踝關節(jié)處妥善固定,管道下方皮膚使用康惠爾透明貼,預防醫(yī)療器械相關壓力性損傷[6]。ECMO運轉第2天出現(xiàn)抖管現(xiàn)象,超聲提示血容量不足,靜脈滴注人血白蛋白20 g后好轉。(2)下肢血供觀察:由于插管型號相對股動脈管徑粗,帶管初期患者足背動脈搏動弱,通過建立遠端股動脈側支循環(huán)后癥狀好轉,責任護士每4 h沖管保持通暢性。(3)循環(huán)監(jiān)測:專家共識[7]建議VA-ECMO運轉期間應維持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60~65 mmHg,混合靜脈血氧飽和度(mixed venous blood oxygen saturation,SvO2)>65%,參考乳酸濃度調整ECMO參數(shù)。責任護士動態(tài)調節(jié)去甲腎上腺素泵入速度,第2天劑量減至0.4 μg/kg·min-1,患者MAP為65~80 mmHg,于第4天停用。從第3天起,責任護士下調ECMO參數(shù),患者SvO265%~75%,乳酸0.9~1.5 mmol/L,第7天ECMO轉速降至2730 r/min,血流量降至2.2 L/min,氣流量降至1.5 L/min,患者MAP 70 mmHg左右,心排出量(cardiac output,CO)3.5 L/min,ECMO運轉158 h后撤機。ECMO撤機后1 d患者CO為4 L/min,EF提高至47%,心功能逐漸恢復。
2.1.2 CRRT系統(tǒng)的管理 入院第6天患者肌酐534.0 μmol/L,尿素60.42 mmol/L,緊急行ECMO聯(lián)合CRRT治療,以改善急性腎損傷。由于患者雙側均有頸內深靜脈置管,雙下肢置入ECMO管路,且血小板為51×109/L,不適宜再置入CRRT導管,醫(yī)護團隊快速將CRRT回路并聯(lián)在ECMO離心泵之后、氧合器之前,設置模式為連續(xù)性靜脈-靜脈血液透析濾過(continuous veno 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此時CRRT動、靜脈壓力值比單獨運行時高,易造成高壓報警[8]。責任護士密切觀察各壓力值的變化趨勢,及時處理報警,并定時檢查ECMO及CRRT管路連接處的緊密性,用聽診器聽診泵頭內有無異響,避免進入空氣。5月11日復查患者肌酐189.8 μmol/L,尿素23.07 mmol/L,機器脫水量1906 ml,凈出脫水量1701 ml,CRRT運轉30 h后撤機。
2.1.3 抗凝監(jiān)測 ECMO運行過程中使用普通肝素對患者全身抗凝,CRRT管路預充及運行未額外使用抗凝劑。肝素液(125 U/ml)以1~3.3 ml/h靜脈泵入,責任護士每4 h監(jiān)測凝血指標,維持患者活化凝血時間在160~200 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在50~60 s,并結合血栓彈力圖調整肝素用量。責任護士每小時觀察患者的瞳孔變化,每4 h用手電筒照射整個ECMO管路及濾器,觀察濾器外觀是否出現(xiàn)條索狀,血液顏色是否加深。第5天,濾器8點位置出現(xiàn)5×0.5 cm2條索狀白色血栓,但未影響ECMO正常運轉。
2.2 免疫治療 PE和IVIG是GBS的一線療法[9],中國GBS診治指南推薦兩者單獨使用,PE頻率為1~2周內開展3~5次,每次量為30~50 ml/kg,若癥狀無好轉可增加1個療程[1]?;颊咝?次IVIG沖擊治療效果欠佳,故5月7日至15日共行7次PE,每次置換新鮮冰凍血漿2725~3100 ml,置換時間為88~115 min。由于GBS患者可伴有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易出現(xiàn)低血壓,責任護士根據(jù)MAP調整置換液、去甲腎上腺素及補液速度。在PE過程中患者未發(fā)生低血壓、低鈣血癥、變態(tài)反應、過敏反應等并發(fā)癥。5月19日復查腰椎穿刺,結果顯示:壓力值180 cmH2O,仍提示“蛋白-細胞分離”,白細胞正常(1×106/L),生化指標結果均偏高(白蛋白1.01 g/L,葡萄糖4.82 mmol/L,氯138.4 mmol/L),但患者呼吸困難、肌力明顯改善,雙下肢麻木感減輕。
2.3 早期康復功能鍛煉 肌無力是本例患者的核心癥狀,康復是難點問題。ICU成人機械通氣患者早期康復運動最佳證據(jù)[10]表明,當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結合臨床評估及康復目標即可開展早期康復。(1)方案制定與實施:由醫(yī)生、呼吸治療師、康復護士組成的康復團隊制定以目標導向的康復方案,協(xié)助責任護士落實。(2)時機選擇:患者在前2天心率90~149次/min,波動幅度較大,第3天生命體征趨于平穩(wěn),立即啟動功能鍛煉。(3)康復措施:①在鎮(zhèn)靜或昏迷狀態(tài)下,患者以被動運動為主,如保持肢體功能位、四肢被動運動等;②當患者清醒且拔除ECMO管路后,增加坐位訓練、床旁活動;③為有效清除氣道內分泌物,責任護士每2 h或按需翻身,每6 h震動排痰,5月15日及17日醫(yī)生行2次纖支鏡肺泡灌洗術[11];④氣管插管期間,呼吸治療師每日行自主呼吸試驗,患者第18天成功脫機,改用經(jīng)鼻高流量氧療,在指導下開始縮唇呼吸、咳嗽訓練,并使用呼吸訓練器(10~15 min/d);⑤為改善患者肌力及握力,康復護士指導其握拳、使用握力球,采用啞鈴、阻力帶行上肢抗重力/阻力訓練;⑥臥床期間,患者穿著丁字鞋預防足下垂,借助腳踏車行下肢訓練,轉速20 r/min,2次/d,由10 min/次增至30 min/次。脫機后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為28~32 U/L,通過心肺康復,在脫機后第9天好轉。轉科時患者EF提高至57%,抬頭肌力4級,雙上肢肌力分別提高至3/1級,握力提高至15.9/3.3 kg,雙下肢肌力均為2級,可在助行器及輔助下床旁站立,GBS殘障評分由5分降至3分,Barthel指數(shù)評分從0分提高至45分。
2.4 并發(fā)癥預防及控制
2.4.1 感染 ECMO患者院內感染發(fā)生率為9%~65%[7],該患者入院時有呼吸道前驅感染,伴有雙肺炎癥及實變。(1)環(huán)境干預:將患者置于負壓層流單間病房,每日墻面、地面、儀器按規(guī)范消毒,做好保護性隔離。(2)集束化護理:按照指南[12]建議,嚴格落實集束化護理措施,如抬高床頭30°~45°、維持氣囊壓力25~30 cmH2O(1 cm H2O=0.098 KPa),引流聲門下分泌物、及時傾倒呼吸機管路冷凝水、嚴格無菌操作、加強導管護理等。(3)感染監(jiān)測:受ECMO水箱溫度影響,同時血液暴露于ECMO管路易產(chǎn)生炎性因子,體溫、炎性指標不能準確反映患者感染征象,可借助微生物學指標判斷[13]?;颊?月17日前白細胞(6.02~22.16)×109/L,之后基本正常,5月20日前C反應蛋白10.81~63.74 mg/L,之后基本正常。EMCO撤機一周內患者間斷發(fā)熱,體溫36.7~39.0℃。第6天、第23天患者分別檢測出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通過動態(tài)調整抗生素種類,多重耐藥感染有效控制,CT示雙肺炎癥明顯吸收好轉,未出現(xiàn)呼吸機相關肺炎、導管血流感染等。
2.4.2 出血 患者入院后氣道、胸腔、消化道都存在出血,立即應用凝血酶凍干粉、云南白藥、生長抑素等止血、抑酸藥物。ECMO運轉期間,建議維持血小板>50×109/L[7]?;颊咦≡呵?1 d血小板(24~73)×109/L,可能與肝素抗凝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相關,期間間斷使用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重組人白介素-11皮下注射,按需輸注血制品,第13天患者血小板恢復至134×109/L。患者胸腔引流瓶內血性液體第4天達到峰值(100 ml),之后量逐漸減少,于第9天拔除胸腔引流管。轉科時患者全身淤紫好轉,且無新發(fā)出血點。
2.4.3 血栓 患者在ECMO支持期間雙下肢制動,存在長期臥床、血管損傷等多種血栓風險因素。專家共識[14]建議住院患者均可采用Caprini量表評估,當評分≥5分(高危)時,在排除出血風險的情況下,應藥物預防聯(lián)合機械預防。該患者Caprini量表評分為5~8分,臥床期間使用膝下型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充氣壓力為35~40 mmHg,根據(jù)耐受性使用12~18 h/d[16]。責任護士每日測量患者肢體周徑,圍度無明顯變化,第10天雙下肢及髂血管超聲未見血栓形成。
2.5 心理護理 患者系播音主持專業(yè)學生,疾病因素使呼吸肌及其他肌群受累,導致溝通障礙,身體機能快速喪失。入院第5天患者神志轉為清楚,根據(jù)Zung[15]焦慮自評量表,呈現(xiàn)輕度焦慮。(1)系統(tǒng)化宣教:責任護士主動向患者介紹隔離病房環(huán)境,耐心科普GBS基本知識、治療及預后相關信息,解釋置管的必要性,告知儀器報警時不必驚慌。(2)人文關懷:氣管插管期間,責任護士使用卡片圖、觸摸等技巧,消除患者孤獨感、無能為力感。(3)家庭支持:該女性患者僅22歲,家庭關懷程度及期望高。因新冠肺炎疫情限制探視,責任護士指導家屬撰寫關懷日記,在康復階段每周創(chuàng)造1~2次簡短(約30 min/次)的探視機會。患者在整個治療期間情緒反應輕,能積極配合治療。
本案例除需強化原發(fā)病的免疫治療外,ECMO聯(lián)合CRRT技術在患者急性期非常關鍵。責任護士應科學合理進行全身抗凝,重點觀察并處理高壓報警,嚴格落實感染預防措施。此外,患者肌無力癥狀突出,且治療期間幾乎清醒,早期循序漸進康復護理必不可少,還應滿足患者情感需求,體現(xiàn)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