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佳樂
(南京傳媒學院,江蘇南京 210013)
《聲生不息》是由芒果TV、湖南衛(wèi)視與TVB聯合推出的一檔獻禮節(jié)目,由中國內地主持人和中國香港藝人共同主持。在16位參賽成員當中,有見證了“港樂”發(fā)展的前輩,享受“港樂”陪伴成長的青年人,也有喜愛“港樂”的現代年輕人。他們分為男女兩隊,在舞臺上演繹“港樂”經典作品,共同向社會傳達對“港樂”的那一份熱愛與崇敬。下面筆者將以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方式和現實意義兩大方面進行具體分析。
近些年來,各類綜藝節(jié)目在網絡上紛紛呈現出“井噴式”發(fā)展,音樂類綜藝順應趨勢不斷地推陳出新,尋找可以創(chuàng)新的亮點之處。因此多種音樂類型、音樂風格出現在觀眾視野,以小眾化類型為主題的音樂類綜藝也逐漸被社會群體認可,如《樂隊的夏天》《中國好歌曲》《聲臨其境》等。但從縱向來看,音樂類綜藝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同質化現象嚴重,在我看來,反映同質化現象嚴重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觀眾的直接反饋。綜藝節(jié)目的傳播與發(fā)展離不開觀眾的支持與反饋。當眾多節(jié)目中都出現相似的賽制、單一的節(jié)目主題等情形時,觀眾易于產生審美疲勞而對此類綜藝節(jié)目喪失興趣,隨著一波波的綜藝蜂擁而至,此類綜藝的傳播將受到阻隔最終石沉大海。因此,改善同質化現象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提高觀眾對綜藝節(jié)目的積極看法。下面我將從音樂類綜藝《聲生不息》的創(chuàng)新方式討論如何提高觀眾的積極看法。
呂一夫老師說過:“‘音樂+’是融合媒介時代的音樂類節(jié)目正在挖掘的素材庫,旨在打破固有模式,在原有音樂基礎上,搭建起新的支撐元素?!盵2]因此,《聲生不息》嘗試選擇“音樂+文化”的制作模式串聯節(jié)目主題和賽制編排。以唱響“港樂”經典為第一層音樂性主題,傳播“港樂”文化知識、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作為第二層文化性主題。節(jié)目以男女對抗比賽的形式決出最后優(yōu)勝隊伍。雖然賽制與其他競賽類綜藝相似,但比賽規(guī)定曲目是以“港樂”的經典歌曲為主,其目的不在于單純的決出勝負,而在于發(fā)展和致敬“港樂”文化,以符合節(jié)目“音樂+文化”的模式體系,也契合節(jié)目創(chuàng)辦的初衷?!堵暽幌ⅰ愤x擇“音樂+文化”的模式,為以后的音樂類綜藝指明一條新興道路。
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加持,可以正確引導中國綜藝節(jié)目的主流發(fā)展方向,提升節(jié)目質量,帶給大眾不一樣的新鮮感,從而提高觀眾的積極性看法。觀眾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音樂審美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優(yōu)秀音樂文化得以廣泛弘揚。因此音樂類綜藝在以音樂性為主導的前提下,文化的加持有利于提高觀眾的積極看法,改善同質化現象。
《聲生不息》的100名現場觀眾都是“港樂”愛好者,分別來自中國香港和中國內地。每場比賽結束后,他們會給喜愛的隊伍投票,最終與獲勝隊伍共同演唱由觀眾推薦的一首“港樂”經典歌曲。
提高觀眾的參與度,也就是提升節(jié)目在觀眾心中的優(yōu)勢地位。參與度越高,優(yōu)勢地位越高,觀眾積極主動為此類節(jié)目做宣傳,節(jié)目口碑便不斷變高,最終屹立于其他類型節(jié)目。所以如何提高觀眾參與度是眾多綜藝節(jié)目熱衷的話題之一。以《為歌而贊》為例[3],節(jié)目中設置了100位喜愛音樂的年輕人組成“百贊團”,在現場對歌手和歌曲做出評價。這種通過面對面溝通的形式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觀眾與音樂的距離,且觀眾參與度也有所增加,但實際上這種方式只不過是改變了評價音樂的場所,由網絡移到現場。評價也只是由口頭說出,類似“象征性評價”,其對歌曲本身沒有過多的借鑒價值,畢竟“一千個人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同一首歌有著不同的感悟;對于觀眾來說,其身份沒有發(fā)生本質變化,仍舊屬于“配角”的范疇,只對節(jié)目效果起到輔助作用,觀眾參與度也只限于直面現場歌手和象征性評價而已。因此,以最大化程度去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其直接方式就是成為節(jié)目的“主角”參與錄制。一般來說,當觀眾成為節(jié)目的“主角”,歌手則自動淪為陪襯角色,雙方身份的轉變容易使得節(jié)目的專業(yè)性、審美性和創(chuàng)作主題受到質疑,這也是大多數音樂類綜藝望之卻步的原因之一。但《聲生不息》選擇大膽挑戰(zhàn),邀請觀眾登上舞臺成為節(jié)目的“主角”,歌手也并非陪襯,而是與觀眾站在一起共唱“港樂”經典,極大程度上拉進了觀眾與港樂的距離,喚起他們久違的記憶,從而獲得心靈上的情感滿足。此時雙方同為“合唱者”,也同為“主角”。
當觀眾從臺下走到臺上,其本質身份由“配角”變?yōu)椤爸鹘恰?,而歌手們與觀眾融為一體,面對面以音樂的形式互訴彼此的“港樂”故事。以“主角”的身份錄制節(jié)目,大幅度提高觀眾的參與度,從而提高他們對節(jié)目的積極看法,最終獲得極大的情感滿足和精神追求,“港樂”得以更好的傳播,以契合節(jié)目創(chuàng)辦的初衷。
有的人在質疑“港樂”時代是不是已經過去了、現在已經不再流行“港樂”了。面對這些質疑,“港樂”先輩們紛紛站出來發(fā)聲,像維護自己的孩子一樣維護著“港樂”的尊嚴。年過八十的林子祥老師現如今仍在唱歌、辦演唱會、參加綜藝,他積極地抓住一切機會告訴當代年輕人,“我叫林子祥,我還在這里,‘港樂’還在繼續(xù)。”對于林子祥、葉倩文這些前輩來說,“港樂”對于他們不僅僅是回憶,更像是保護著一個孩子,陪伴他慢慢成長,最終成為他們所有人的驕傲。雖然“港樂”黃金時代的熱度漸漸淡去,但《聲生不息》可以在舞臺上重塑當時繁華,因此在老一輩音樂人眼中,“港樂”是他們最璀璨的驕傲。
對于八九十年代的青年人來說,他們有幸在“港樂”的黃金年代出生、成長,從小聽著beyond的歌曲,追過“四大天王”,做過殺馬特的造型,看過紅館的演唱會。戀愛時聽著林子祥的《分分鐘需要你》偷偷傻笑,遭遇打擊時借著鄧麗君的《漫步人生路》振作精神,朋友相聚時唱著許冠杰的《滄海一聲笑》寄情武俠。隨著年歲漸長,越來越多的音樂風格充斥青年人的生活,他們漸漸淡忘那段青蔥歲月,但《聲生不息》的出現,將他們拉回少年時,重溫那時的苦與哀、笑與甜?!案蹣贰彼坪跤涊d了他們整個的青春,或者說,“港樂”就是他們的青春。
“港樂”這個詞起初在現代年輕人腦海中印象并不深,只有當父母們講述他們的年少時才會被提及。從《富士山下》到《喜歡你》,再到《2021年中國好聲音》的冠軍一路演唱的“港樂”金曲,越來越多的“港樂”歌曲被翻唱,老一輩音樂人的名字被反復提起,“港樂”這才開始走進年輕人的心中,在生活中播下“奮斗”的種子。他們漸漸明白了父母們?yōu)槭裁催@么懷念少年時期,為什么一提到黃霑、鄭國江的名字他們會激動萬分,為什么“港樂”經典歌曲流傳程度如此之廣。雖然他們沒有經歷過“港樂”成長的階段,沒有親眼看見“黃金時代”的盛世繁華,但“港樂”歌曲仍在風格繁雜的音樂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它似乎存在一種魔力,于疲憊惰懶中喚一聲雷鳴,于紛亂繁忙中獻一杯清茶?!堵暽幌ⅰ诽峁┻@樣一種機會去深入了解“港樂”,以尋求年輕人努力生活的奮斗所在。
“港樂”文化在每個人心中有著不同的精神內核,也承載著彼此心心相印的美好記憶。
《聲生不息》節(jié)目組曾問過歌手們同樣的一個問題,在這25年以來,他們影響最深的片段是什么,所有歌手不假思索地說,“那當然是1997年香港回歸呀!”林子祥老師回憶說,“香港回歸那一天我在,回歸五年時我在,回歸十年時我在,回歸二十年時我還在?!?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成立。距今已經25年了,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在祖國的映襯下,熠熠閃光。從1999年中央政府贈送香港大熊貓,2003年聯合戰(zhàn)勝非典,“自由行”的開通,2018年港珠澳大橋的通車,2019年中央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頒布,再到2022年3月廣東省第二批醫(yī)護人員受到前往香港支援抗疫的任務。因為回歸,兩地的愛變得更加濃烈,更加心心相印,我們共同見證彼此的成長與進步。
“港樂”作為中國香港的“名片”,幾十年來唱響大江南北,從老一輩的驕傲,到青年人的青春,再到我們當代年輕人的奮斗,都是“港樂”文化傳承和音樂情感的共鳴所留下的痕跡。音樂記錄一個時代、一座城市最美好的樣子,“港樂”不僅承載了內地與香港共同的回憶,更是作為紐帶將血濃于水的中國情連接在一起。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香港音樂工作者到內地交流學習,并把看到過的、經歷過的美好瞬間都告訴香港年輕人,向他們更具體、更全面的講述祖國的繁榮發(fā)展,也激勵著年輕一輩走上“北上”的道路,親眼看見祖國的昌盛榮華。
香港某藝人說過:“如果音樂是一座交流的橋梁,那我就只是橋梁上一顆小小的螺絲釘?!盵4]音樂作為橋梁,借由時光里的經典作品連接兩地的情感,而歲月永久不會消亡的便是那血脈的相連。《聲生不息》在內地湖南衛(wèi)視和香港TVB的支持下,積極地向人們傳遞著不可磨滅的血脈傳承,訴說著源遠流長的家國情懷。
有人說“港樂”時代不復存在,原因是“港樂”已經沒有新人出現了。難道“港樂”真的是沒有新人了嗎?
《蒙面唱將猜猜猜》《我是歌手》《我們的歌》等音樂類綜藝都曾邀請過香港的歌手,他們作為嘉賓參與節(jié)目。從橫向來看,他們的音樂風格不同、演唱技巧不同、情緒表達不同,每個人在音樂上有著各自的獨特之處。但從縱向來看,他們都是在內地和香港樂壇占有一席之地的前輩,自身專業(yè)實力過硬,且社會認可度和大眾關注度普遍較高,所以音樂類綜藝熱衷于選擇此類香港歌手以提升節(jié)目的知名度和大眾口碑。
那回到上述問題,“港樂”真的是沒有新人了嗎?其實不然。從香港本地音樂類綜藝《聲夢傳奇》來看,此節(jié)目是香港TVB為了幫助香港年輕人追逐音樂夢想精心打造的,香港本地自此掀起了一陣“音樂潮”。十五位年輕人在舞臺上盡情揮灑他們的音樂熱情,并在本土獲得大量的群眾支持,但相較于內地歌手來說,其影響力和曝光度還是不夠的。因此,當內地人民還未真正了解過他們時,他們就已經被迫“銷聲匿跡”了。而《聲生不息》卻為他們打開了一條新的道路。
《聲生不息》第一期節(jié)目播出之后,中國香港的兩位歌手獲得前輩的好評,觀眾也開始注意到這兩位新生代年輕人。一位曾獲得《聲夢傳奇》的三料冠軍,另一位一年前被環(huán)球唱片簽約,由此可見,兩人專業(yè)實力是得到了普遍認可,且作為“港樂新人”站上舞臺與前輩們競賽可見他們不凡的勇氣與信心。某香港藝人也曾在節(jié)目中說過,他渴望“港樂”新人能登上舞臺,被觀眾們所認可。他們展示不輸前人實力的同時,也代表著“港樂”新生一代站上最高處,向內地和香港大聲呼喊:我們是“港樂新人”。
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節(jié)目漸漸明白“港樂”新生代也有著非凡的專業(yè)實力和堅定的音樂夢想,這為“港樂”的未來發(fā)展打下了深厚的觀眾基礎。同時,《聲生不息》作為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共同打造的音樂類綜藝,也是加強內地與香港的音樂文化交流,以“共贏”的姿態(tài)緊密合作,從而推動中國香港音樂文化產業(yè)和內地音樂市場的共同進步,為以后音樂文化類建設立下鮮明的旗幟。在未來,兩地也將給予新人足夠的平臺和機會去展示自我,向世界宣告:“港樂”的時代在繼續(xù)。
音樂類綜藝通過增加群眾的積極看法予以自身傳播和發(fā)展,而節(jié)目制作模式和觀眾身份的改變或許可以為以后的節(jié)目創(chuàng)作開辟新的道路。一城之歌唱出幾代人的雋永和美好,而歲月不可磨滅的便是我們濃濃的家國情懷。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港樂”的代代相傳,離不開音樂文化產業(yè)之間的互幫互助?!堵暽幌ⅰ穼ⅰ案蹣贰敝匦抡宫F在大眾視野,向全社會表達出對“港樂”的崇高敬意。而“港樂”,將永遠為那顆璀璨的“東方之珠”保駕護航。